01 辦年貨繪畫作品(作為00后的你有哪些特別的辦年味方式?)

时间:2024-06-01 11:08:23 编辑: 来源:

你的家鄉有哪些充滿年味兒的習俗?過年你都會做哪些富有儀式感的事?

1、掛禮燈

臘月二十九就開始掛禮燈了,禮燈其實就是紅燈籠。那些禮燈都是每家每戶自己做的,就是用紅紙,竹條織成籠狀就成了。做禮燈是有規定的,只得讓輩份最大的來做,我們這些小輩并不得參與。這是一種習俗,意味著來年紅紅火火。

2、放小炮

從掛禮燈這天開始,小孩兒們也開始放小炮兒了,這個時候不是放那種開年用的紅鞭炮,是放那種玩具小炮,炸起來“啪啪"響的那種。我們把它叫作蜘蛛炮。晚上呢,就用那種噴出來的小煙花,噴出來有一米來高,但持續不了多久,那“呲呲……”的聲音,就好像小小的火花在呢喃細語,孩子們都想投入到這美麗的對話中,享受這綻放的快樂。

3、年夜飯

大年三十一到,早上七點鐘每家每戶都醒了。大人們要做的就是準備晚上的年夜飯了。每個人都是笑著的,忙著的。小孩兒們早就把大紅色新衣披在身上了,他們今天不到別處去玩,在家里守著。大人們一直忙活到晚上,小孩兒們也在一邊守到晚上。團圓飯對于每家來說都很重要,而中國人過年是必吃雞的。叔叔嫂嫂早已把雞烹好了,手撕雞,香菇燜雞,板栗燜鴨這些是必不可少的。

全家人吃著團年飯,道著今年的總結和明年的計劃。這時無需什么華麗的詞藻,就是平樸無奇的話也能嵌進心窩。大人和小孩們開心地吃著桌上的菜,笑語里都是愛,眼睛里都是欣悅。

4、守歲

團圓年飯從七點吃到九點左右,算結束了。一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喝茶聊天吃點心,其樂融融。之后的時間就是守歲了。伴著央視春晚的歡歌笑語,十一點后鞭炮聲一陣一陣噼里啪啦地響著,這是送舊迎新的鞭炮。放鞭炮是老規矩,誰家炮聲響,誰家來年旺。整個縣城充滿了鞭炮的爆響聲,彌漫著火藥的香味。每家每戶老人孩子都走出屋子,來到院落的空地上,燃放起煙花。一朵又一朵五彩繽紛的禮花盛開在天空中,璀璨美麗。孩子們的歡呼聲此起彼伏,傳遞著迎新的快樂氛圍。

零點以后,夜終于安靜下來,歡樂了一天的人們終于靜下來。有些老人們會一直坐守到凌晨兩三點,說這樣守歲,可以守財遠,守福運。

新年第一天,當人們打開房門,迎面撲來的是清新舒爽的新年的氣息。走出去,看見地面上鋪滿了紅彤彤的絨地毯——那是除夕迎新燃放的鞭炮煙花的碎屑。踩著厚厚的“紅地毯”,一種別樣的喜悅在心頭蕩漾。

家鄉的除夕就是熱鬧,我不禁想起幾句話:千門萬戶慶團圓,送舊迎新賀新年。誤把紅燈作紅臉,明年福運又當頭。

作為00后的你有哪些特別的辦年味方式?

00后辦年貨的方式有多絕,過年不拎著年貨回家了,直接網上買好送回家,真的是一舉兩得。

那時過年雖然貧窮但很有民俗味,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做糖瓜、吃糖瓜上供灶王爺,二十四打掃家、拆拆洗洗衣物等,二十五、六蒸年糕、買一些簡單的年貨、水果糖、葵花籽、花生、紅棗等。

二十七、八買魚、買肉數量很少的,還要蒸各種各樣的饅頭,那是過年小孩子們穿新衣、有的舊衣服洗洗就是了。過年是也很緊張的三十晚前、要粘貼好年華、窗花、春聯,有的還要在院里磊上旺火,(代表一年到頭新旺發達)三十這天大人們最忙午飯后就叮叮當當剁陷包餃子了,孩子們最高興、整夜圍在旺火旁嬉鬧追打、放炮一夜不睡覺,這也許就叫守夜吧。

年畫中的故事以及圖片

年畫,就是與年俗有關的版畫,也是過年期間特有的民間藝術。年畫是中國民俗的形象反映,是節日文化風俗的典型體現。

民間年畫因風俗節日而興起,它寄托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家宅安泰、人馬平安和祈福迎新、驅災避邪的愿望。

過年的民俗

農歷過年的風俗,我國很早就有文字記載。“年”字,遠在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字形為很像一個人在收割或頂谷禾回去,所以《說文解字》稱“年”字是“谷熟也,從禾”。商以后到了周,開始用“年”這個字來紀年。

當田里的五谷收割完畢,則是一年過去開始新的一年了。因此稱春節叫“過年”。在中國古代年俗中,將一些祝賀過年的東西都冠以“年”字,如見面互相慶賀的話叫“年話”,門上和墻上貼的畫叫“年畫”,吃的糕叫“年糕”,走親訪友的禮儀叫“拜年”等等。

由國家正式確定過年的具體時間,是在西漢太初元年。漢武帝劉徹詔令太史丞鄧平創制“太初歷”,確定正月為歲首,初一稱“元旦”,后又稱元旦前夜為“除夕”。從此,除夕、元旦過年的風俗活動越來越多。

年畫民俗的演變

年畫的起源和春聯一樣,都和古代的桃符有關。

如東漢蔡邕《獨斷》里所載:漢代“常以歲竟十二月,從百隸及童兒而時儺,以索宮中驅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灑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郁壘以執之。”

蔡邕所說的“神荼”、“郁壘”在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中引《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郁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佞為人禍害,荼與郁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因此漢代縣官多在臘日或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于門,皆追效于前事,冀以衛兇也。”可見,年畫的風俗源于抵御邪祟的進入的愿望。

在《漢書·景十三王傳》中也有記載:“廣川惠王越,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挎長劍。”顏師古注:“成慶,古勇士也”。

到了南北朝時,干脆就將神荼、郁壘直接畫在桃板上。《荊楚歲時記》:“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也有人直接將神荼、郁壘的名字寫在桃木上,省去了繪畫的麻煩。桃符發展到后來,漸漸分化成春聯及門畫,其中的門畫就是年畫的前身。

古人為何家家貼門神?據說,古人以為黑夜有鬼魅出來,門上若畫或貼上一幅武將門神,就可在守護神的保護下安睡。到了晉代,有“元旦畫雞于門”的風俗,因雞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則不見。此說見于王嘉《拾遺記》:“堯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于牖上,此之遺像也。”

畫雞于門上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擴大了年畫中的門神題材,至今一些年畫產地的早期門畫中,尚有這一形式的畫樣傳世。

宋代以后門神畫上的猛將秦瓊、尉遲恭之像,就是由此衍變而來。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各年畫產地不盡相同。在佛山,明以前,人們多用石刻虎、獅放于門前左右,以示驅邪示威。自年畫興起后,人們在臘月廿四以后,便開始張貼春聯、門畫,民間俗稱貼門神,以作驅邪納福。

年畫內容與民俗密切相關

年畫往往通過反映民俗風情和各個地方的慶典活動來表現民俗。很多年畫作品在反映社會變革或人們衣食住行等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了時代風尚、社會風俗,給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可貴的形象資料。如一些年畫中的服裝裝束,是研究服裝變化的真實可靠的資料;年畫中的農耕,畫面中的農耕工具則是研究農業工具歷史演變的重要資料;年畫中反映結婚場面,畫古代婚禮都是堂上供一“天地龍車”或“和合二仙”之圖,案上放弓箭糧斗、瓶爐花果等物,這與傳說中的桃花女破周公的故事相關。

晚清武強年畫印了一些反映維新變法運動時提供新學的年畫《萬童習武》、《兒童體操圖》等,景物一改過去家塾那種書房環境,表現了奮發自強的主題。從這些反映教育題材的年畫中,得見我國近百年來教育制度的衍變,也可以看到到受西俗影響的社會變革,如男女平等、風氣開放等等。

在舊時,年畫不僅歲末臘月大量出現在鄉村市集城鎮街巷,就是在平時喜慶節日、婚喪風俗中,仍可見到各種不同題材形式的年畫,如嫁女娶親、生子彌月、入塾讀書、考試中舉、升官授職、拜師收徒、酬師謝神、養蠶獲利、捕魚豐收、出獵平安、安家遷居、謝醫掛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動中,都有年畫藝術形式點綴其盛。

所以,年畫藝術與民俗密切相關。古時沒有電影電視,也沒有報紙刊物,更沒有網絡等現代媒體,因此,年畫作為惟一的發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傳播媒體,以其通俗性反映了幾乎所有民俗文化內容。

年俗中的應景年畫

《春牛圖》

農村過去無歷書,年畫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圖》,圖下畫一芒神,為一童子模樣者,手持一短鞭,象征春臨,童子依一臥牛身旁,手托一“春”字。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節氣月日表,及“流郎詩”、“地畝經”等,供農人耕作時按圖上節氣行事。

從宋劉克莊詩“今年臺歷無人寄,且看樹翁壁上圖”句,則知《春牛圖》遠在宋代已流行民間。《春牛圖》又名《芒神春牛圖》,《清嘉錄》:蘇州新年“城中圓妙觀尤為游人所爭集。賣畫張者聚市于三清殿,鄉下爭買《芒神春牛圖》。”

《春牛圖》有很多種類,不同地方的年畫構圖不同,但主題一樣。

戲出燈畫

民間以農歷正月十五日為燈節,城市街上懸燈結彩,慶賀佳節,農村則以秫秸扎一方形燈架,外糊木版印制的“燈方子”紙畫。

這類燈畫四張為一幅,印有各種地方戲曲一出,圖上還刻有謎語各一則,如“小人無用”(藥名一),謎底為“使君子”。

還有“走馬燈”,是用年畫作坊刻印的刀馬人剪制而成,走馬燈做法是先用竹篾扎成方或圓形紙燈,將彩印刀馬人剪出,黏一紙輪之下四周,輪中有干,能活動自轉。常見的畫面有“三戰呂布”、“割須棄袍”、“捉拿花蝴蝶”等小說中的武打場景。

鎮宅鐘馗

鐘馗是民間木版年畫中較早出現的一個題材。北宋時已有印賣鐘馗的文獻記載,不過那時是在除夕懸掛。葉夢得《石林燕語》:“神宗(趙頊)夢中忽得吳道子畫鐘馗像,因使鏤板賜二府,明年除日復賜。”反映出宋代鐘馗是和門神一樣,都是新年出現在墻壁或門上。

直到明朝時歲暮還是“門旁置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室內懸掛福神、鬼判、鐘馗等畫”(見劉若愚《酌中志》)。明代以后,除夕懸掛鐘馗的風俗漸漸移到五月端午,懸于堂中“掛鐘馗圖畫一月,以祛邪魅”(見《清嘉錄》)。

民間年畫中的鐘馗,多無捉鬼情節,只畫鐘馗頭戴進士巾,身穿圓領官衣,蹬厚底靴,仗劍,手指一蝠,或題“引福入堂”,或題“恨福來遲”以及“福在眼前”、“福自天來”等字句,借“蝠”與“福”字之音相諧近,巧成一句吉利之語。

《九九消寒圖》

“九九消寒圖”是屬民間年畫中歷畫之一種,它也是早期出現的年畫形式之一。現存較早的一幅是明代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陜西刻印的《九九消寒之圖》。此圖中畫一蒜頭形寶瓶,上插一枝折梅花,共81花瓣。梅瓶四周,畫了從一九到九九由冷轉暖的不同節氣和人們耕種聚飲的各種風俗活動。

明尤侗《帝京景物略》:“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可知明代《九九消寒圖》之形式,多畫梅花。

清代年畫中“消寒圖”的形式花樣較多,還有一種娃娃題材的,圖中畫一兒童拿香譜,譜上印有九個雙鉤楷字、每字九筆,如“香保送茶來廳前待客”、“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也有作“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等美句者,各地的《九九消寒圖》圖案都不同,武強的《九九消寒圖》圖案為著名的“六子爭頭圖”,是武強年畫代表作。

而山東濰縣刻印的《九九消寒圖》,上印一年之節氣與月建等字,下刻八卦之文排成九組,每組九條。每組下系一詩,詩中有寓意貧富不均之怨,如:“四九地鋪遍地平,朔風冽冽起新晴;朱提公子休嫌冷,中有樵夫赤足行。”古時冬至節日猶如新年一樣受到重視。

<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