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發達的史實(用史實說明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情況)

时间:2024-05-15 10:21:19 编辑: 来源:

西漢 唐朝 明朝,對外開放的一例重大史實?

一,秦漢時期

特征:秦漢時期主要往來僅限于近鄰的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等一些國家.直到東漢晚期才和西亞,歐洲有了正式直接往來

1,絲綢之路

①開通條件:

a,西漢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

b,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新紀元

②路線:長安→河西走廊→玉門關→蔥嶺→大月氏→安息→大秦

③意義:促進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中國的鐵器,絲綢,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圖

2,海上絲綢之路

①時間:漢武帝后

②路線:廣東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

③意義:加強了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從水路溝通了東西外交圈之間的聯系

3,與安息的交往

①安息利用絲綢之路與漢朝頻繁交往

②安息還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朝與大秦之間進行絲綢轉手貿易

4,與大秦的交往(指古羅馬)

①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灣,未能到達大秦

②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達東漢(此史實記載于《后漢書》中)

班 超 像

秦漢時期,國力強盛,中國與亞洲各國人民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表現在兩漢同朝鮮,日本聯系加強;

張騫通西域,開辟中西交通的新紀元.中國同西亞,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中國的絲綢,冶鑄,水利技術沿著"絲綢之路"遠播到中亞,羅馬和歐洲地區.

先進的秦漢文化對東,西方乃至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張騫,班超,甘英是促進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人物.

二,隋唐時期

1,隋唐的對外交通

①陸路:

a,長安向東到達朝鮮

b,長安向西經陸上絲綢之路到達印度,伊朗,阿拉伯,歐非國家

②海路:

a, 登州,揚州出發到達韓國,日本

b,廣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到達波斯灣

③長安,洛陽成為當時國際大都會

2,對外交往概況:

朝鮮: 新羅統一;高麗樂,留學生,手工技術;貿易

日本: 遣唐使,留學生,人物.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

印度: 天竺;熬糖法;文化雙向交流;玄奘西游

西亞:波斯國王,商人,舞蹈.大食伊斯蘭教,造紙,紡織;瓷器

隋唐時期,中外友好交往頻繁,究其原因有:

①交通的發達:從長安出發,往東可到達今天的朝鮮,向西經陸上"絲綢之路",可以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及歐洲許多國家;海路方面,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達今天的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可到達波斯灣.

②唐朝國力的強盛,各方面幾乎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③統治者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唐都長安是國際性的大都會.

④中外使臣,商人,留學生以及中外僧侶在推動中外交流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鑒真東渡圖

隋唐原因(總體):

1,唐朝政權的強大,政治環境的穩定.

2,經濟文化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3,隋唐時期,對外交通發達.

4,唐朝的對外政策比較開放.

5,唐朝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

隋唐時期對外關系的特點:

第一,全面開放,影響深遠.統治者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范圍廣泛,以亞洲為主;以和平交往為主;以互通使節,經濟文化交流為主要形式.

我國已經逐步形成為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對一些近鄰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已經不僅限于一般的來往,而是作為培養人才的中心和經濟交流的中心.

第二,空間范圍大大擴大.除東亞和東南亞外,中亞,西亞,歐洲甚至非洲都已經有比較頻繁的商業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往來.最顯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節和商人大量來中國.唐朝時還有一批留居中國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陸海并舉,海運和陸運都很發達.

陸路:從長安向東→朝鮮;從長安向西→經過敦煌→蔥嶺→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國

海路:從登州,揚州→朝鮮,日本;從廣東→馬來半島,印度,波斯灣

第四:雙向交流.以外國向中國學習為主.但同時外國經濟,文化等也對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隋唐時期對外關系的特點(總體):

1,唐朝對外交往的范圍更加廣泛,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

2,同亞洲國家的交往最密切.唐朝是亞洲文化的中心.

3,唐朝的對外交往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對外交往的形式有使節往來,派遣留學生,技術交流,宗教來往,藝術交流等多種形式.

漢唐對外交往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朝鮮,日本都是對外交往的主要對象;②經濟技術交流都比較頻繁;③政府是對外活動的主要參與者;④對外交往都以陸路為主.

不同點:①漢代對外交流物品和技術種類較少,而唐代交流范圍更加廣泛,并且注重對中外文化兼收并蓄;②唐代比漢代更加注重對外交往,政策更加開明,同唐代有交往的國家增多;③唐代的對外交往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比漢代更加深遠.

三,宋元時期

1,南宋時期,指南針傳到歐洲.

2,元朝時,火藥傳到歐洲

⑴宋朝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外貿通道由西北的陸路轉向東南的海路.

⑵元朝與亞,歐,非的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外經濟,文化和技術相互交流,中歐旅行家互有訪問,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三大發明進一并西傳,這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當時的中國對外交往中,中國作為當時的領先者,除了物品的大量輸出,事實上更重要的輸出是在科技上的,其中顯然以三大發明的西傳最具有代表性,對世界發展的推動作用也最大,幾乎改變了當時整個西方世界的面貌.

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遠達東非.紅海,但中后期逐漸閉關,明中后期由于東南沿海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漸漸的關閉對外交往.

用史實說明宋元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情況

1.南北農作物交流,農產品商品化加強,如茶樹栽培面積的擴大,棉花的種植和推廣.南宋時經濟重心移到南方;

2. 手工業生產規模有進一步發展.宋代生產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出現手工業生產中心,各少數民族手工業各有民族特色;

3. 商品經濟活躍,宋代出現紙幣,各政權間商貿聯系增強,元交通空前發達,商業繁榮;

4. 外貿頻繁.宋設市舶司,元的外貿港口世界聞名.

宋元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1.宋元文明西傳促進了歐洲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宋元時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我國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活字印刷術發明、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和火藥在軍事上的廣泛運用是最為突出的成就,對外貿易空前興盛,東至朝鮮、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國家。

2..明末清初,伴隨著歐洲傳教士在中國相對自由活動,歐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現了第三次高潮。

①明清之際的科技著作《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被譯成許多種文字流傳國外。明朝時中國先進的技術、文化傳人南洋。

②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馬鈴薯、煙草傳入中國,明朝還引進歐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國傳教士來華,利瑪竇帶來西方的科技著作。

3.宋、元、明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進入一個迅猛高漲的新時期。

①中國的造紙、紡織技術、詩歌、漢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傳入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歐洲。

②傳入中國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醫學、音樂、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

以上應該很全面了,LZ可做適當刪減

宋元時期具體的民族交流事例,包括議和與戰爭。

你好!主要有以下這些。

宋遼戰爭,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來,終於1004年宋遼訂立澶淵之盟的一系列戰役。最終宋遼雙方約為兄弟之國,結束了25年的宋遼戰爭。百年后金朝建立,宋徽宗與金太祖訂立海上之盟,于1122年派童貫、種師道、劉延慶率軍聯合金朝攻打遼國南京,未能成功。

宋夏戰爭,即宋朝與西夏的戰爭,西夏在1038年獨立稱帝後,與宋朝進行的戰爭。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黨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宋仁宗寶元元年(1039年),西夏景宗李元昊寫信通知宋政府,希望他們承認這一事實。可是宋朝大多數官員主張立刻出兵討伐西夏,興師問罪。戰爭相繼進行了幾次。

宋金戰爭,是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至南宋端平元年(金天興三年,1234年),宋朝為抗擊金軍南攻,收復失地與金朝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

宋元戰爭,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戰爭,是蒙古帝國(1271年後的中國式國號元朝)對南宋的戰爭,從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8年-1279年,合共45年。宋元戰爭是蒙古帝國所遇到的最持久的戰爭。最后忽必烈滅南宋統一中國。

宋遼議和(檀淵之盟),遼撤兵,宋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后遼宋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宋初,太宗曾企圖趁勢收復石敬瑭割讓契丹(后改稱遼)的燕云地區,但兩次攻遼失敗,只好放棄收復燕云的打算,對遼采取守勢。此時,遼卻采取攻勢,不斷南侵。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和圣宗耶律隆緒發兵南下,深入宋境。真宗懼遼,欲采納大臣王欽、陳堯叟遷都南逃之計,宰相寇準則力請真宗親征。真宗無奈北上,至澧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后城鎮,又在澶州城下打了勝仗,射死遼大將蕭撻凜 (一作覽)。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議.宋真宗只希望遼軍能盡快北撤,急忙遣使求和。十二月,宋、遼商定和議,交換“誓書”,約定:宋每年輸遼歲幣銀lo萬兩、絹20萬匹。又約定遼帝稱宋帝為兄,宋帝稱遼帝為弟,宋遼為兄弟之國。締約后,宋、遼之間不再有大的戰事。

宋夏議和:1042年6月,元昊派遣人前往東京議和,宋仁宗愿意接受。雙方第二年開始正式談判。慶歷四年(1044年),宋與西夏達成協議。和約規定:西夏向宋稱臣,元昊接受宋的封號;宋夏戰爭中雙方所擄掠的將校、士兵、民戶不再歸還對方;此后如雙方邊境的人逃往對方領土,不能派兵追擊,雙方互相歸還逃人;宋夏戰爭中西夏所占領的宋朝領土以及其他邊境蕃漢居住地全部歸屬宋朝,雙方可在本國領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宋仁宗同意元昊要求,史稱“慶歷和議”。這次和議換得了宋夏將近半個世紀的和平。

宋金和議,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