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宋朝時期泉州地區海上貿易繁榮的原因(我國宋元時期對外交流為什么有陸上逐漸轉變為海上)

时间:2024-06-01 06:11:46 编辑: 来源:

請分析宋朝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概況和影響。

1、原因:

⑴從國內情況看,宋代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經濟重心南移,著成為宋代積極發展海外貿易的基礎。

⑵從國際環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斷向東部開辟商路,越來越多地出入于我國的沿海口岸。著就從客觀上為兩宋的對外經濟交流創造了一個有利的國際商業環境。

⑶從兩宋政府的政策來看,都積極支持商人開展對外貿易。

⑷從技術條件看,當時造船技術的提高,指南針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對風向的認識和利用等,這些航海技術的進步,是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重要原因。

⑸從地理條件看,自唐朝安史之亂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相繼興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帶,唐宋王朝因此與西亞、歐洲各國的陸上聯系受到阻礙而中斷,東南亞的海路成為宋王朝對外交往的必然選擇。

2、概況:

表現:到南宋時,從海路前來通商的國家有50多個;東南沿海出現了許多貿易港口,其中廣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貿港。

官府在貿易港口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貿易事務,征收商稅;市舶司所在的港口,還設有專供外國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貨交易的“番市”。

內容:宋代的海外貿易,輸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寶、藥材等,輸出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茶葉等。

3、影響:

宋朝海外貿易不僅使宋朝政府獲得了巨額的財政收入,也給通商各國的文明進程增添了活力。

擴展資料

宋朝海外貿易發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宋朝人發明了指南針,造船技術高,利于航海。

2、政府鼓勵市民多海外貿易。

3、宋朝商業繁榮,來宋的海外商人較多,致使貿易發達。

4、人們生活安定富裕。

擴展資料:

其他原因:

1、從國內情況看,宋代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我國經濟重心南移,著成為宋代積極發展海外貿易的基礎。

我國宋元時期對外交流為什么有陸上逐漸轉變為海上

我國宋元時期對外交流由陸上逐漸轉變為海上的原因如下:

政治、經濟重心的南移;

宋代航海技術進步,指南針應用于航海事業,造船技術進步;

五代十國、兩宋時期西北地區多個政權并立不利交通暢通;

元代統一,交通暢通,還開辟了空前的海運航線;

農業、手工業、商品經濟的發展等。

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非常開放的時期,由于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地理和科技文化等各種因素的作用,這一時期也是中國對世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時期.漢唐,宋元時期,統治者大都實行開明的對外交往政策,明清以后,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關閉國門,嚴格限制對外交往,這一時期的對外交流出現冷落的情況。

絲綢之路:

西漢以前,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半島等。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西域各國的奇珍異物也陸續輸入中國。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稱于后世的“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

漢武帝以后,開開辟了與南海諸國以及印度半島等地的水上交通線從事經常性的貿易往來,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和原因準確答案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說這個宋朝的經濟問題,現在很多人應該都知道了,宋朝的經濟非常的繁榮,那么這些繁榮的表現在哪些地方呢?還有宋朝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么呢?這些問題也都非常有意思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具體的原因吧。

1、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

1、農業方面

      宋代時期,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并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梯田、沙田、淤田等新型田地均在宋朝出現,這些都大幅度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農業發展迅速,北方農作物粟粟、麥、黍等來到南方,棉花、茶葉種植盛行,種桑養蠶和麻的地區也在增加。南宋時期,太湖地區稻米產量居全國之首,以太平府為代表,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

2、手工業方面

      宋朝時期礦藏豐富,絲、麻、毛紡織業發達,造紙材料豐富,印刷業發達,宋代的刻書以紙墨精良、版式疏朗、字體圓潤、傳世稀少等聞名于后世。并且宋代的造船業發達,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

3、商業方面

      宋朝商業繁盛,成都地區出現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并且宋代勞動力充足,工業迅猛發展,工商稅收入占宋朝稅賦總收入的70%,成為宋朝稅賦收入的主體。

4、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

      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

      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制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

5、造船業位居世界首位

      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兩艘萬料(約600噸)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倉,一兩個隔水倉漏水,船也不會沉。隔水倉技術,經馬可·波羅介紹,傳入歐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廠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陜西等地區。虔州、吉州、溫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時期,全國每年造船達到三千三百余艘。

2、宋朝經濟繁榮的原因

      我國封建時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兩個馬鞍形”模式,即在秦漢時期達到第一個高峰,魏晉以下低落,隋唐有所恢復和回升,到宋代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從而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峰。從以下描述可以窺探出宋朝經濟的繁榮程度: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個增加到40個;宋朝“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而唐朝極盛的玄宗朝年鑄幣32萬貫。連北宋名臣歐陽修都說:“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對于宋朝經濟繁榮的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2.1、宋朝統治者無力擴大國家疆域的面積,轉而注重維持國內的和平與穩定

      2.1.1 宋朝統治者注重控制實際有效的國土

      宋朝由于兵力虛弱,國家的領土不僅沒有擴張,反而萎縮,宋朝的歷任統治者到南宋更是偏安東南一隅,因此,宋朝的統治者更注重的是控制實際有效的國土以及能夠產生出的經濟效益。宋朝版圖、疆域雖然不及前朝的漢、唐廣闊,但是土地最肥沃,氣候條件最好的地區始終處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在農耕經濟時代,受地理氣候等諸多條件的影響,各地區的貧富差異很大。宋朝恰恰是牢牢控制住了那些土地肥沃,氣候條件好的地區,這些地區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肯定占有很大的優勢。例如江南地區,是當時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_,有“蘇湖熟,天下足”的美稱。宋朝利用有限的疆域,卻創造了更多的財富,實現了經濟的巨大繁榮。

      2.1.2、面對少數民族的侵擾,宋朝盡力維持邊境的穩定

      宋朝一直以來都受到遼、西夏、金等強悍的少數民族的騷擾,維持邊境的穩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北宋面臨的強敵是大遼,遼的騷擾嚴重破壞了北方經濟的發展,最終,宋遼雙方簽訂了看似窩囊的《澶淵之盟》,遼人從此不來騷擾宋境,宋朝用金錢換來了平安。《澶淵之盟》看似是宋人的恥辱,“歲幣”被很多人看成是宋朝人民的沉重負擔,事實并非如此。宋朝每年給遼人的“歲幣”絹20萬,銀10萬,而當時宋朝政府每年的歲入是過億兩。宋遼戰爭每年的軍費是五千萬兩,顯然,戰爭的成本更高,“歲幣”對宋的財政收入并不算什么負擔。而且,自《澶淵之盟》以后,宋遼邊境開始設立“榷場”,互通有無。宋朝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將大量“質優價廉”的產品(如絲綢、瓷器、茶葉及手工藝品等),輸往貧窮的遼國,商人獲得了巨額利潤,宋朝政府更是增加了稅收。

      2.1.3、封建社會要維持經濟穩定發展,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緩和階級矛盾、防范農民起義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個沒有爆發過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的王朝之一。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的起義,都不曾超過一省的范圍,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百姓生活的舒適安穩。對于突如其來的災害或戰亂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政府還有一個應急措施,就是大量募兵。由于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長期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軍官兵一般都待遇優厚,以往激化階級矛盾的招兵,在宋朝成了釋放階級矛盾的途徑,這也正是宋朝農民起義較少的重要原因。

      安定的社會環境為經濟的持久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宋朝才能在國家疆域銳減、屢受侵擾的形勢下,實現經濟的發展。宋朝政府不僅成功地為國家的經濟建設贏得了長久的和平環境,而且注重實際有效控制區域的治理。

2.2、宋朝采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自古以來,封建統治者大多抑制土地兼并,維護小農經濟,以確保賦稅征收,維護統治,但宋朝的情況卻發生了變化。以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為例,北宋稅賦總收入為7070萬貫,其中農業兩稅2162萬貫,占30%;工商稅4911萬貫,占70%。

      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產業已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宋朝龐大的財政收入并不是由于對農民的剝削,而是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征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在封建社會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由于大量獨立的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基礎,宋朝才能夠突破常規——不抑制土地兼并。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一向將土地兼并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而事實上恰恰相反,這種違反經濟規律的政策一方面使中國陷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能自拔,另一方面又無法阻止土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