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朝掌管對外貿易的機構并指出對外貿易的特點(概括唐朝,宋朝對外貿易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时间:2024-05-20 16:03:11 编辑: 来源:

概括唐朝,宋朝對外貿易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唐宋對外貿易的特點:

①以海路為主;

②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

③外商來華貿易空前增多;

④創建了一套外貿管理制度,如市舶司等。

原因:

①南方地區農業手工業的迅速發展;

②海運貿易的發展和南方發達的水運;

③封建王朝的外商優待政策,招徠商販。

宋朝對外貿易的具體作用是什么?

海外貿易的興盛,對浙東沿海市鎮的生產和社會生活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促使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結構產生明顯的變化,區域經濟特點越來越明顯

從社會生產的角度來看,海外貿易的發展影響著市鎮商品經濟的繁榮和生產方式、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

如明州、溫州、臺州等府州城市,憑借優良的天然港灣和較為發達的陸上交通和經濟腹地,成為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

又如臺州的章安鎮,也成為著名的港口型市鎮

它直接導致了市鎮經濟的繁榮,工商業的發達,并使城鎮居民產生分化

同時,對浙東沿海的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產生很大影響

所謂經濟結構的變化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的變化;另一層意思是指經濟的商品意義增大即商品經濟的發展

而對外貿易對浙東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的影響最主要是后者

受對外貿易影響的商品生產,具有一般商品生產所沒有的活力

從理論上說,一切商品均受價值規律支配,由于海外貿易的盛行,使商品的價格遠遠高于價值,例如上面所舉的絲織品、瓷器的出口貿易中,因為屬于重要商品(甚至是珍品)其價格必自高于價值,因而反過來刺激絲織業、制瓷業的發展,形成類似今日的出口導向型產業,從而產生內地所沒有的經濟優勢

從社會生活的角度來看,城鎮的工商業發展和階級分化的出現,既反映了城鎮居民不同的生活層面,又反映了貧富分化現象的存在

崇尚享樂,貪求享受之風在有產之家盛行,服飾、飲食、房屋裝飾、紅白喜事的操辦等都極盡奢華

至于城市貧民,連日常生活都甚感艱辛,更談不上去講求什么闊氣了

因此,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不僅導致了奢靡之風的盛行,也對其他方面的社會風氣有很大影響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舍本逐末,趨利經商

上至貴族宗親,下至貧寒小戶,無不以經商逐利為務

以至當時世人感嘆:“今人無復良心,惟知有利耳

”(29)二,迷信佛道,敬事鬼神

溫州、明州、臺州等城的敬事佛道之風很盛

如溫州寺院“莊嚴冠于二浙

焚修聞于四方”

(30)三,崇儒重教,學風滋盛

如溫州“士氣浸盛”,至建炎、紹興間,“異才輩出,往往甲于東南”;(31)四,浮夸虛榮,以財論婚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奢侈之風的盛行,在不少城市居民中,滋生了好尚虛榮的習性

而婚姻上的重財觀,則極大地反映了城鎮商品經濟發展后,市民追求物質利益的普遍心態

宋朝丶清朝負責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分別是什么

市舶司市舶司

中國古代官署名。負責對外(海上)貿易之事。唐時對外開放,外商來貨貿易,廣州等城市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國家在此設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節度使兼任。其職掌檢查進出船舶蕃貨、征榷、貿易諸事,五代時廢止。宋代重視海外貿易,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在廣州設市舶使,掌海上貿易。徽宗崇寧元年七月又在杭州、明州(今寧波)、密州(今山東膠縣)、秀州(今上海淞江縣)等地設市舶司,負責檢查進出船只商貨、收購專賣品、管理外商。建炎(公元1127—1130年)初罷閩、浙市舶司,職歸轉運司。元同宋制,世祖時,于廣東置市舶提舉司,武宗至大時(公元1308—1310年)罷。仁宗弛禁,改立泉州、廣州、慶元三市舶提舉司,掌發放船舶出海公檢、公憑,檢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轄口岸船只事宜。明代于沿海各處置市舶提舉司,掌海外各國朝貢市易之事。嘉靖后,僅留廣東一處。清初實行關閉政策,對外通商口岸僅限澳門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弛禁,開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今連云港)四口貿易。乾隆時僅留廣州一口通商。鴉片戰爭后,設稅務司、總稅務司管理海關諸事,大權落入洋人之手。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通過海路對外貿易最繁榮的朝代之一,它上承唐、宋,下接明、清。在我國古代海外貿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元代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海外交通的發達。為海外貿易的擴大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元初,統治者采取了某些鼓勵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積極措施,帶動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由于元朝疆域跨歐、亞二洲,對外交通空前發達。海外交通也發展到了一個更新的階段。無論是航海技術、航行規模、所到達的地域范圍等各個方面,都大大地超過了唐,宋時期。元代,東南沿海的對外交通貿易港口比前代更加繁忙,地點也有所增加。 元政府對海外貿易是非常重視的。為了有效地控制海外貿易。增加財政收人,官方制訂和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管理制度,主要有市舶制度,朝貢制度以及官方參與海外貿易的官本船制度。元政府試圖通過這些制度的頒布實施,將海外貿易納入其封建統治軌道。 市舶制度是元代官方管理海外貿易的基本制度。是對店、來以來市舶管理體制的繼承和完善。市舶制度的執行機構是市舶司。市的司設在東南沿海的對外貿易港口.負責組織、管理中外商旅的進出口貿易,兼任某些外事接待任務。市舶制度的核心是“市舶則法”。市舶則法又叫“市舶抽分雜禁”,它包括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抽分(稅)的規則;二是經營許可證——公驗、公憑的申報,審批及管理手續章程;三是對違禁出口物品的查堵和獎罰規定。此外,市舶法則還包括了一些諸如保護中外商人的合法權益;轉運發賣舶貨;優恤舶商等等方面規定。 朝貢貿易古來有之,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官方對外經濟聯系形式,它肩負政治外交和商品交換的雙重職能。元代由于國力強盛.所以朝資貿易也一度非常興盛。為了加強管理,元政府陸續頒行了一些有關接待貢使、轉運貢品、回賜犒賞等各個環節相適應的朝貢貿易制度。 官本船貿易制度是元代官方控制和壟斷海外貿易的手段 也是元代海外貿易制度的最大特色。為了使官方攫取更大的海外貿易利益,統治者并不滿足于僅僅靠市舶抽分(稅)和坐收海外“貢品”,而是由政府直接插足海外貿易經營,官本船之制使應運而生。官本部制度的內核來源于“斡脫”的官本商辦精神。官本船貿易制度規定,官方預付資金。提供船只,招招商人承包經營。其所獲之利潤,按照官七民三的比例分成 在元代前、中期,官本部貿易制度憑借政府雄厚財力,并佐之以行政強迫命令,得以大規模推行,成為主要海外貿易形式。 受官方政策的影響和制約,元代海外貿易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隨著元政府對海外貿易政策的調整,元代海外貿易相應地劃分為三個不同時期。第一個時期.從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 年)到二十一年(1884年)。由于元政府采取了不少鼓勵海外貿易和扶植海商的做法,如開誠布公地招徠外商;用低息貸款資助“海舶市諸番者”。廢除宋末的重稅等等,收到了積極的效果,使元初的海外貿易在經歷了宋末的短暫衰退以后,逐漸得到復興。第二個時期,從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到英宗至治二年(1322).元朝 對全國統治的進一步鞏固,統治者急欲海加經濟剝削,初期采取的某些溫和,“讓利”政策紛紛收回,代之以嚴厲的官方控制經濟的政策。在海外貿易政策上,官本部制度占了主導地位。隨著官本船制度的出現,以及“海禁”的施行。海外貿易幾乎被官方控制和壟斷。在這一時期內,私人海外貿易經常遭到禁止。以官本船貿易為主要特色的,包括各種形式的官方或半官方的海外貿易非常盛行。同時,由于辦政策的作用,東南沿海形成了以大官僚地主為中心的海商集團。為了加強對海外貿易的控制,元政府在這一時期兩次頒布“市舶則法”。第三個時明,從至治三年(1323年)到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出于各方面的原因, 如官吏侵漁,民商反抗。以及通貨膨脹等等,元政府被迫停止實行官本船制度,聽任民間海南自主經營,于是,這一時期海外貿易的主流是私人經營。元代私人海外貿易在經歷了中期的壓制、排擠曲折發展以后,終于沖破政府的樊籬,釋放出巨人的能量。元代后期,私人海外貿易的經營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獨資,合伙和合股三種。海外貿易商的隊伍構成也十分龐雜,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普通商民,旁及三教九流,五湖四海之人,他們按照資本構成和技術分工結成了一定的相互關系。元代海南隊伍的中堅是中、小海商,他們是推動海外貿易發展的真正動力。 商貿往來,互通有無;舟航所至,天涯咫尺。元代海外貿易為促進經濟發展,增進中外人民的傳統友誼.加強文化交流等方面均產生了有益的作用。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元代海外貿易沒有、也不可能超越封建商品經濟的范圍,帶來社會生產力或生產關系的任何重大變革。

唐時對外開放,外商來貨貿易,廣州等城市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國家在此設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節度使兼任。其職掌檢查進出船舶蕃貨、征榷、貿易諸事,五代時廢止。宋代重視海外貿易,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在廣州設市舶使,掌海上貿易。徽宗崇寧元年七月又在杭州、明州(今寧波)、密州(今山東膠縣)、秀州(今上海淞江縣)等地設市舶司,負責檢查進出船只商貨、收購專賣品、管理外商。建炎(公元1127—1130年)初罷閩、浙市舶司,職歸轉運司。元同宋制,世祖時,于廣東置市舶提舉司,武宗至大時(公元1308—1310年)罷。仁宗弛禁,改立泉州、廣州、慶元三市舶提舉司,掌發放船舶出海公檢、公憑,檢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轄口岸船只事宜。明代于沿海各處置市舶提舉司,掌海外各國朝貢市易之事。嘉靖后,僅留廣東一處。清初實行關閉政策,對外通商口岸僅限澳門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弛禁,開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今連云港)四口貿易。乾隆時僅留廣州一口通商。鴉片戰爭后,設稅務司、總稅務司管理海關諸事,大權落入洋人之手。

宋朝對外貿易的大商港和管理機構分別是什么?

宋朝對外貿易的大商港有泉州、臨安(今杭州)、廣州。其中泉州是南宋第一大港。臨安是全國政治經濟中心。

宋朝政府積極鼓勵海外貿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城市開設專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設有“蕃市”“蕃學”。還先后在廣州杭州等地設置市舶機構管理海外貿易。

概括唐朝,宋朝對外貿易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唐宋對外貿易的特點:

①以海路為主;

②貿易中心主要在南方;

③外商來華貿易空前增多;

④創建了一套外貿管理制度,如市舶司等。

原因:

①南方地區農業手工業的迅速發展;

②海運貿易的發展和南方發達的水運;

③封建王朝的外商優待政策,招徠商販。

宋代對外貿易有哪些特點?

宋代對外貿易的特點:

1、宋代海外貿易超過前代。北宋政府在廣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事務和貿易、征收商稅。

2、同南宋通商的國家有五十多個,其中以阿拉伯商人最多。

3、南宋政府采取鼓勵外商的政策,在一些大的港口設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泉州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貿易港。

宋朝基本簡介: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歷史階段,歷十八帝,國祚三百十九年。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初期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采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經濟文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