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安徽省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常州內外貿一體化存在的困難)

时间:2024-06-01 02:41:26 编辑: 来源:

內外貿一體化什么意思

內外貿一體化,就是要通過把內外貿管理體制從原來的分割逐步改為一體化,為建立國內統一大市場提供著力點和突破口。

貿易,是在平等互愿的前提下進行的貨品或服務交易。貿易屬于商業行為。貿易是在交易市場里面進行的,最原始的貿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即直接交換貨品或服務。現代的貿易則普遍以一種媒介(金錢)作貿易平等代換。金錢及非實體金錢大大簡化和促進了貿易,兩個貿易者之間的貿易稱為雙邊貿易,多于兩個貿易者的則稱為多邊貿易。

9地獲批內外貿一體化試點

9地獲批內外貿

一體化試點

記者從商務部獲悉:在地方自愿申報的基礎上,經專家評審、向社會公示,商務部等14部門研究確定,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含寧波市)、福建省(含廈門市)、湖南省、廣東省(含深圳市)、重慶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等9地開展內外貿一體化試點。

有利于提高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

專家表示,推進內外貿一體化有利于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近年來,我國內外貿一體化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存在調控體系不夠完善,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不夠強,內外貿融合發展不夠順暢等問題,還不能完全適應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

設立試點開展先行先試,有利于提高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促進內貿和外貿、進口和出口協調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更高水平開放和更高質量發展。

商務部等部門指出,試點地區商務主管部門要牽頭會同有關單位建立試點工作聯系機制,加強組織協調,進一步完善試點工作方案,緊密圍繞完善內外貿一體化體制機制、提高內外貿一體化發展能力、優化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環境確定試點目標、試點任務和職責分工,細化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制定時間表、路線圖,確保試點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長三角一體化是什么意思?

推進區域內部統一的社會文化市場建設,必須強化區域共同的社會文化理念、社會文化認同,以區域社會文化協定、社會文化規劃、社會文化建設行動計劃和社會文化框架等系統化政策模式推動區域社會文化認同與合作交流。推進長三角社會文化市場區域合作與一體化,主要在以下六個方面發力。

1.深化社會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社會文化市場體系

繼續深化社會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社會文化市場體系。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國有資本占比過高所造成的長三角內資本準入門檻過高、社會文化企業競爭活力不足等問題,加快社會文化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社會文化企業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市場準入監管體制改革。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社會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對社會文化產業進行投資經營,實現所有制結構和投融資渠道的多元化,充分發揮市場對社會文化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解放與釋放社會文化發展活力。

另一方面,要加強長三角各地社會文化管理部門的合作與交流,推動社會文化領域大部制改革,促進政府轉變管理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創建新型政府社會文化治理模式。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有關政策意見,改“先證后照”為“先照后證”,改審批制為備案制,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消除地區間貿易壁壘,降低社會文化市場交易成本,為社會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2.推動社會文化資源協同開發,打造特色社會文化品牌

深入挖掘長三角特色社會文化資源,以特色社會文化項目打造為抓手,深入實施重點文學、舞臺藝術、影視劇、重大主題美術、優秀少兒作品等精品創作生產工程,創作生產出一批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社會文化、具有江南文脈特質、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社會文化產品,實現社會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競爭優勢轉變。積極鼓勵社會文化IP創新、技術創新,在各類省市社會文化產業引導基金中,優先扶持具有高技術含量與高社會文化創意的社會文化項目,實施長三角特色社會文化科技保護示范工程,完成對江南社會文化、運河社會文化、海派社會文化等社會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創新建設,建設一批具有長三角特色社會文化資源IP數據庫。

統一設計長三角社會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和主題宣傳口號,利用“大運河”“江南古鎮”“江南水鄉”等特色社會文化元素,打造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領域頂級節慶、論壇、賽事等高端品牌,如“長三角社會文化藝術節”“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高峰論壇”“江南民俗節”“江南演藝節”“長三角動漫節”。引導社會文化企業利用上述品牌對長三角各地的相同資源和互補性資源進行整合,打造“大運河休閑娛樂街區”“江南古鎮游”“世界社會文化遺產游”“長三角社會文化節慶聯盟”等品牌。

3.加快價值鏈整合,以產業聯合升級實現發展一體化

二是重視培育產業組織者。推動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各行業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發展前景好的知名品牌企業,培育一批輻射能力強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骨干企業。以一批“高成長性、高附加值、高帶動性”的社會文化項目為引領,積極扶持部分龍頭社會文化企業成為社會文化創意產業鏈的系統整合者和產業組織者,使龍頭社會文化企業向更加關注創意設計、版權交易、發行等高附加值的“產業鏈高端壟斷模式”轉型。

三是強化企業間創新融合。鼓勵社會文化產業園區以大型社會文化企業為核心形成區域創意系統,引導大型社會文化企業以項目外包的方式與中小、小微社會文化企業分工協作。加快相關性產業的關聯互動,引導長三角社會文化企業間、社會文化企業與非社會文化企業的跨界、跨區域合作。

4.鼓勵第三方平臺企業發展,推動政府、協會和企業聯動發展

以“創造性的長三角”為價值導向,構建“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聯盟”平臺,由政府主導,重點建設長三角六大共享平臺。

一是社會文化產業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包括公共信息源、合作信息源和交易信息源等在內的信息保障與來源系統。

二是市場協同監管服務平臺。協同建立演出、院線等社會文化市場的準入審批、日常監管、執法處罰等信息抄告制度,協同建立市場監管預警機制與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區域協同處置能力。

三是社會文化市場主體信用等級評價平臺。每年定期向社會公布區域社會文化市場社會文化企業誠信名單,作為獲得區域社會文化產業類發展專項政策扶持前提條件。

四是社會文化消費信息服務平臺。以政府采購方式,打造集信息集成、業務開放、支付便捷、服務多元的長三角社會文化消費門戶網站、官方微博、買粉絲與APP應用,提供全方位的社會文化信息服務與票務銷售服務,打造區域社會文化消費“一卡通”項目。

五是社會文化產業國家貿易服務平臺。以上海自貿區為依托,搭建“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國際貿易服務”平臺,在政策支持、出口退稅、風險保障等方面做好社會文化企業“出海”的“保姆”。

六是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人才服務平臺。由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知名高校領銜,與阿里巴巴集團、閱文集團、蘇寧集團、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等知名企業聯手,共建建設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人才聯盟,共建“創意創新人才培育基地”“大學生創意創新產業園”等平臺。

5.實施制度與政策驅動,加快推進社會文化市場環境一體化

一是進一步完善社會文化法規政策,尤其是社會文化投融資政策、市場準入與監管政策等,實現長三角城市之間市場監管信息的共認共享、消費者權益保護異地受理處置、行政執法協作與支援等目標,構建統一的社會文化市場準入環境、社會文化市場法制環境和社會文化市場服務環境。商定簽署基于形成三省一市區域社會文化認同、保護和促進四地社會文化多樣性發展、推進四地社會文化共同繁榮發展的社會文化協議。

二是規劃引領。根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的目標要求,聯合制定《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確定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高質量目標、定位、要求、發展戰略等,商定建立健全現代社會文化市場體系,實現長三角社會文化市場一體化發展的時間表、實現步驟、政策保障等,有計劃地推進長三角社會文化市場合作與一體化建設。

三是以“創造性的長三角”為母題,設計長三角城市社會文化發展的框架模式,為長三角41個城市提供社會文化發展的政策模式和母本,形成長三角41個城市社會文化發展的共同主題,同時促進和保護各城市歷史社會文化、特色社會文化的多樣性發展。通過社會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社會文化活動的豐富化,推動長三角內園區、企業與校園、社區的互動融合,以“時尚性、體驗性、活力性、多樣性”引領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6.加強社會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建立人才激勵機制組織

開展實施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人才行動計劃,加快構建具有長三角特色的社會文化產業人才發展機制,創造自由寬松人才發展環境,讓優秀的社會文化產業人才“留得住、進得來,用得好”。

一是加快制定人才引進計劃。共同制定《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人才引進辦法》,建立引進人才的專門組織,以項目補貼、技術入股、柔性流動等方式,吸引全球各類社會文化產業類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功能區開設工作室、創意坊、設計所,使長三角地區成為全國頂級社會文化產業人才集聚區。

二是重視社會文化創意人才培養。三省一市達成社會文化產業人才培育計劃,推動產、學、研深入融合,優化社會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針對社會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及關鍵技術開展專項教育。

三是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產業人才發展環境。健全社會文化產業人才使用、流動、評價和激勵體系,建立長三角社會文化產業人才供需網和高級社會文化產業人才數據庫。鼓勵社會文化企業實施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大小參與價值分配的辦法,對具有重大貢獻的社會文化創意人才給予重獎,對帶技術、帶項目、帶創意來長三角創辦企業的文創人才給予重點扶持。(郭新茹,陳天宇,2020)

長三角一體化是什么?

人民網-抓住并用好長三角一體化重大機遇

常州內外貿一體化存在的困難

一般貿易在全省份額不大,區域發展不平衡,鼓勵促進政策措施不多,一般貿易的后勁不足。根據查詢原創力文檔網顯示。

1、一般貿易在全省份額不大。盡管常州市一般貿易占比較高,但在全省的份額較小,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常州市由于長期發展慣性,在貿易發展中未能給予一般貿易足夠的重視度。

2、區域發展不平衡。常州各轄市區一般貿易占比差異較大,主要貿易國別地區一般貿易占比高低不一。

3、鼓勵促進政策措施不多。一方面鼓勵扶持發展一般貿易政策不夠多。另一方面省市轄市區各級考核指標不匹配。

4、一般貿易的后勁不足。一方面近年來常州市一般貿易占比持續提升,后面要持續快速提升,有一定難度。另一方面,受中美經貿摩擦影響常州市外貿企業面臨訂單流水,利潤下滑,產業外遷的困境。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