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內外貿一體化企業金融難題(福建內外貿一體化存在的困難)

时间:2024-06-01 13:35:03 编辑: 来源:

常州內外貿一體化存在的困難

一般貿易在全省份額不大,區域發展不平衡,鼓勵促進政策措施不多,一般貿易的后勁不足。根據查詢原創力文檔網顯示。

1、一般貿易在全省份額不大。盡管常州市一般貿易占比較高,但在全省的份額較小,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常州市由于長期發展慣性,在貿易發展中未能給予一般貿易足夠的重視度。

2、區域發展不平衡。常州各轄市區一般貿易占比差異較大,主要貿易國別地區一般貿易占比高低不一。

3、鼓勵促進政策措施不多。一方面鼓勵扶持發展一般貿易政策不夠多。另一方面省市轄市區各級考核指標不匹配。

4、一般貿易的后勁不足。一方面近年來常州市一般貿易占比持續提升,后面要持續快速提升,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常州市外貿企業面臨訂單流水,利潤下滑,產業外遷的困境。

福建內外貿一體化存在的困難

1、市場供求不平衡,福建在貿易中主要依賴進口資源和原材料,但出口產品多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產品,導致市場供求不平衡。

2、跨境貿易壁壘,國際貿易中存在各種貿易壁壘和保護主義措施,這對福建的內外貿一體化造成一定的影響,關稅,技術標準,貿易限制。

內外貿一體化什么意思

內外貿一體化,就是要通過把內外貿管理體制從原來的分割逐步改為一體化,為建立國內統一大市場提供著力點和突破口。

貿易,是在平等互愿的前提下進行的貨品或服務交易。貿易屬于商業行為。貿易是在交易市場里面進行的,最原始的貿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即直接交換貨品或服務。現代的貿易則普遍以一種媒介(金錢)作貿易平等代換。金錢及非實體金錢大大簡化和促進了貿易,兩個貿易者之間的貿易稱為雙邊貿易,多于兩個貿易者的則稱為多邊貿易。

雙循環背景下跨境金融業務的稅收風險分析——以內保直貸業務為例

文 | 黃曉輝 王莉 任奎

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指示要求,基層稅務部門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優勢,積極搭建線上服務平臺,助力“六穩”“六保”,為企業“走出去”和高質量“引進來"跨境業務創造公平、規范、和諧共贏的良好的 社會 條件。本文擬對雙循環背景下的一類外資引進業務——內保直貸業務開展稅收風險分析,旨在梳理相關涉稅政策,進一步規范執法,切實提高國際稅收服務質量,助力地方建設。

(一)內保直貸基本概念

由境內企業向境內銀行提出申請,境內銀行向境外銀行出具相關的融資擔保函,主要是為境內的借款人向境外銀行舉借外債提供擔保,由境外銀行向境內企業發放外幣貸款,外債資金匯入境內企業,企業按照要求結匯后,用于企業日常經營周轉或置換他行貸款等用途,到期后企業購匯向境外銀行還款的一種融資方式。

(二)與內保外貸的區別

內保外貸與內保直貸這兩種方式,主要區別在于借款人的屬地不同。內保外貸業務是指當境內企業向銀行出具了不可撤銷反擔保時,境內銀行會為境內企業在境外注冊的全資附屬企業(即借款人)向境外分行或境外代理行開立保函或備用信用證,然后由境外分行或代理行向借款人提供融資。內保直貸業務的借款人為境內企業。

(三)內保直貸模式的優缺點分析

內保直貸作為跨境融資中的一種新型方式,通過引入境外資金解決了境內企業的融資問題,其優點主要是為境內企業提供了貸款利率相對較低的多渠道融資方式。弊端除了在金融方面的企業綜合成本高、操作流程復雜之外,在稅收方面也需要我們稅務干部認真審視,論證內保直貸業務中借款人、貸款人以及擔保方的稅收義務,防范稅收風險,維護國家稅收權益。

(一)業務概要

某市A企業通過上海B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某市分行擔保,向上海B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分行貸款,簽訂跨境流動資金貸款合同。

(二)貸款合同基本情況

1、借款人:某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

主要營業地址:某市S區

2、貸款人:上海B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新加坡分行

主要營業地址:新加坡濱海林道88號。

3、貸款種類:定期貸款

4、貸款金額:五仟萬元美元

5、合同用途:用于借款人的營運資金需求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采購原材料、償還應付賬款等。

6、貸款期限:自首次提款之日起1年或早于相對應備用信用證到期日1個月,兩者孰早為準。

7、利率及結息方式

(1)利率:在3個月倫敦同業拆放利率的基礎上上浮1.5%(年化利率)。該合同下利率不含中國境內稅費,相關稅費由借款人承擔。

(2)貸款結息方式:按3個月利息期結息。

8、提款期:跨境流動資金貸款合同簽發日起六個月。在貸款提款期結束時任何未提取的金額將自動失效。

9、還款計劃:到期一次性償還本金。

對此類境外發債(內保直貸)金融服務行為,根據OECD最新確定的征稅原則和我國法規規定,做出如下判定:

(一)增值稅

境外機構為境內企業提供跨境金融服務的稅務處理按照OECD《國際增值稅/貨物勞務稅指南》確定的 “目的地原則”,即以“服務銷售者和購買者所在地”為標準來判斷是否征收增值稅,剔除財稅〔2016〕36號第十三條列明的不需要征稅的境外服務的情形,只要應稅服務的銷售者或者購買者中有一方在我國境內,就需要征收增值稅。

財稅〔2016〕36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第二章“征稅范圍:第十二條 在境內銷售服務、無形資產或者不動產,是指:(一)服務(租賃不動產除外)或者無形資產(自然資源使用權除外)的銷售方或者購買方在境內;”

根據以上規定,境外發債機構或提供金融服務的單位應就為境內資金使用單位提供服務并收取費用的行為在我國繳納增值稅。實務中,部分企業在簽訂合同時可能會約定,由扣繳義務人,即服務接受方實際承擔應繳納的稅款。此時,服務接受方要注意稅款的計算方式,應當將非居民企業取得的不含稅所得換算為含稅所得,再計算并解繳稅款。

(二)企業所得稅

在企業所得稅方面,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境內機構向我國銀行的境外分行支付利息扣繳企業所得稅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47號)第一條,境外分行作為中國居民企業在境外設立的分支機構,與其總機構屬于同一法人。境外分行開展境內業務,并從境內機構取得的利息,為該分行的收入,計入分行的營業利潤,按《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25號)的相關規定,與總機構匯總繳納企業所得稅。境內機構向境外分行支付利息時,不代扣代繳企業所得稅。

(三)財產行為稅方面

《印花稅暫行條例》第一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書立、零售本條例所列憑證的單位和個人,都是印花稅的納稅義務人。本協議在境內簽署,屬于受到中國法律保護憑證。

《印花稅暫行條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下列憑證為納稅憑證:購銷、加工承攬、財產租賃、倉儲保管、借款、財產保險、技術合同或具有合同性質的憑證。技術合同屬于應稅合同范圍。

印花稅應由納稅人自行計算、自行完稅,并未規定法律意義上的扣繳義務人,對于法律、行政法規負有代扣代繳義務的單位,不能擅自履行扣繳義務,境內企業應告知境外企業自行完稅。

(一)稅務人員業務能力有限

跨境稅收風險分析工作,涉及較多的稅收政策,不僅包括傳統的國際稅收業務,同時疊加增值稅、所得稅和其他稅費等業務。工作人員不僅要懂稅收,更要懂管理、外貿、服務等業務,才能從企業復雜的業務中敏銳地發現風險點。工作中發現,由于之前對跨境稅收風險分析較少,稅務人員經驗明顯不足。

(二)信息獲取不足

跨境業務(外貿除外)信息獲取難度大,稅務機關尚依靠外匯部門交換、走訪了解、公司網站等方式獲取信息,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也多不是以簡體中文披露,獲取信息的效率和質量均不高。

(三)匯率變化的風險

在復雜的跨境交易中,涉及稅費主要有非居民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印花稅等,由于不同稅種對應的涉稅行為不同,在匯率適用規定上存在明顯差別,做好跨境交易稅收管理必須考慮匯率變化帶來的稅收風險。

(一)強化黨建引領。結合國際稅收業務特點,進一步強化黨建意識,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實踐中不斷找差距,補短板、破難題,進一步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

(二)拓展信息來源。積極拓展信息來源,暢通信息獲取渠道,充分利用現有“金三”數據和企業納稅申報信息。加強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和交換,采集第三方涉稅信息,形成工作機制,定期進行數據的傳遞。

(三)加大知識更新力度。境外稅收風險管理往往較為復雜,管理鏈條較長,涉及風險事項較多,政策覆蓋面較廣,使基層稅務機關開展工作面臨一定的困難。加強人才培養、提升工作能力是做好風險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四)加快一體化建設步伐。在市級層面統籌協調,建立團隊工作模式,集中開展“走出去”服務的同時加強對企業風險分析和識別。進一步加強專業隊伍建設,通過實際工作鍛煉業務骨干,形成一支專業化較強的境外稅收風險管理團隊。

內貿的現狀問題

國內貿易促進政策現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政府對國內貿易的經營管理逐步放開,目前國家商務部和各地國內貿易行政管理部門主要的工作是促進國內貿易健康發展,所制定的促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一)推動內貿領域投資主體多元化

1978年以前,物資、商業、糧食行業的流通主體基本上是國有企業,投資主體是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集體性質的比例不大。供銷社雖是集體經濟性質的,但其經營管理也基本上與國營商業無異。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國家鼓勵支持集體經濟、股份制經濟、個體經濟、港澳臺經濟、外商經濟等投資內貿領域,內貿投資、融資的渠道大大增多、拓寬,國內貿易投資體制已經基本完成由計劃模式向市場模式的轉變,投資主體發生了根本變化,由政府這單一的投資主體發展為多元投資主體。

國內貿易投資體制的變化使我國物資、商業、糧食、供銷等系統基本上形成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局面。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戰略調整中,大多數國有內貿中小企業已經退出市場,而大中型國有流通企業正進行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重組兼并,形成若干實力較為強大的企業集團。股份制企業將成為國有企業的主要實現形式。個體商業、民營企業大量涌現,很多已發展為資產頗具規模的大型企業,并逐漸成為投資內貿流通業的主要力量。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給中國流通業帶來了繁榮和活力。

(二)加大對內貿行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

盡管我國國內貿易的投資機制越來越市場化,但政府仍對與國內貿易發展相關的基礎設施進行必要的投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