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區域性貿易組織的作用(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出現對貿易自由化趨勢有何影響?)

时间:2024-06-02 12:46:34 编辑: 来源:

區域聯盟和貿易機制的作用//重要性是什么

一、區域聯盟化能夠保障一國或一個區域內班輪公司的穩定經營。

有別于三大聯盟的高進入門檻,區域聯盟放低了對成員實力的要求。區域聯盟成員通過共享艙位和集裝箱、合理進行新船訂購和舊船淘汰、共同簽訂港口設施使用合同等聯盟化運作方式,降低邊際成本。

此外,還通過調整重復航線,消除成員間的過度競爭;合理開設新航線,擴大成員業務規模;增加開船頻率,提高航線服務質量。以規模經濟創造協同效應,進一步提升本國或本區域內大型班輪公司的市場競爭力,拉動和支持一國或一區域內中小型班輪公司的穩定經營,避免類似韓進海運破產事件對一國或一區域進出口貿易、全球供應鏈穩定造成影響。

在航運淡季,運力供過于求,班輪公司連連虧損的情況下,這一好處尤為突出。

二、班輪公司的聯盟行為,會推動一國或一區域相關航運要素的發展。

區域聯盟作為由一國或一個區域在相關政府部門支持下成立的組織,勢必將優先保證聯盟所在國家及區域的航運市場服務。

如K-Alliance就將在正式運營后,增加船舶在釜山港的掛靠頻率,并新增由釜山港出發至東南亞主要港口的航線服務。

區域聯盟的組成和發展,為優化國際貿易的交通運輸環境,擴大一國或一區域內港口的吞吐量規模,進而推動貨運代理、集卡拖車、設備制造等航運相關企業的發展,拉動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勞動就業及高端人才引進,帶來助力。

三、班輪公司可以通過聯盟方式,提高一國或一區域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

海運貨運量占國際貿易總量的90%,是國際貿易往來的主要運輸方式。區域聯盟對一國或一區域內運輸資源的傾斜,將有助于形成高效、便捷、低費的航運物流供應鏈,有利于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

四、區域聯盟化能提升一國或一區域在航運市場的話語權。

區域聯盟以部分航線上運力的主導地位和協同效應,撬動國際航運和國際貿易市場資源。港口的發展和港口生態圈的建設,將有利于在一國或一區域,聚集航運科技、航運金融、航運買粉絲、航運大數據等相關高端航運服務業。

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出現對貿易自由化趨勢有何影響?

[編輯本段]簡介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可以分為一般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

后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緊密的地區經濟依賴和協作

目前大量的和重要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都是經濟一體化組織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大大推動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所以,在了解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之前,我們先來說說"區域經濟一體化"

[編輯本段]相關概念 雖然區域經濟一體化已成為當今國際經濟關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趨勢之一,但國內外對經濟一體化尚無統一定義

"經濟一體化"這個詞語的使用是近年出現的

據專家考證,在1942年以前一次也沒有被使用過

到1950年,經濟學家開始將其定義為單獨的經濟整合為較大的經濟的一種狀態或過程

也有人將一體化描述為一種多國經濟區域的形成,在這個多國經濟區域內,貿易壁壘被削弱或消除,生產要素趨于自由流動

所謂"區域"是指一個能夠進行多邊經濟合作的地理范圍,這一范圍往往大于一個主權國家的地理范圍

根據經濟地理的觀點,世界可以分為許多地帶,并由各個具有不同經濟特色的地區組成

但這些經濟地區同國家地區并非總是同一區域

為了調和兩種地區之間的關系,主張同一地區同其他地區不同的特殊條件,消除國境造成的經濟交往中的障礙,就出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設想

經濟的一體化是一體化組織的基礎,一體化組織則是在契約上和組織上把一體化的成就固定下來

[編輯本段]區域經濟一體化優點 經濟一體化具有許多經濟方面的優點,重要的有: 1.根據比較優勢的原理通過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 2.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達到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水平; 3.國際談判實力增強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貿易條件; 4.增強的競爭帶來增強的經濟效率; 5.技術的提高帶來生產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6.生產要素跨越國境; 7

貨幣金融政策的合作; 8.就業、高經濟增長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為共同的目標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世界經濟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各國經濟的一體化

國際商品和勞務貿易增長速度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各國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加強了,跨國流動的人數越來越多,對外直接投資迅速擴大,跨國公司的活動日益頻繁

各國政府政策上的變化,特別是放開以前對外國公司封閉的產業,更強更廣泛的區域貿易集團化運動,資金流動限制的取消,以及降低關稅壁壘的長期影響,認同并強化了一體化的潮流

[編輯本段]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根據不同標準可分為不同類別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拉薩把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分為四個階段:(1)貿易一體化,即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2)要素一體化,即實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3)政策一體化,即在集團內達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協調一致;(4)完全一體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統一

與這四個階段相對應,經濟一體化組織可以根據市場融合的程度,分為以下六類: 1

優惠貿易安排

即在成員國間,通過協定或其他形式,對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給予特別的關稅優惠,這是經濟一體化中最低級和最松散的一種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國與一些大英帝國以前的殖民地國家之間實行的英聯邦特惠制

2

自由貿易區

即由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組成一個貿易區,在區內各成員國之間廢除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實現區內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動,但每個成員國仍保留對非成員國的原有壁壘

3

關稅同盟

即成員國之間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壁壘,同時協調其相互之間的貿易政策,建立對外的統一關稅

這在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又更進了一步,開始帶有超國家的性質,典型的有歐洲經濟共同體

4

共同市場

即成員國在關稅同盟的基礎上進一步消除對生產要素流動的限制,使成員國之間不僅實現貿易自由化,而且實現技術、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

典型的如歐洲統一市場

5

經濟同盟

即在共同市場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成員國之間不但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建立起對外的共同關稅,而且制定和執行某些共同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逐步廢除政策方面的差異,形成一個龐大的經濟實體,典型的如目前的歐洲聯盟

6

完全經濟一體化

這是經濟一體化的最高階段

成員國在經濟、金融、財政等政策上完全統一,在國家經濟決策中采取同一立場,區域內商品、資本、人員等完全自由流動,使用共同貨幣

經濟一體化是關于成員間貿易壁壘的撤除和各種合作互助關系的建立

貿易壁壘的撤除被稱為一體化中"消極"的一面,合作關系的建立則被稱為"積極的"一面,因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參加者改變現有的制度或機構,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機構以使一體化地區的市場能適當而有效率地運轉

在一體化的各種形式中,較初級的形式,如自由貿易區等主要是消極的一面,而較高級的形式,如經濟同盟等則更充分地體現了積極的一面

消極的形式比較易于達到,因為消除關稅和數量限制易于做到,特別是在經過長期的多邊貿易談判后許多國家的關稅水平本來就已經很低

積極的形式不易做到,因為它要求采取某種形式的共同行動,而且要求在關稅以外的領域合作,而金融、貨幣和雇傭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國家主權的協調等更深一層次的問題

但對一體化的形式的劃分只能是大體上的,實際上每個組織都不可能是標準的某種形式

除以上分類外,近年還有學者根據成員國構成的不同,把經濟一體化組織分為三類: (1)發達國家型,即由發達國家組建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典型的如歐洲聯盟; (2)發展中國家型,即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東南亞國家聯盟; (3)南北型,即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組建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這三類組織雖然形式上有相似之處,但目標、運行機制、發展歷程等都有明顯不同

區域性經濟合作協定的發展對國際經濟秩序有哪些作用和影響?

區域性經濟合作協定的發展對國際經濟秩序有以下作用和影響:

1. 促進貿易自由化:區域性經濟合作協定可以消除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簡化貿易程序,提高貿易的效率和透明度。這有助于促進區域內國家的貿易自由化,加強經濟聯系。

3. 提升國際競爭力:區域性經濟合作協定可以提升區域內國家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協調政策、統一標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式,使成員國的整體競爭力得到提升,進而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4. 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區域性經濟合作協定的發展可以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區域內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帶動其他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增長,促進全球經濟的繁榮和穩定。

然而,區域性經濟合作協定的發展也可能對國際經濟秩序帶來一些挑戰。例如,不同協定之間的條款可能存在差異,導致貿易和投資流動的混亂。此外,區域性經濟合作協定的實施可能受到一些政治因素的影響,如地緣政治風險、內部政治分歧等。

因此,為了充分發揮區域性經濟合作協定對國際經濟秩序的積極作用,需要加強區域合作機制的協調,確保不同協定之間的條款相互兼容,避免貿易和投資流動的混亂。同時,也需要加強政治因素的溝通和協調,以降低政治風險和政治分歧對區域性經濟合作協定的不利影響。

為什么世界各國要組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

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可以分為一般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和區域性經濟一體化組織。后者比前者反映了更緊密的地區經濟依賴和協作。大量的和重要的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都是經濟一體化組織。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大大推動了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相互協助制定經濟政策和措施,并締結經濟條約或協議,在經濟上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聯合體的過程。

發展原因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 1921 年,當時的比利時與盧森堡結成經濟同盟,后來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經濟同盟。 1932 年,英國與英聯邦成員國組成英帝國特惠區,成員國彼此之間相互減讓關稅,但對非英聯邦成員的國家仍維持著原來較高的關稅,形成了一種特惠關稅區。

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并形成三次較大的發展高潮。

1、第一次高潮發生在 20 世紀 50 ~ 60 年代。

盡管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雛形可以追溯到1921年成立的比利時和盧森堡經濟同盟(1948年荷蘭加入,組成比荷盧同盟)。但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真正形成并迅速發展,卻是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領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大批發展中國家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出現第一次發展高潮。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初期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

20世紀70年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