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中國進一步擴大外貿引進對國內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时间:2024-06-02 04:58:24 编辑: 来源:

內外貿融合發展的舉措包括什么等?

內外貿融合發展的舉措包括出口轉內銷、關稅優惠政策、穩外貿主體、保國內經濟穩定等。

為應對新冠疫情這一黑天鵝事件的影響,推動內外貿聯動發展舉措勢在必行:

首先應推動內外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外貿發展不平衡也體現在供給側的產能、成本和庫存等問題上。受疫情影響,國際具有合作關系的供應鏈銜接難度可能上升,更加凸顯解決上述問題的重要性。內貿和外貿協調的供給側改革,解決供需矛盾,形成內外貿一體化的流通渠道,發揮國內與國際市場的互補作用。

其次應推動內外貿市場主體的一體化。繼續推動線下經濟向線上經濟的轉移,生產要素打破時空限制,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整合。在線教育、生鮮電商、線上辦公和線上娛樂等推動著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也有助于加速我國內外貿市場的一體化。

再次是應推動內外貿部門分工與聯動之間的均衡發展。部分市場國家內外貿是一體發展的,我國2003年商務部成立以后也改變了內外貿分開的體制模式。

進一步推動內外貿部門分工與聯動發展的平衡,與國際市場更加順暢的對接,加入到全球產業競爭和優化分工潮流中。同時,也調動起國內各種創新要素,發揮貿易的技術創新效應。

擴展資料:

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均形成了較大的沖擊。受這一疫情影響,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穩外貿穩外資的政策舉措,降低疫情的不利經濟影響。企業也應根據國際及國內形勢變化,及時調整發展策略。

在線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釋放出了市場潛力,抗疫產品及設備的出口訂單增長較快,多家公司獲出口認證。加快推進對外貿易與國內貿易聯動發展,共克時艱,危中見機,對疫情影響下外貿持續高質量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內外貿易融合發展的舉措包括哪些?

一)統籌內外市場的雙地展銷模式。通過設立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國外商品直營超市以及在大型商超設立國外商品直銷區等方式,開展進口商品展示交易,暢通國外商品國內銷售渠道,實現進口商品采購便捷化。發揮省級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優勢,吸引國外客商到國內市場采購商品,帶動優勢產品出口,搭建國外營銷網絡,促進國內外商品市場互動發展。

(二)依托國內市場的以內促外模式。加快培育發展經營模式、交易模式與國際接軌的商品交易市場,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展銷平臺。依托我市進口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等大型集散中心,擴大與老撾、越南、馬來西亞等水果出口國客商合作,鞏固拓寬進口渠道,通過出口貨柜帶動我市及周邊縣市的大蒜、生姜等特色農產品銷往國外市場。

(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國際商貿城管委、國際陸港管委)

(三)線上線下融合的跨境交易模式。引導傳統企業復制運用紅領集團跨境電商發展模式,以大數據為依托,發展訂單提交、生產制造、物流交付一體化的電子商務平臺,實時接收國外訂單,將線下體驗店引流到線上電子商務平臺交易,擴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產品銷售規模。在新型社區、大型商超發展O2O體驗店,促進線上線下跨境交易。

(責任單位:市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商務局、國際陸港管委)

用經濟生活知識說明中國進一步擴大外貿引進對國內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

1、增加進口,滿足國內市場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有利于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豐富消費市場,滿足消費者美好生活需要;

2、有利于國內供給側改革,調整產業,促進創新發展,增強國內市場競爭;

3、引進高端技術,促進國內產品創新研發,增加經濟發展新動能。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

應答時間:2021-02-2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準。

買粉絲s://b.pingan.買粉絲.買粉絲/paim/iknow/index.買粉絲

經互會會議怎么加速經濟一體化?

自經互會成立至1986年,先后共召開42次經互會會議。經互會經濟合作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從經互會成立至50年代末為第1階段,主要合作形式是進行商品交換和科技資料交換。60年代為第2階段,主要形式是推行生產的“國際分工”。70年代以來進入第3階段,主要合作形式是實行“經濟一體化”。

1961年12月舉行的經互會第15次會議上制定并批準了《社會主義國際分工基本原則草案》。接著,1962年6月,在莫斯科舉行的經互會成員國共產黨的工人黨代表會議上正式通過了《社會主義國際分工的基本原則》。該文件規定,經互會成員國“必須緊密地結成一個統一的體系”,“必須逐漸拉平經濟發展水平”。文件還規定一些重要的生產部門實行國際分工的基本方向。

在1969年4月召開的經互會第23次特別會議上首次提出“經濟一體化”方針,會議決定著手擬定“進一步發展成員國經濟和科技合作”的具體措施。經過兩年多時間的討論,在1971年7月舉行的經互會第25次會議上正式通過《經互會成員國進一步加深與完善合作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綜合綱要》。《綜合綱要》規定在15~20年內分階段實現生產、科技、外貿和貨幣金融的“一體化”。它規定了加強經濟一體化的主要途徑和手段:就經濟政策的基本問題進行雙邊和多邊協商,加強計劃工作方面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有計劃地擴大生產、科技方面的國際生產專業化和協作;有計劃地擴大相互貿易并提高其效果;擴大成員國各部之間、各主管部門之間和其他國家機關之間的直接聯系;發展現有的和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組織;不斷完善經濟和科技合作的法律原則。

1984年6月12~14日,經互會召開最高級會議。會議總結了1969年經互會第23次特別會議(最高級會議)以來經互會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了經濟一體化的方針。會議決定要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經濟一體化綜合綱要。會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發展和加深經互會成員國經濟和科技合作基本方針的聲明》。《聲明》提出,現階段經互會成員國在經濟合作方面的最重要任務是,經濟向集約化道路加速過渡,依靠完善社會生產結構、更好地使用科技潛力等來提高經濟效益;保證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產;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發展出口潛力;更合理地配置生產力;加速經互會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逐漸平衡的過程,特別是越南、古巴和蒙古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經互會歐洲成員國水平逐漸平衡的過程。會議決議的根本目的是加速經互會成員國的經濟一體化。

30多年來,經互會國家之間的協作主要是通過協調國民經濟計劃,科技合作、生產專業化與協作、共同建設聯合項目、對外貿易,以及貨幣金融和信貸合作等方式來實現的。

協調國民經濟計劃。這是實現經互會綜合綱要的基礎,是經互會成員國之間進行經濟合作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加深國際分工和經濟一體化的主要措施。協調內容主要包括:磋商經濟政策的基本問題;編制經濟、科技方面重要項目的預測;協調國民經濟主要部門的生產方面的長遠規劃;協調國民經濟五年計劃;交流成員國關于改進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制度的經驗等。為了使協調計劃更加緊密,自1966年起,經互會改變了協調計劃的做法,即由原來的各成員國先制定本國計劃然后進行協調改為先由經互會協調計劃,然后各國在協調基礎上再制定本國計劃和制訂雙邊、多邊協定。在1982年6月召開的經互會第36次會議上討論1986~1990年國民經濟計劃協調綱要時,要求經互會成員國“進一步加深合作”和促進“經濟一體化”,要越南、古巴、蒙古“廣泛地參加國際社會主義分工”。在1984年6月舉行的經互會最高級會議上又明確規定,國民經濟計劃的協調將集中于解決優先的任務,即首先協調各國在社會主義國際分工中實行專業化的基本方向;增加最重要商品相互供應的措施;相互貿易的基本比例和結構;生產合作的項目。

科技合作。在《經互會成員國進一步加深與完善合作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綜合綱要》中,對科技合作的主要內容作了專門規定,即:就科技政策的基本問題進行相互協商,編制10~15年的科學技術預測;有關國家共同規劃某些重要科技問題的研究;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的協作;協調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交流科技成就和經驗;加強科技情報、發明和專利事業方面的合作;培訓科技干部等。根據《綜合綱要》提出的科技任務,1972年,經互會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向經互會執委會提交了《在1972~1975年對有關1976~1980年和更長時期的科技政策基本問題進行相互磋商的實施綱要(草案)》。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和科技及生產的日益相互滲透,以后,經互會科學技術合作委員會又制定了關于經互會各國之間在1976~1980~1990年的科技合作的基本方針。至1981年,成員國之間已簽訂了205項科技合作協定與合同,參與合作的組織達3,000個。

生產專業化和協作與共同建設聯合項目。這些都是在經互會協調計劃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產專業化和協作是經互會成員國根據自己的國民經濟基礎、技術力量和特長,承擔某些生產任務,在產品研制和生產過程中得到其他成員國的支持,最后把產品提供給經互會國家。這樣既可以利用各國的優勢,也有利于提高產品質量。在70年代,生產專業化和協作主要集中在機器制造業、無線電電子業、化工、冶金、原子能和微處理機等決定國民經濟結構的部門,尤其以機器制造業部門最為廣泛。截至80年代初,經互會成員國已簽訂了1300個雙邊和多邊生產專業化和協作協定。1986年11月舉行的經互會第42次會議,根據《2000年前經互會國家長期科技合作綜合綱要》的要求,提出現階段生產專業化和協作的重點是:經互會成員國各經濟組織之間建立科學與生產方面的直接聯系;在經濟核算的基礎上各有關國家建立合營聯合公司、企業、設計院、科研組織和其他國際機構。

共同建設聯合項目主要是在70年代中期后發展起來的,是經互會國家之間在經濟上相互支持的重要方面。根據1975年經互會第29次會議通過的《1976—1980年的經互會成員國多邊一體化措施協調計劃》規定,前蘇聯和經互會各國聯合投資10個項目,其中在前蘇聯領土上有8個,投資近90億盧布,由前蘇聯和東歐成員國各承擔一半,東歐成員國還承擔派勞力15,000人。1979年4月,蘇、捷、匈、波4國還簽署了關于在前蘇聯境內共同建設赫麥利尼茨基原子能發電站的原則性協定,以及從該站至波蘭熱舒夫的輸電線和關于建設熱舒夫變電站的協定。該項目的總投資為15億盧布。1983年10月舉行的經互會第37次會議上又簽署了在前蘇聯境內合作建設克里沃羅日耶礦山選礦聯合企業的多邊協定。

對外貿易。經互會成員國之間除每年簽訂雙邊貿易協定外,還在協調成員國發展國民經濟計劃的基礎上簽訂長期貿易協定。1956年成立的經互會對外貿易常設委員會,是專門研究經互會范圍內對外貿易問題的機構。隨著相互合作的發展,經互會相互貿易額有較大的增長。

貨幣金融和信貸合作。這也是經互會實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前蘇聯認為,發展經互會成員國的經濟聯系必須“把協調計劃同利用商品貨幣關系緊密結合起來”。1962年12月,根據經互會第17次會議的決定,成立了經互會貨幣金融常設委員會。經互會第18次會議又批準了1963年7月召開的經互會成員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和政府首腦會議的建議,成立國際經濟合作銀行,并于1964年1月1日正式開始營業。其主要任務是為成員國之間辦理結算業務和提供短期貸款。銀行的法定資本最初確定為3億轉帳盧布。1974年和1977年分別接受古巴和越南為國際經濟合作銀行的成員國后,法定資本增加了530萬轉帳盧布。1970~1982年期間,該銀行向成員國共提供貸款約7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