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華潤電力海外項目(沙角發電廠的簡介)

时间:2024-06-01 04:58:29 编辑: 来源:

華潤電力守供應門戶網站是什么

華潤電力供應商門戶

根據查詢華潤電力供應商門戶官網得知,華潤電力守供應門戶網站是華潤電力供應商門戶,華潤電力供應商門戶致力于為企業提供招標、采購、擬在建項目信息及網上招標采購等一系列商務服務

華潤電力供應商門戶為各類項目業主、買粉絲評估機構、施工建設單位、工程設計單位、材料和設備供應商、采購商、招標代理機構以及與之樣在的海內外提供項目招標和采購信息服務、采購的招投標代理服務、相關法律和實務培訓買粉絲服務以及企業信息化技術支持服務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的企業文化

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是華潤的核心價值觀,是華潤文化的基石,是華潤人的崇高品質,是華潤的建基立業之本。華潤倡導全面的誠信觀,誠信于股東、誠信于客戶、誠信于員工、誠信于社會。

業績導向。堅持業績第一的價值觀,追求均衡、全面、高質量的業績,倡導“沒有增長的業務不是好業務、沒有業績的團隊不是好團隊。”

客戶至上。悉心維護客戶和消費者的權益,嚴守商業道德,開展公平競爭,努力提供更為優質、更為環保、更為人性化的產品和服務,不斷超越用戶的期望。

感恩回報。常懷感恩之心,將履行社會責任視作“超越利潤之上的追求”,努力打造“投資者信任、員工熱愛、社會尊重、大眾稱道”的優秀企業形象,成為全社會企業的榜樣。 1938年,為了團結香港及海外支持抗戰的民主人士,接受和保管各界抗日捐款和物資,為抗日根據地采購軍需物資及藥品,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陳云的領導下,華潤前身“聯和行”(Liow & Co)于香港成立,創始人楊廉安(共產黨創始人博古的胞弟)。

1948年,聯和行進行改組、擴大,更名為“華潤公司”。“華”代表中國,“潤”取自毛澤東的字“潤之”,蘊含“中華大地,雨露滋潤”的美好寓意,錢之光任首任董事長。

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獨特貢獻。 華潤千方百計突破封鎖,采購和運送內地急需物資,有力地支援了三大戰役、渡江作戰,直至解放全中國。

1948至1949年

華潤歷經艱險先后分四批把358位著名民主人士、765位文化名人及愛國華僑從香港秘密運送到東北解放區,保證了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的勝利召開。 1952年至1980年代中期

華潤一直是中國進出口貿易公司在港澳及東南亞的總代理,保證香港市場供應,協助內地制訂對港及海外出口計劃、擴大出口,銜接貨源并建立銷售網絡,與世界各國加強貿易聯系,進口內地所需商品,賺取外匯,為計劃經濟年代的中國外貿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7年

華潤發起并籌辦首屆中國出口商品展覽會,拉開了“廣交會”的序幕。

1962年

華潤屬下五豐行承擔起內地鮮活冷凍食品供港的“三趟快車”的運作,保證了香港的食品供應。

1970年代初期

華潤協助將內地國產石油輸入香港,有效地緩解了香港石油危機。

1978年

華潤首創“三來一補”模式并大力推廣,開啟了香港制造業向內地轉移的先河。 1980年代

華潤由代理貿易向自營貿易轉型,努力發展中長線投資項目,重點投資了零售、房地產、電力、基礎設施等領域,項目漸趨大型化和專業化,為今天成為香港和中國內地最具實力的多元化企業之一奠定了基礎。

1983年

華潤大廈落成,華潤公司改組為華潤(集團)有限公司,開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2年

華潤集團注資上市公司永達利,更名為“華潤創業”,成為華潤系第一家上市公司,開創了中資企業進軍資本市場的先河。

1990年代中后期

1990年代中后期,華潤旗下五豐行、北京華潤置地、勵致國際等企業先后成功上市,華潤同時積極和國際資本接觸,正式開始了借助資本市場壯大企業的發展階段。 華潤進軍內地,通過并購重組、產業培育、改造國企、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打造差異化生意模式、實現總部價值創造等途徑,成功建立起一批具有行業領導地位的主營業務。

2001年至2009年

華潤完成兩個“再造華潤”的宏偉戰略目標,企業的資產規模和效益較2001年翻了兩番。華潤連續10年保持了快速增長,在業務轉型、管理變革、組織發展、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綜合競爭實力大大增強。

其中,2007年,華潤集團營業額達1,150億港元,總資產達到2,444億港元。

2010年至2011年

2010年華潤集團營業額2,184億港元,利潤總額298億港元,總資產5,859億港元。

2011年華潤集團營業額3,365億港元,利潤總額358億港元,總資產7,644億港元。

2013年

2013年5月6日,華潤電力及華潤燃氣發布公告稱,兩者正就合并組建一家逾200億美元總市值的統一能源集團進行談判。

中國產業洞察網分析師認為,華潤兩子公司整合或表明集團發展重心由火電轉移至氣電,但合并后短期協同效應有限,中長期競爭力將明顯提升,有助其抗衡“兩桶油”燃氣公司等城市燃氣巨頭。 2013年5月6日,在香港上市的華潤電力及華潤燃氣雙雙于開市前停牌,發布聯合通告稱,兩者將在華潤集團旗下籌建一個統一的能源集團,并繼續于港交所掛牌上市。

華潤電力在2013年市值1,212億港元(156億美元),華潤燃氣市值486 億港元,兩公司成功合并后,新能源集團市值將約1700億港元,不僅將成為華潤系內最大的上市公司,規模更將超越中石油集團旗下的昆侖能源。

華潤電力將會成為合并后的能源集團上市平臺,而華潤燃氣將會退市,兩者可能采取換股方式進行合并。如以上周五的股價計算,華潤電力需要額外發行40%新股來進行收購。

資料顯示,華潤燃氣在94年上市以來,名稱及核心業務已經幾度大變,2008年方剝離壓縮機、半導體業務,正式介入管道燃氣行業,并易名為華潤燃氣。截止到2013年華潤燃氣已在全國151個城市擁有燃氣項目,燃氣年總銷量為93億立方米,居民用戶達1403萬戶,成為我國5大城市燃氣巨頭之一。

華潤電力是華潤集團旗下的旗艦發電企業,業務涵蓋火電、風電、水電、煤炭及分布式能源項目,截至2012年底其管理和擁有70家電廠,運營權益裝機容量達2527.1萬千瓦。

沙角發電廠的簡介

沙角發電廠坐落在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境內,瀕臨珠江口虎門灣,正處于廣東用電負荷最集中的三座特大城市廣州市、深圳市和東莞市之間,因此是一座具有電網支撐作用的發電廠。198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深圳被劃為經濟特區,經濟高速發展。為解決深圳市和廣東省的用電問題,政府決定在廣州和深圳周邊興建電廠,并積極吸納外資建設。經過論證和招商后,最終決定由廣東省和深圳市政府分別出資,各自在虎門附近的沙角海灘邊興建一座電廠,同時形成兩套系統。

1984年,由廣東省政府全資擁有的沙角A電廠率先開工,安裝3臺20萬千瓦國產發電機組,于1987年4月21日實現首臺機組投產發電,1989年全部建成。二期工程也于1989年開工,安裝2臺30萬千瓦國產機組,于1993年投產。1993年A廠一期工程改制成廣東電力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中國國內公開發行股票上市。2000年該公司又收購了二期工程,實現沙角A電廠的整體上市。

在A廠開工的次年,B廠也開始了正式建設。沙角B電廠是中國首個采用“建設—經營—轉讓”(BOT)方式建設的工程項目,由深圳市政府控股,香港合和實業有限公司參股,但深圳方面只負責提供土地和運營的燃料,電廠的建設資金則由港方負責籌集。電廠實行英國式的管理制度,采用了日本企業提供的技術和裝備,并由日本的企業負責監造。B廠的首臺機組于1987年4月22日投產發電,第二臺機組也于三個月后投產。電廠建成后按照協議先由港方全權運營十年,十年后,港方將持有的電廠35.23%股權全部無償地移交給了廣東省政府。廣東省政府則把這部分股權進行拍賣,吸引來眾多實力雄厚的競拍者,最終在經過數十輪激烈競價后,才被廣州市政府控制的一家企業以14億元人民幣的天價拍得,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最高的拍賣成交價格紀錄。

沙角C電廠是由廣東省政府與香港合和實業有限公司合作興建的,采用與B廠類似的融資方式,廣東省政府擁有控股地位并負責運營,合作期限為20年。此后C廠的海外股權多次變更,直到2003年,華潤電力有限公司收購了該廠海外股東們手中持有的大部分股權,成為其長期穩定的參股股東。電廠籌建時原先只準備安裝兩套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產的66萬千瓦發電機組,但后來根據當時電力市場的供需狀況決定再增加一套同類型的裝置。工程于1993年初正式開工,三臺機組均于1996年投產運行,但因為建設工期緊,以及設備存在質量問題,導致投產后多次發生事故、被迫長期停運。

沙角發電廠運營所需的煤炭全部從中國山西和內蒙古購買獲得。該電廠地處經濟發達、人煙稠密之所,但建造時輕視環保,沒有安裝脫硫等設施,導致現在廢氣和煤灰直接排入空氣和水中,造成嚴重的酸雨危害和珠江水質污染,成為整個珠江三角洲最大的污染源。近年來,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已多次對電廠各主體長期拖延安裝環保設施表示不滿,要求三家電廠限期解決。

誰知道華潤的前身——聯和行的歷史??

華潤集團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聯合行”在香港成立,1948年“聯合行”更名為“華潤公司”。

1938年,華潤的創使人楊廉安于夏天抵達香港后,經過一番努力,很快辦起了一家商號,他為這家商號取名叫“聯和行”,在無錫話里“聯和"與“廉安”同音。這個名字經過陳云和長江局的批準。這就是華潤公司的前身。聯和行(Liow & Co.)成立。主要任務是聯絡同情中國共產黨、支持抗日戰爭的港澳民主人士和海外愛國華僑,接受和保管捐贈的物資錢款和各種慰勞品,并為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采購各種急需的物資和藥品。

聯和行配合宋慶齡的“保衛中國同盟”(簡稱“保盟”)保管和運送海外華僑的捐款捐物,在華僑中做統一戰線的工作,為八路軍、新四軍采購藥品和物資,兌換外幣。“保盟”是建立在國共合作基礎上的一個機構,支援的重點是抗日游擊隊,客觀上說,就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當時國共合作抗日,蔣介石對宋慶齡這樣做也無法反對。

楊廉安與“聯和行”其他員工一道,配合“保盟”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把海外華僑的捐款捐物運到延安,一方面為延安采購藥品和無線電器材等,為贏得抗日戰爭勝利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抗日戰爭結束后,楊廉安在“聯和行”的基礎上成立“聯合進出口公司”,此時公司雖然不大,但是在香港銀行界和商界享有很好的口碑,楊廉安以商人身份結交了許多朋友。由于當時處于半地下狀態,公司不便張揚,門臉很小。到1947年“聯合公司”迅速發展。

1948年8月,聯和行進行改組和擴大。重心轉向政治戰線,以經濟貿易為掩護,從1948年至1949年,華潤成功地接送了四批民主黨派人士和愛國人士,登上了裝載物資的船開往解放區,參加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共商建國大計。

1952年8月,華潤由直屬“中央辦公廳”改為直屬“對外貿易部”,“港管委”結束,成立以華潤為基礎的“香港貿易工作委員會”,簡稱“貿委會”,這次改革更加突出了華潤公司“對外貿易”的使命。在自營的同時,接受國內各專業總公司的出口委托,這種格局一直延續到1983年成立華潤集團為止。重要事件:協助籌備廣交會(1955)、三趟快車(1962)、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