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安溪海外華僑多少人(安溪有哪幾個地方)

时间:2024-05-21 20:06:22 编辑: 来源:

泉州的海外華僑有多少?他們分布在世界的那些地方?為家鄉辦了哪些公益事業?投資建設了哪些項目?

祖籍泉州的海外華人華僑大約有700多萬,分布于世界五大洲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90%居住在東南亞各國,旅居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4個國家的泉州僑民,尤為集中。旅外鄉親心系桑梓故土,懷揣回報家鄉、兼濟蒼生的博愛情愫,捐資于文教、衛生、交通、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建造樓宇、購贈設備、設立基金等,濟世惠民,拳拳愛心,赫赫義舉,德澤黎民而功施社稷,貢獻至偉。

城鄉處處,先后涌現了華僑大學、仰恩大學、光前學村、慈山學村、季延中學、梧桐中學等巨額僑資建造的知名學府。泉州大地,星羅棋布的僑建學校、醫院、體育館、圖書館、老人會、道路、橋梁,凝聚著海外赤子奉獻給父老鄉親的一片真情。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已接受“三胞”捐資超過60億元人民幣。捐資超億元的個人或團體有李氏基金、黃仲咸、洪祖杭等9個團體和個人,捐資超千萬元的有107人。尤其是教育事業,華人華僑和港澳臺同胞更是傾注了巨大的熱情和財力,在捐助的60多億元善款中,70%以上用于興教助學,可以說,泉州從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到中專、大學乃至老年大學,85%以上學校受益于三胞的捐助。其中設立各類教育基金會843個,基金總額達4.32億元,以基金獲利歷年用于獎教助學逾5億元。愛心所及,不囿于一時一地,有的惠及全省、乃至全國。

漳州華僑歷史

1.漳州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并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并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后,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云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準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云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并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郵政編碼: 363000,電話區號: 0596。

漳州建置后,沿革多變,管轄范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巖、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后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巖分出升為直隸州,并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范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后,從漳浦分出了云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并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東瀕臺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巖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全市總面積1.2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畬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臺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臺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臺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漳州西北多山,東南瀕海,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1℃,無霜期33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在2000小時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全年皆可旅游。

漳州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據考證,早在1萬年以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生息,周劃為七閩地,秦屬閩中郡,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始建州冶于漳江之畔(今云霄境內),故名漳州。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遷至今址。明代曾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1300多年來,沿革多變,管轄地域不一,至1950年,設置福建省人民 *** 龍溪地區專員公署,1986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6月,地市合并改稱漳州市,原漳州市建制改為薌城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1997年1月,龍海市、薌城區各劃出一部分轄區成立龍文區。漳州市遂轄八縣一市二區,即漳浦、云霄、東山、詔安、平和、南靖、華安、長泰縣和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

2.漳州于( )年建州,至今已有()的歷史

漳州于公元686年建州,至今已有1325年的歷史。說明漳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漳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位于東經116°53′-118°09′、北緯23°32′-25°13′之間,東瀕臺灣海峽,與廈門隔海相望,東北與泉州接壤,西北與龍巖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汕頭毗鄰,是全國沿海經濟開放區。全市陸地面積1.2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擁有福建省第一大平原--漳州平原。全市總人口452.6萬,有漢族、畬族、高山族等22個民族居住在漳州。轄八縣一市二區,即龍海市、薌城區、龍文區、漳浦縣、詔安縣、云霄縣、東山縣、南靖縣、平和縣、長泰縣和華安縣,下設120個鄉、鎮、街道。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臺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臺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臺胞尋根謁祖的府地。

2002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534.7億元,農業總產值205.0億元,工業總產值598.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2.4:37.2:40.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5.7億元,出口總值7.7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14億美元,財政總收入27.8億元,其中地方級財政收入17.0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7.8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61元。

漳州市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水產資源、礦產資源和溫泉資源

3.漳州有什么歷史文化古跡

漳州有歷史文化古跡:

【芝山】

原名登高山。在福建漳州市西北。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山上長紫芝,改稱紫芝山,簡稱芝山。從天寶山起,有十二峰巒起伏,逶迤至此峻拔高聳,為漳州主峰。自唐以來,梵宇稱盛,開元、凈眾、法濟諸寺先后興建。因年久荒廢,僅存甘露、威鎮、日華三亭。甘露亭,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天降甘露,知府孫裕乃建。威鎮亭,與郡南威鎮閣相望,乃以威鎮名亭。始建于明弘治間,嘉靖十九年同知謝纮重建,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郡守魏荔彤重建,改名萬壽紀恩亭。日華亭,明崇禎間建,以旭日初升,丹曦滿亭,故名。

【仰文樓】

在福建漳州市中山公園內。原是唐宋以來漳州府后樓,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魏荔彤改建為仰文樓。1932年4月, *** 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后,在此成立閩南工農革命委員會,對擴大工農武裝,鞏固閩南革命根據地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陳元光墓】

在福建漳州市浦南鄉石鼓山。陳元光(657—711)字廷鉅,號龍湖,河南光州固始人。父陳政在綏安縣轄地云霄(現為縣)戍邊戰死。陳元光接替父職,平息綏安之亂。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上《請建州縣表》,建置漳州郡,首任刺史。在任厲行法治,重墾荒,興水利,使漳州日臻繁榮。唐景云二年(711年)十一月,陳死于征戰中,就地安葬于綏安溪大峙原,貞元二年(786年)移葬今址。墓碑題“唐開漳陳將軍墓”,墓前原有石牌坊,已圮,現存石羊、石虎及華表柱各一對,附近五疊石上鐫刻有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漳浦蔡世遠侍郎撰寫的修墓記。

【南山寺】

在福建漳州市南郊。系閩南著名佛寺。始建于唐開元年間,歷代重修,現存建筑為清光緒重修。寺宇寬曠,氣象雄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殿。大雄寶殿內奉金身坐佛三尊,殿右掛一大銅鐘,系元代延柏年間鑄造,直徑1.15米,高1.84米,重1,300余斤。藏經殿建于右側坡上,收藏《買粉絲經論》及 *** 《華嚴經》等珍貴文物。殿中龕內有玉佛一尊,用純白大理石雕成。殿左廊旁有凈業堂,堂中有天然巨石雕成彌陀佛像,高5米親,為唐代大型造像。1930—1931年間,陶鑄擔任閩南特委書記時,曾在此領導閩南革向活動。解放后陶鑄重返漳州,曾賦詩云:“南山古寺規模在,含笑依然花滿枝,鬢白重來千百感,江山嫵媚故人稀。”

【嘉濟廟碑】

在福建漳州市青年路舊嘉濟廟中。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立,郡人林釬撰文,邑人李宓書。碑闊127厘米,高148.5厘米,字作中楷,書法精妙,乃李宓中年所作。李宓字羲民,布衣,工諸體書,為當時名書法家董其昌所欣賞。董嘗具書市請書,自嘆不及。漳州現存李書碑版,惟三平、嘉濟二碑,而嘉濟碑石質尤佳,且保護完好。此碑拓本流傳甚廣,為閩南金石刻巨擘。

【漳州文廟碑刻】

在福建漳州市文廟內。碑刻頗多,元延祐,明洪武、成化、萬歷等碑記,均已毀。今存者有二:一為清康熙八年(1669年)修建碑,郡人宗人府丞唐朝彝撰文,西寧道戴璣書丹;一系1924年“重修漳州學宮碑”,康有為撰并書,碑高184厘米,闊78厘米,青石,字大徑寸。康有為書法淵源北魏,寫此碑時年已古稀,然工力深純,筆氣雄健,拓本及真跡影印本,均為人重視。

4.漳州的歷史杰出人物有那幾個

《漳州百年百杰》

上起中日甲午戰爭,下訖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新時代,仿佛看到了甲午戰爭后,漳籍英豪賴乾、簡太獅等在臺灣痛殲日本侵略者的傳奇故事;看到了辛亥革命前后,追隨孫中山的蘇眇公等仁人志士的反清倒袁革命壯舉;看到了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朱積壘、王占春等英烈拋頭顱、灑熱血的動人事跡,看到了在八年抗戰中蘇精誠、李林等英雄兒女在抗日前線英勇獻身的民族氣節;也看到了建國后谷文昌等黨的好干部改變舊山河、建設新漳州的創業篇章;看到了科教戰績領頭雁高慶獅、鄭綿平等英杰勇攀科學高峰的開拓身影;更看到各行各界才俊及漳籍臺胞、僑胞和華人華裔為祖國、為漳州經濟建設、社會進步作出的貢獻。其涉及范圍涵蓋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體育諸領域,為我們提供了追尋漳州百年風云的歷史舟楫,也為我們在新的世紀續寫輝煌的歷史提供了厚重的啟示。

展示漳籍先賢奮發風采

我們還欣喜地看到很多敢為人先、奮發有為的漳籍人士,除了大家熟悉的閩南文壇三杰:林語堂、楊騷、許地山外,還有無數鏗鏘的“第一”:有建國前閩南的第一任地委書記盧叨;帶領農民打響八閩第一槍的“平和暴動”總指揮朱積壘;在抗日烽火中心晉冀豫邊區開辦八路軍第一家銀行的高捷成;第一位組建“漳州110”的郭韶翔;第一位漳籍菲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