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山東港口海外發展集團 曾南海(歷史上大遷徙都有哪些?)

时间:2024-06-02 03:14:14 编辑: 来源:

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和今日祖國的強大

一、屈辱史

1、第一次鴉片戰爭

1840年,英國政府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封鎖海口,鴉片戰爭開始。

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和彌償而告終。中英雙方簽署了“南京條約”,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掠奪土地,對外關稅進行賠償和談判,嚴重危害中國主權,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失去獨立地位,推動自然經濟解體。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5月28日,的武裝侵略戰爭包括八大國,包括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意大利王國和奧匈帝國。

入侵中國的聯合國部隊總數約為5萬人。設備齊全,功率非常大。 1900年8月14日,北京市被徹底摧毀。八國聯軍的任何地方,謀殺,縱火和搶劫!紫禁城,中南海和頤和園有無數珍寶被盜和搶劫!

八國聯軍的總指揮韋德韋斯特后來承認,中國所遭受的所有損失和搶劫的細節將永遠無法被發現,但這一數字將極為重要。 1901年9月7日,由于簽署了“辛丑條約”,中國從此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給當時的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痛苦。

3、璦琿條約

《璦琿條約》,又稱《璦琿城和約》,是俄羅斯帝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穆拉維約夫和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在璦琿(今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簽定的不平等條約。

該條約令中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烏蘇里江只準中、俄兩國船只航行;當時清政府拒絕批準該條約。1860年訂立中俄《北京條約》時清政府始予認可。

4、火燒圓明園

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后,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

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5、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經濟重心的南移講解???

吳越修建錢塘江海塘

五代十國時期,為了使杭州城和錢塘江邊成千上萬畝農田免遭海潮侵襲,吳越國王錢組織人力修筑了從六和塔到艮山門的錢塘江海塘。遠在吳越以前,人們即已開始修筑錢塘江海塘。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引《錢塘記》里的記載說:錢塘縣(今杭州)東一里許有防海大塘,名叫錢塘。這是歷史上最早有關錢塘江海塘的記載。后來,唐朝又在錢塘江南岸,修筑了從蕭山到紹興以東的海塘。由于早期海塘是用夯土版筑的方法筑成的,因此經不起強大海潮的長期沖刷。錢的時候,采用了新的筑塘法,即在水中樹起木樁和鐵柱,再將裝滿石塊的竹籠投下,以截住岸邊的泥沙。這種“石囤(dùn,用竹篾編成的器具)木柜”筑成的海塘,比夯土版筑的海塘要堅固得多,能經得住海潮較長時期的沖擊。

南方經濟的發展逐漸超過北方

秦嶺淮河這道天然界線,大致把我國領土分成南北兩半。歷史上,南方的經濟發展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遠遠落后于北方,但后來隨著北方人口不斷的南遷,南方經濟不但趕上而且還大大超過了北方。這種變化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大體上經過三個階段才最后得以完成。第一個階段,是從遠古到西晉。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北方經濟的發展遠遠超過南方,政治和經濟的重心相一致,都在北方。直至三國時期,雖然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孫吳地區的農業得到開發,巴蜀地區也由于沒有大的戰爭而維持繁榮的局面,但曹魏地區經濟的發展仍然超過了吳和蜀,這是日后西晉統一全國的基礎。第二階段,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經濟發展從南北基本上趨于平衡到南方開始超過北方。西晉末年和十六國時期,北方長期戰亂,人口大量南移,南方得到進一步開發,特別是江淮、太湖地區荒地大量被開墾,成為我國新的財富之區。隋唐統一,南北經濟得到盛大發展,封建經濟地盤至少擴大了一倍。但到“安史之亂”前,北方經濟總的說仍占一定優勢。從五代起,南方經濟才開始逐漸超過北方。第三階段,從北宋到南宋。這是經濟重心南移的最后一個階段,經濟重心已不可逆轉地移到了南方,并不斷鞏固和發展。南宋時期,因為南方經濟發展已超過北方,因此宋王朝的財賦仰給主要靠南方支撐,把南方作為立國之本。此后,歷經元、明、清三代,經濟上南重于北的形勢始終沒有改變,南方經濟更加繁榮。

宋代從越南引進優良的品種占城稻

占城稻又稱早禾或占禾,屬于早秈稻,原產于越南中南部,北宋初年開始傳入我國福建地區。根據我國古書記載,占城稻有很多特點:一是“耐旱”;二是適應性強,“不擇地而生”;三是生長期短,自種至收僅五十余日。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兩浙大旱,水田不登,宋真宗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種三萬斛(hú),分給以上地區播種,獲得成功。不久,今河南、河北一帶也種上占城稻。南宋時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為早秈稻的主要品種,也成為廣大農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糧食。

“蘇湖熟,天下足”

此諺語自南宋開始流傳,出處見高斯得《恥堂存稿·寧國府勸農文》等書。蘇指蘇州,今江蘇吳縣一帶,太湖以東。湖指湖州,今浙江吳興一帶,太湖以南。太湖流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小河流遍布,“百流眾瀆(dú,水道),曲折縈繞”,稱“水鄉澤國”。自宋高宗至宋孝宗時期(1127—1189),興修太湖地區水利,在昆山、常熟以北,開河口導湖水入江海。孝宗時,于太湖出口處,設置閘門調節水量。濱湖低田,高筑圩岸,以御風濤。由于水利浚通,排除了嚴重水災,使低田與高田盡得灌溉。加上此地農業生產技術先進,農民深耕細作,“耕無廢圩(墟),刈(收割)無遺壟”,使用最新農具“連枷”脫粒,遂使蘇湖一帶成為南宋農業高產區,農作物一年兩熟,上田畝產達五六石,故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

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

北宋時期,水稻的種植已擴展到黃河流域。宋太宗時,雄州知州何承矩等提議在同遼交界的河北路屯田種稻,獲準。何承矩被任命為河北沿邊屯田使,率從各州調集來的軍士一萬八千多人,在雄州、莫州、霸州等地興造水田,引淀水灌溉,試種水稻。由于北方霜凍期早,初年試種未能成功,遭到反對者的非議,幾乎廢止。以后,改用江東“七月熟”早稻品種,八月間成熟,終于獲得豐收。何承矩把稻穗運到東京,朝廷里的反對派在事實面前改變了態度。從此,水稻在黃河流域不斷得到推廣。在我國南方,則出現了大量圩田。北宋中期,太湖流域及長江沿岸的許多地方,都有規模相當大的圩田。據沈括《萬春圩記》說,從宣州(今安徽宣城)到池州(今安徽池州),就有千區以上的圩田,其中最大的萬春圩有田12�7萬畝,圩中有大道長22里,整個圩像一座大城。在水田和圩田擴大的同時,水稻的耕作技術也不斷提高。江南出現名為“靠田”的田間管理法。當秧苗長得壯茂時,即鋤草中耕并把水放干,讓陽光曝曬,促使稻根深扎,然后再放水入田。經過“靠田”的稻苗,即使遇到干旱,也可以保證成熟,上田畝產可達五六石。宋高宗時,明州(治今浙江寧波)畝產稻谷六七石,創宋朝畝產的最高紀錄。水稻逐漸躍居糧食產量首位,成為宋朝最重要的糧食作物。

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

我們現在所說的棉花專指草棉,但古書上稱的棉花既包括草棉,也包括木棉。古代傳入我國的棉花有兩種,一種是原產于非洲的草棉,一種是原產于印度的木棉。非洲草棉是經中亞傳入我國的,時間是在西漢張騫通西域之后。當時人們稱之為“白疊”。非洲草棉產量低、纖維品質也差,但生長期短,成熟早,適合新疆地區的氣候特點,所以很早就在新疆得到推廣。但總的說,它的種植面不廣,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僅限于新疆。直到南宋末年,非洲草棉才得到了在關陜渭水一帶迅速傳播的機會。印度木棉是經東南亞傳入我國的,時間要晚一些。當時人們稱之為花或“吉貝”。印度木棉植株高大,高六七尺,有似江南的小桑樹,結桃多,產量高。閩中一帶,“木棉收千株,八口不憂貧”(謝枋得《劉惠父惠木棉詩》)。南宋末年,印度木棉迅速向長江流域推廣,成為農業中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課本講的棉花的種植,重點講的是印度木棉的種植。

茶樹的栽培也有很大的發展

北宋時期,南方許多地區已經普遍種植茶樹,并且出現了一批與糧食生產脫離、專門以種茶為業的園戶。北宋政府實行茶葉專買專賣,每年收納茶葉能達一千五百萬斤左右。南宋時,茶樹的栽種面積繼續擴大,僅成都府路和利州路兩個路,年產茶葉即已達2 100萬斤,大大超過北宋全國一年的產量。宋代南北氣溫普遍變冷

歷史上我國氣候的演變大致呈現冷暖交替的狀態,總的趨勢是由暖變寒,即溫暖期時間趨短,程度趨弱,而寒冷期時間趨長,程度趨強。7世紀中期,氣溫高于今天,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0世紀后半葉。11世紀初氣候轉冷,12世紀初更趨寒冷,氣溫比今天要低,13世紀初開始回暖,但氣溫仍然低于今天,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3世紀的后半葉。也就是說,唐、五代時處于溫暖期,而兩宋則基本上處于寒冷期。

唐宋時期,北方湖泊減少,南方湖泊增多

古代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湖泊眾多,星羅棋布,后因氣候的變化、農業的發展以及黃河泥沙的淤塞,湖泊大量減少。如今山西境內的湖泊,北朝有16個,唐代有7個,宋代僅剩3個。今河北境內,北朝時有湖、淵、澤、池不下十余處,唐代也仍有不少,宋金之后這些湖泊池淀則多數湮滅。今河南境內,宋以前尚存不少湖澤、陂塘,黃河兩岸周圍數量尤多。由于黃河的不斷決口、改道,大量泥沙的沉積,這些湖澤陂塘逐漸被淤沒。特別是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南徙奪淮以后,原有的湖澤和歷代所修的陂塘大多被堙埋。

長江中下游地區水資源一直比較豐富,這個時期不僅原有湖泊的面積有所擴大,而且還因黃河南徙奪淮,在淮河的支流兩側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淮河與運河交匯處以西的洪澤湖,運河西側的高郵、寶應、邵伯諸湖(均在今江蘇北部),淮河中游的城西湖、城東湖、瓦埠湖、高塘湖、女山湖、花園湖、沱湖、香澗湖(均在今安徽境內)等。

中原地區的森林因長期砍伐,遭到嚴重破壞

中原地區原先覆蓋著大片森林。后來,隨著農業的發展,土地的墾殖,平原地區的森林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秦漢時期,大規模修建咸陽、長安和洛陽,營建各種宮室,在關中西部隴右地區的隴山、六盤山一帶、關中南部的秦嶺山脈、關中東部的太原、河東、狄道諸郡大肆砍伐森林,加上在北方邊郡大修長城,移民屯戍,使天然森林資源不斷下降。一些開發較早、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森林覆蓋率更是急劇減少。如山東鄒魯之地已無“林澤之饒”。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為營建宮室和貴族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