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農產品國際貿易價格受什么影響(國際形勢對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

时间:2024-05-29 04:05:08 编辑: 来源:

哪些原因誘致農產品貿易保護的產生?

“政策影響”還不是農產品貿易產生逆差的唯一原因,業內人士認為,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也越來越成為令中國農產品出口防不勝防的隱形殺手。

就在人們為今年以來中國實行的一系列富農政策歡呼時,中國農產品出口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尷尬。

中國農業部的一份報告稱,今年上半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首次出現了逆差,逆差達到37.3億美元。報告指出,盡管中國在2004年上半年出口了價值106.2億美元的農產品,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近11%,但是農產品進口量更高,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62.5%,達到創紀錄的143.5億美元。

而截止到2003年的前八年時間里,中國平均每年農產品貿易順差為43億美元。

政策影響出口

中國目前是世界上第一大農業生產國,而且曾經是世界第二大谷類生產國(次于美國)和第三大谷類出口國。

中國農產品突然間出現的貿易赤字,不能不讓人驚訝,且很容易讓人與國內的糧食產量、糧食庫存這兩個問題聯系起來。“農產品出現貿易逆差與我國糧食庫存達到歷史最低有直接關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經濟研究室孫東升博士指出。

2003年,中國糧食產量降到13年來的最低,同比下降約6個百分點,約為4.306億噸。同年,中國糧食庫存也處于197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甚至不足當年消費量的30%,比過去30年來59.4%的平均水平低約一半。而2003年的供求缺口更是高達當年消費量的13.4%。

為此,中國政府今年初實施了一系列刺激糧食增收的措施,包括減免稅收、對農民以現金方式進行直接補貼等。同時,在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方面,中國政府減少了主要農產品的出口配額。

黑龍江省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辦公室張經理透露,由于國家今年限制大米出口,從年初到現在他們公司還沒有出口一粒大米。而他們往年出口大米量都在20萬—30萬噸。

據了解,今年中國政府為了保證國內大米供應,采取了一方面限制出口,另一方面加大進口的嚴格措施。

業內人士透露,2004年中國大米出口預計比上年減少30萬噸(為120萬噸),而進口則達到100萬噸。而實際情況似乎比這還要槽,因為即使像黑龍江農墾局這樣當地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商,他們今年出口的大米也是“相當少”,而且只是用去年沒有用完的配額。

作為和大米一樣的大宗貿易產品小麥,在進出口貿易上,中國政府更是積極鼓勵大量進口。

2003年,中國小麥產量為8600萬噸,比2002年減少了5個百分點,比5年來的平均值低了15個百分點,創下了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今年4月份,中國政府對進口小麥開始免征13%的增值稅。

中國糧食進出口總公司有關人士對媒體透露,對小麥進口采取免增值稅的辦法,僅是短時間內采取的臨時措施,適用期限要視小麥市場供求與價格波動狀況而定。

防不勝防的“綠色壁壘” 不過,“政策影響”還不是農產品貿易產生逆差的唯一原因,業內人士認為,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也越來越成為令中國農產品出口防不勝防的隱形殺手。

“現在出口的壓力越來越大了。”浙江省農業廳對外經濟協作辦公室科長許關桐說,這主要是來自于發達國家眾多的貿易壁壘,因為這方面原因,現在浙江綠茶出口總額已較前兩年少了幾個億。

而來自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的消息稱,近年來中國茶葉出口遭遇嚴重“綠色壁壘”。美國、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不斷制定的更嚴格和更廣泛之標準,正導致中國茶葉出口明顯下降。

不僅如此,去年歐盟禁止動物源性產品進口,造成浙江省蝦仁出口歐盟全面受阻。今年1至4月,我國凍雞出口量比去年減少近一半。

“很多國家在進口上都卡得很嚴,層層把關,而我們國家在這方面就弱得多。”對外經貿大學經濟學家夏友富認為,這最后導致該出的出不去,不該進的卻大量涌進來。

而相關政府部門在進出口“攻守”方面的態度似乎也值得推究。比如美國的雞雜碎進入到中國的有幾十萬噸,而中國到現在一噸也不能出口到美國。

“在對待目前俄羅斯實行的國別配額上,我們的有關部門也幾乎就是聽之任之。”夏說,這明擺著就是國家歧視。2003年,俄羅斯給美國50多萬噸禽肉配額,只給中國3000噸配額,這一數量還不足去年我國對俄羅斯實際出口量的十分之一。今年俄羅斯給美國70多萬噸的配額,給中國的卻只有幾萬噸。幾個國家加在一起,中國今年才得到6萬—8萬噸禽肉配額.

“出口上升通常會增加出口國的就業,進口上升則產生相反影響。”一業內人士說。

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則表示,“這種貿易逆差很正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著名國際貿易專家程國強解釋,這個結果只是半年的統計數字,并不是全年的,所以現在就說今年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還為時過早。

農業部官員表示,考慮到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作出的承諾,關稅稅率配額的實施以及國際市場的競爭,農產品貿易出現逆差并不令人驚奇。

國際形勢對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

國際形勢對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包括消費市場的變化以及環保和安全標準的變化等。

1、消費市場的變化:國際形勢的變化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力和購買趨勢,從而對農產品出口貿易產生影響。例如,全球貿易摩擦引起的經濟不穩定會導致消費者減少對高端農產品的需求。

2、環保和安全標準:國際形勢的變化導致各國對環保和安全標準的要求發生變化,這也會對農產品出口貿易產生影響。如果目標市場的標準發生變化,出口商就需要調整自己的生產和加工流程,以適應新的標準要求。

我國加入WTO后,受國際市場沖擊最嚴重的農業產品是什么?最有競爭力的農產品是什么?請說明理由.

農業問題一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談判的“重頭戲”。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后,有關“加入WTO對中國最大的沖擊是農業”的判斷,從專家講座到行業走勢分析,不絕于耳。再加上以大豆為代表的農產品進口大增,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

如今一年過去了,年終盤點,發現情況出人意料———

沖擊并未出現

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專家和官員普遍認為,我國人口多,勞動力價格便宜,而土地資源相對少,一旦“入世”,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比如瓜果、蔬菜、鮮花、盆景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出口量會增加;而“土地密集型”的大宗農產品則沒有多大優勢,如:小麥、玉米等。這個判斷,幾乎已成共識。

據今年1—10月份外貿出口形勢顯示:配額為585萬噸的玉米的進口只有1萬噸,配額約為847萬噸的小麥只進口了61萬噸,配額約為82萬噸的棉花只進口了12萬噸。農產品貿易總額達22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6%,貿易順差達到4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1%。一些世貿成員如美國向我國大量出口農產品的期待并沒有成為現實。

于是馬上有人提問:“這是不是源于中國的貿易保護政策?”其實不然,真實的原因是———

價格因素起決定作用

加入世貿之初,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柯炳生就撰文指出,“我國農業不會受到多大沖擊”。這在當時要算“少數派”。時至今日,他當初的許多預測都得到了印證。

據他的分析,今年的特殊性在于國內、國際農產品兩個市場供求價格的反向變化。

世界市場許多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上升。從1月份到9月份,國際市場小麥現貨價格升高了36%,期貨價格升高了48%,世界小麥價格大幅度上漲的原因是由于北美等主要出口國種植面積減少、旱災嚴重。據估測,今年美國小麥的結轉庫存量將下降到30年來的最低水平。

玉米和棉花的情況類似。玉米現貨價格升高了20%,期貨價格升高了25%;棉花的現貨和期貨價格均升高了12%。就連不久前來勢兇猛的大豆油,期貨價格也升高了47%;大豆現貨和期貨價格均升高了25%。

與此同時,國內主要的農產品如糧食和棉花等大宗農產品仍然供過于求,價格低迷,庫存量很大。

一年來,國內農產品價格升高的不多,有的不升反降。

如玉米、大豆和棉花升高了10%左右,小麥的價格降低了3%左右。小麥價格在產區保持在每噸1000元的水平上,在銷區保持在1110—1150元的范圍內。相比之下,進口小麥不僅遠遠高于國內產區價格,也顯著高于國內銷區價格。

這樣國內整體價格在降,國際反而在升,意想不到的格局由此而來。

柯炳生強調,我國之所以今年沒有大量進口糧棉產品,也因為去年以來,糧棉流通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市場實際上已經放開,這使得我國的國內市場價格在市場經濟規則的作用下,穩定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從而使得進口糧棉產品沒有價格競爭力。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玉米、小麥、棉花的進口配額沒有固定的原因。如果不是由于上述兩個原因存在的話,在現有的配額管理方式下,照樣會有大量的進口。

例如,國際市場食用植物油的價格中,棕櫚油價格明顯較低,因此,在我國關稅配額產品中,棕櫚油配額使用得最多,1—10月份共進口了141萬噸,占全年配額數量240萬噸的將近60%。

同樣,我國制定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條例,在主觀上完全是出于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的需要,而不是進行貿易保護。在客觀上,也沒有貿易保護的作用,因為,有關申報、登記等程序,僅僅是最初一次貿易時稍微拖延了一點時間,而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貿易障礙效果。

對此,一個有力的證據是大豆的進口。大豆的進口是嚴格按照轉基因產品管理條例規定的方式進行的,除了最初因為申報耽誤了一點時間之外,大豆進口數量在總體上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今年前10個月共進口了871萬噸,僅在9月份就進口了135萬噸。

仍需從長計議

有人發出警告:“今年情況特殊,不可盲目樂觀”。他就是長期研究中國農業的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

陳錫文認為,現在就說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已經過關,還為時尚早。從一定程度上講今年是出乎意料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作中國以后農產品進出口形勢的長期判斷。這主要是因為:

一是中國大宗農產品是否會長期處于過剩狀態還很難說。如果長期過剩,那么國內價格當然是低的;到國際市場上也是有競爭力的。

但從現在情況看,這倒未必。因為這幾年糧食生產,當年產量連續三年低于當年的消費量。如果不是過去有比較大的庫存,價格就會上漲。也就是說,一旦國內供求平衡或短缺出現,國內大宗農產品價格還可能上漲,給國外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創造機會,等于把今年國內國際市場的格局再反過來。

二是世界各國大都提高了進口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形成了以技術壁壘、綠色壁壘為特征的貿易保護主義。而且這將是普遍趨勢,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難度有可能明顯增加。

所以必須避免盲目樂觀的情緒,要看到今年情況的特殊性,要從長計議。其實我們處于劣勢的大宗農產品從長期看依然沒有什么優勢;我們自己認為有優勢的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靠單一的勞動力價格低也未必能真正形成優勢,還必須重視科技進步,提高自身質量,努力達到更高標準。所以還是要實事求是地分析,比較客觀正確地估量形勢。

應該說,加入世貿為中國農產品消費增加了一個國際市場,對中國的農產品特別是糧食而言,多了一個調節平衡的手段。即使有些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