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元時期為管理海外貿易設置的機構是什么(宋元時期相比材料反映的明清時期的海外貿易政策有何變化這種變化)

时间:2024-06-07 05:18:57 编辑: 来源:

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發展的原因

(1)根據材料一“宋元時期,在工商業發達的基礎上,海外貿易有所發展”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工商業發達;根據“由于當時西夏、遼、金、蒙古與宋對峙,宋軍費支出浩大,不能不謀求廣開財源”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浩大軍費支出)謀求廣開財源;根據“注目于發展海外貿易”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政府注重(鼓勵)發展海外貿易;根據“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陸路交通幾乎斷絕,海外交通空前發達”可知,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和海外交通發達的原因是(政權并立導致)中西陸路交通幾乎斷絕.

(2)根據材料中“歸根到底,它是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可知,費正清評述的“某一政策”指的是閉關鎖國政策.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元時期注重、鼓勵發展海外貿易,使中國朝海上強國方向發展,海外貿易興盛;明清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倒退、停滯與落后,限制了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

故答案為:

(1)原因:工商業發達;(浩大軍費支出)謀求廣開財源;政府注重(鼓勵)發展海外貿易;(政權并立導致)中西陸路交通幾乎斷絕.

(2)閉關鎖國政策.

(3)宋元時期注重(或鼓勵)發展海外貿易,使中國朝海上強國方向發展(海外貿易興盛).明清嚴格限制對外貿易,導致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倒退、停滯與落后(或限制了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更加遠離世界發展的潮流).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止于什么時候?

止于1840年鴉片戰爭前

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中國古代獨立自主的海外貿易逐步變為半殖民地性的海外貿易。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

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歷代經海路同外國所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它是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造船航海業的進步而不斷發展的,成為古代中國對外經濟聯系的一個主要渠道。

歷史沿革 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早在秦漢之前,中國已同近海國家有了貿易往來。漢代商船已遠達印度東南海岸,并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貿易關系。魏晉時期,北方曹魏同日本、江南孫吳同印度支那半島諸國也經常有貿易往來。南北朝時期,中國同沿中印航線各國的貿易更為頻繁。

隋唐時期,因“絲綢之路”阻塞和陸路交通困難,海外貿易空前繁榮。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中國商船的遠航已由印度半島延伸至波斯灣。中國同印度支那半島、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印度半島和阿拉伯半島等國的貿易頗為發達。唐代同日本、朝鮮的貿易也十分活躍。自630~894年,日本遣唐使來華達13次以上,往返均攜帶大批商貨。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更加繁榮。據南宋寶慶元年(1225)趙汝適《諸番志》記載,宋代與50~60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據元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元代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了海上貿易關系。這些國家和地區涉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闊海域。

明代,據《明史·鄭和傳》記載,自1405~1433年,鄭和(1371~1435)七次出使“西洋”,遍及今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的30多個亞非國家,中國船隊直達東非海岸。這一壯舉,使中國古代官方貿易達到高峰。明中葉后至清代前期,中國海外貿易因“海禁”和“遷界”而走向衰落。與此同時,歐美各國相繼來華貿易。葡萄牙(1518)、西班牙(1575)、荷蘭(1604)、英國(1637)、法國(1660)、美國(1784)以及丹麥、瑞典和德國等均先后與中國通商貿易。它們在中國建立商館、開設商行,成為清代海外貿易的主要國家。

[鄭和西航示意圖]

貿易港口 隨著海外貿易關系發展,中國貿易港口遍及沿海各地,進出口商品不斷增多。主要貿易港口有:廣州、泉州、福州、漳州月港(今福建龍海海澄)、杭州、揚州、明州(又稱慶元,今浙江寧波)、楚州(今江蘇淮安)、秀州華亭(今上海松江縣)、溫州、江陰軍(今江蘇江陰)、澉浦(今浙江海鹽南杭州灣北岸)、上海、登州(今山東蓬萊)和密州板橋鎮(今山東膠縣)等。其中,以廣州、泉州、杭州和寧波最為重要。出口商品多為手工業品和農產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土布、金銀器皿、金屬制品、錢幣及各種生活用品等。進口商品多為奢侈品,主要有:各種珍寶、香料、藥材、毛織品、棉織品、棉花及各種雜貨等。18世紀以后,還有大量鴉片輸入。

[元代泉州港]

經營方式和管理機構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分官方貿易和私人貿易,以官方貿易為主。其中,以朝廷間互贈禮品形式出現的“朝貢貿易”和隨之而來的“隨貢貿易”,是官方貿易的主要形式。其次是官府采辦,即由官府派遣專人出海貿易,以謀取奢侈品和厚利官府采辦是“朝貢貿易”的補充。

私人貿易早于官方貿易。最初為濱海商民進行的近海貿易。以后,逐步由近海伸向遠海。自明中葉以后,由于商業資本發展和官方貿易衰落,私人貿易漸趨重要。私人貿易有合法和走私兩種形式。合法貿易是在官府控制下進行的,有種種限制。因此,走私貿易是經常存在的,明清海禁時期,私人貿易則多以走私方式進行。從事私人海外貿易者,有權貴官吏、大商人、中小商人和游民等。宋元間,稱從事海外貿易的民間商人為舶商,在戶籍上稱為舶戶。明清間,隨著私人貿易發展,還出現了由官府特許居間貿易的壟斷商人或團體。

[爪哇市場上的中國商人(明代)]

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管理機構有市舶司和海關。自唐迄明是由市舶使、市舶司進行管理。唐于 714年在廣州設市舶使。宋于971年在廣州始設市舶司,其后分別在八個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市舶務或市舶場。元代,先后在七個主要港口設立了市舶司,還規定了市舶條例1293年,正式制訂了《市舶法則》23條(實際22條),1314年,又修訂重頒了《市舶法則》22條,進一步完善了市舶管理制度。明代承宋元舊制,仍由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清代始設海關。1684年,清廷廢除海禁。1685年,開澳門、漳州、寧波和云臺山四港對外通商,并分別設立粵海關、閩海關、浙海關和江海關。清廷還制訂了一系列關稅稅則和管理辦法。從此,海關代替歷代市舶機構管理海外貿易。以后,鑒于西方殖民主義者的違法行為,清廷于1757年只準廣州一口貿易,由粵海關加強管理,直至鴉片戰爭后才開五口通商。

鴉片戰爭后,外國資本主義勢力侵入,中國古代獨立自主的海外貿易逐步變為半殖民地性的海外貿易。

為什么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發達

1.經濟重心南移:宋積極發展江南地區的經濟,百業興隆,手工業制品遠銷海外,輸出路線自然倚重水路航運,遠達南洋及非洲東岸。

2.工商業發達:宋元手工業上承唐與五代以來的發展而更趨專業化,手工業作坊分工細密,質量精美,產品激增,故極需發展海外市場。

3.政府獎勵:宋代國家財政困難,因而非常重視海外貿易,把海關稅收作為國家財政主要來源。宋政府沿海重要港口設市舶司,又立法保護外商權益,并設「蕃坊」、「蕃市」以方便外商,并籠絡來華的阿拉伯人。

4.造船業發達:宋元時期造船業發達,尤以明州、溫州兩處最多。船舟之大,種類之多,式樣之新,皆超越前代。且北宋時已懂得使用指南針測定航行方向,有力地幫助了海外貿易之發展。

宋元時期海貿非常發達的因素有哪些?

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繁盛的原因是宋朝在經濟上采用重商主義政策,鼓勵海外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進入鼎盛階段。

宋代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明顯提高,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為加強。宋朝與東南沿海國家絕大多數時間保持著友好關系,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第一大港。

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持續發展,大大增加了朝廷和港市的財政深收入,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生活,也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并制定了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性較強的外貿管理法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進入鼎盛階段。

擴展資料:

歷史背景

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國對外主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之后由于戰亂及經濟重心轉移等原因,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主通道。唐代,中國東南沿海有一條叫作“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這便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

這條航線全長1.4萬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宋元時期是范圍覆蓋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活動和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載體。

宋元時期相比材料反映的明清時期的海外貿易政策有何變化這種變化

(1)同宋元時期相比,材料中反映的明清時期的海外貿易政策有何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么?

答:宋元時期,政府鼓勵對外貿易;明清時期,嚴格限制甚至禁止海外貿易。 這種變化表明:到了明清時期,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封建制度已開始沒落

(2)明清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根源是什么?又出于哪些現實考慮? 答:明清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其根源在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同時,又有隔絕大陸與海外反清勢力聯系、防范西方殖民主義侵略等現實考慮。 (3)如何認識和評價明清“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

答:明清統治者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也人為地阻斷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使國人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七年級下冊歷史課后題答案(動腦筋)

1、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年號開皇。

2、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隋朝時,惠州地區成為州郡治所所在地。

3、隋文帝統治的措施:

隋文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制度,加強中央集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4、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隋大運河,是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的基礎上開鑿的。

5、隋大運河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⑴、掌握隋大運河的一個中心,兩端,四段,連接的五大水系

一個中心:洛陽 兩端: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由北向南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⑵、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根本目的是:鞏固隋朝在全國的統治。

⑶、隋開鑿大運河的歷史作用是:促進南北的經濟交流。

⑷、隋大運河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

6、大運河對生態環境方面會有哪些影響?

隋開鑿大運河時,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運河通航后,兩岸大規模植樹造林,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第2課 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1、618年,李淵(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2、626年,李世民(唐太宗)繼位,年號“貞觀”。

3、被唐太宗比喻為“知得失”的一面鏡子是:魏征。

4、唐太宗認為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是:選賢用能。

5、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

⑴、在賦役制度方面,唐朝減少百姓服勞役天數,并規定可用交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