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南安海外華僑人數(南安市華僑中學2022年初升高是多少人)

时间:2024-06-03 08:28:40 编辑: 来源:

華僑的華僑人口

福建省

福州的海外華僑、華人多達300余萬人,分布于五大洲的102個國家和地區。福州地區的歸僑、僑眷人數多達200萬,占福州市總人口的三份之一強。香港、澳門有福州鄉親近30萬。在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幾乎都有福州人的足跡。不僅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西歐各國,在發展中國家如印尼、馬來西亞等國有為數眾多的福州鄉親,而且在一些落后國家、小而偏僻的地區如巴巴多斯、馬紹爾、安提瓜、塞拉利昂等也有福州人的足跡。

泉州籍華僑華人總數達750.93萬人,分布在130多個國家、地區,90%分布在東南亞。泉籍華僑、華人在100萬人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在10萬人以上的有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美國、加拿大。旅居港澳地區的泉籍鄉親有77萬多人,其中香港69.42萬人、澳門5.85萬人。 在臺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晉江】

本土人口104.45萬人

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110多萬人、祖籍晉江的臺灣同胞100多萬人。

分布在世界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為最多。

【石獅】本土人口30.31萬人

現有旅外華人、華僑21.27萬人,臺灣同胞達30萬人 分布在世界33個國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東南亞,特別是菲律賓;有新華人華僑1.62萬人,其中香港同胞5.37萬人、澳門同胞0.86萬人

【惠安】本土人口92.18萬人

旅居海外僑胞90多萬人,臺灣漢族同胞中約有90多萬人,分布在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一帶為主

【南安】本土人口148萬余人

旅居海外的南安籍華僑華人150萬人、港澳同胞20萬人、臺灣同胞達150萬人。華人華僑遍布于東南亞和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西歐等36個國家和地區。

【安溪】本土人口108萬

旅居海外的安溪籍華僑華人100多萬,港澳同胞1萬多人,臺灣同胞達28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29個國家和港澳地區。

【永春】本土人口54萬人

現有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120萬人,其中華僑華人116萬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47個國家和地區。臺同胞有4萬多人

【德化】30.50萬人

籍華僑華人主要集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港澳地區,海外華僑華人12.33萬、港澳同胞0.34萬

【鯉城區】26.74萬人海外華僑華人24萬多人、港澳臺同胞6萬人多人。

【洛江區】17.10萬人

共有華僑華人14.3萬人,港澳同胞2.01萬人,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僑鄉?

廣東、福建及海南島有很多縣歷史上旅居海外的華僑較多被稱為三大僑鄉 。

僑鄉,主要是指國內某些華僑較多而僑眷較集中的地方。一般沒有以省級地區來劃“僑鄉”的。

著名華僑陳嘉庚先生,曾經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廣東:

廣東,名由嶺南東道、廣南東路演變而來,簡稱“粵”,省會廣州,是中國大陸南端沿海的一個省份。

位于南嶺以南,南海之濱,與香港、澳門、廣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與海南隔海相望。下轄21個地級市(其中2個副省級城市),119個縣級行政區(60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2、福建:

福建,簡稱“閩”,位于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面、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面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南北最長為530千米,東西最寬為480千米。

福建省現轄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三明、南平、寧德9個設區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平潭縣)。省會為福州。

3、海南島:

海南島是中國南方的熱帶島嶼,面積3.54萬平方公里,人口925萬,島上熱帶雨林茂密,海水清澈蔚藍,一年中分有旱季和雨季兩個季節。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擴展資料

閩南人簡介及詳細資料

民系概況 狹義表述

閩南人包括如下: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福建省管轄的泉州、漳州大部分、廈門這三個地級市,以及臺北代為治理的金門縣)等地。 福建龍巖市新羅區部分與漳平市部分的居民:兩地也通行閩南語,偏向閩南語漳州腔。大部分人口構成由唐代開辟漳州的陳元光將軍所率領的府兵的后裔組成,和漳州部分同源同宗。 臺灣閩南人:大多明朝清朝時的祖籍在閩中南(泉州府、漳州府等地),在臺灣日治時期前即居臺灣,使用閩南語臺灣話,臺灣四大族群之一。

一般而言,臺灣閩南人也包含被閩南化的客家人與臺灣古閩越族后裔原住民平埔族。世界各地的閩南華人、華僑或是閩南語閩臺片使用者:在東南亞、日本最多,新加坡甚至有半數以上的華人使用閩南語來溝通。

性格特點

閩南民系居民早期居住的福建及廣東潮汕地區,地狹人稠,人口、資源和環境壓力很大,所以他們不斷地出外謀生和并往外遷移,培養了較強的商品意識,他們有極強的適應能力、競爭力和內部凝聚力,善于適應環境、拼搏創業、精誠團結,他們性格剛強、精明、重鄉情。

民系語言

閩南語是閩南人的母語,主要分布在福建閩南地區,南宋以來,隨著閩籍先祖的幾次大規模對外遷徙,逐漸分布于臺灣、浙江、廣東、海南部分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閩南語發源于黃河、洛水流域,原稱"河洛語",閩南語曾是中國唐朝和北宋時期的官方語言。由于為了躲避中原的內亂戰亂,中原人分別在唐朝中期及以后和北宋末年大規模南遷至福建南部,這樣也就把河洛語帶到福建,河洛話也因此俗稱閩南話,閩南以外的閩南語則是后來閩南人向外遷徙形成的結果。

到了近代閩南語早已跨省跨國使用范圍遠遠超過了福建南部一隅。在中國國內,成片的較大的通行區域,就包括傳統上的福建閩南地區泉州、漳州大部分、廈門、龍巖市新羅區部分、漳平市部分地區、尤溪縣小部分地方和大田縣部分等地,以及臺灣島大部分。 還有江西、浙江、廣東、廣西、四川、江蘇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閩南方言島。包含被閩南化的人。

閩南語歌曲代表作

同名單曲《閩南人》,是由全棲藝人張云卉潛心作詞作曲并演唱的。這首歌作為新時代閩南語勵志歌曲代表作,在很多地方都優勝于傳統,在創作上融合了Funk Rock(朋克搖滾)和Smooth Jazz(絲滑爵士)的節奏韻律,較為輕快跳躍,充滿律動感。而相對于傳統閩南語歌曲,《閩南人》唱作者地道的閩南人身份讓整首歌聽起來不顯得那么"臺腔",不管是填詞、作曲、還是演唱,均根植閩南文化的角度,不同于那些基于臺灣文化的歌曲,是真正意義上的閩南語歌。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新型曲風,是閩南語歌曲和西方電聲樂器的有效結合,并同當代流行音樂充分互動后的音樂產物,更具感染力,為今后閩南語歌多元化創作提供寶貴的經驗和良好的借鑒形式。

閩南人 歷史

北宋時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繼設立了掌管外貿的市舶司,使泉州發展成當時國際上的著名商港,對外海線交通十分方便。在這以后,閩南等地區便有不少人民,因為政治、經濟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臺灣),也因此帶去了他們的母語 --- 閩南語。明末時,閩南發生大旱,鄭芝龍曾招數千人到臺灣墾殖,他們大多數便在臺灣定居 從16世紀起,西歐各國開始進行各種殖民海外的計畫。西元1624年起,荷蘭、西班牙先后占領南、北臺灣,尤其荷蘭人統治臺灣將近40年,實施王田制,召募福建沿海人前開墾臺灣。來臺漢人多出身漳州莆田泉州,在長期與平埔族雜處和荷蘭人的統治下,隨移民所帶來的閩南語也滲入了一些新的語言因素。明末鄭成功抗清失敗后,便率大軍攻占臺灣,趕走荷蘭人。鄭家出身福建南安,鄭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陳永華,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帶來的軍民也大多數是泉州人。因此,此時臺灣的閩南語,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數的。

1683年,施瑯征臺,鄭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統治臺灣。隔年,清廷為防鄭氏遺民,頒布渡臺禁令,設下嚴格條件限制人民渡臺,只能從三個口岸渡臺,泉州莆田人從泉州港 渡臺,漳州廈門人從廈門渡臺,福州人從馬尾渡臺,還有大量人從福建沿海直接到臺灣,有登記的人數只占福建人渡臺總人數的很小比例,這在漳州莆田泉州廈門等地的自渡臺灣的情況是相同的,大量的人不是通過官渡而是自己渡臺,其中以粵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較晚來臺灣,臺灣的開發幾乎都由閩南人領先,而臺灣的語言亦以閩南語為優勢。雍乾之世,禁令漸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變,欽差大臣沈葆禎來臺辦理防務,以"開山撫番"為名,招徠墾野,因而解除了長達近200年的渡臺禁令。在清廷統治臺灣的200余年間 ,閩人來臺人數激增,移民的語言隨其足跡而傳播到臺灣各地。日后由于交通開始便利,人口逐漸增多,先后來臺的泉州,漳州,廈門等地口音逐漸融合成一種不同以往的口音,民間將其稱之為"漳泉濫"(漳泉混合的意思),莆田話和臺灣話不可以互通。 臺灣的閩南語特色是多種不同閩南地方口音融合,總而言之,臺灣北部偏泉州腔,南部偏漳州腔。

中日甲午戰爭后,清廷戰敗,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在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教育方面推行"國語"(日本語)政策,日本語在政治上占盡優勢,在民間使用的臺語難免受其影響,一直到今天,由于日本語是在中國南北朝時到清朝前期從中國帶到日本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中國國民 *** 收復臺灣地區;戰后國民黨再次發動內戰,在經過 *** 人和正義人士的艱苦努力, 國民黨 *** 戰敗,帶著幾十萬軍隊和人民從大陸"轉進"臺灣,這是臺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動,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國語"(這次是北京語)運動,在其影響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語料。 由于古代越南、福建、廣東等地是越族的地方,所以古代北方漢族遷徙南下后使用的古漢語受到了很多越語的影響,古代越南從中國的西漢到唐朝是中國的領土,即使從中國分離出去后,還是和中國南方保持密切關系,越南還是中國的五代到清朝藩屬國,古代越南使用古漢語和古越語的融合的古越語時間有1000多年。近代現代之研究已也顯示侗臺語系(TAI-KADAI)亦與原始漢藏語系以及上古漢語有極密切之關系 。侗臺語系和閩南話有某些共同的古越語,侗臺語系包括了中國境內的侗族、壯族、傣族,與及東南亞的泰國語、緬甸禪邦語,所以東南亞人有學習閩南語的優勢。更由于閩南人的遷徙傳統,閩南人與海外,特別是與東南亞的交流極為密切。相應的,閩南語中自然有相當多的東南亞借詞。從元朝開始,泉州成為為東方第一大港,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泉州,從此閩南一帶和中東、西亞、東南亞的來往更加頻繁,大量的阿拉伯商人定居在泉州,出洋的華僑把外鄉的語言帶到閩南,時間久了,有的外來語的語詞進入閩南語,成為閩南語的一部分。例如sat-bûn(soap,雪文,閩南語本身叫作"茶箍")、pa-sat(巴剎)、chi- ku-la?t(朱古力)、chu-lu?t(雪茄)、phia?t-á(碟子)、tōng-kat(拐杖)、si?p-pán-á(鐵板手)、ba?k-thâu(商標)、àu-sài(out side)(出界)、te?k-sî(計程車,臺灣地區現多以閩南語發音稱"計程車")、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