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外貿易發展方式和發展空間不合理(舉例說明服務業對外開放對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时间:2024-05-18 10:54:51 编辑: 来源:

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一、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1.服務貿易發展滯后

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落后于貨物貿易的發展水平,服務貿易出口與貨物貿易出口的比例為1:9,遠低于世界平均1:4.2的水平(美國這一比例為1:2.6)。

(1)我國服務貿易規模偏小,整體水平差。我國服務業總量不足,2006年服務貿易出口額920億美元,進口額1008億美元,貿易逆差88億美元,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偏低,服務業落后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制約。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3.6%,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占全球的13.02%,是我國的3.6倍。

(2)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

①出口的部門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出口主要集中在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服務部門。②服務貿易的國別(地區)結構不合理。我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區、歐盟、美國和日本,合計約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60%以上。③服務貿易的區域發展不夠平衡。我國的服務貿易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北京、上海、廣東、浙江和天津列全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前列。2006年,北京服務貿易占到全國服務貿易總額19%。

(3)服務貿易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服務貿易立法嚴重滯后,直到近年才有較大的改觀。服務貿易的立法未成為體系,相當一部分領域法律處于空白狀態,已頒布的一些關于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不僅比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立法層次低、缺乏協調,影響到我國服務立法的統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規定與國際經貿規則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4)服務管理體制落后。目前,中國對外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存在許多缺陷,如中央與地方在服務業對外貿易政策和規章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別,服務業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甚至相互掣肘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服務業的統計也不規范,在行業劃分標準、服務標準等方面有些地方不符合國際慣例。

2.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阻礙我國商品的出口

技術性貿易壁壘,是指一國或區域組織以維護其基本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護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證產品質量等為由而采取的一些強制性或自愿性的技術性措施。

(1)我國有60%以上的出口企業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每年遭遇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貨物金額已超過25%,約為450億~500億美元。

(2)已經從生產流通領域擴展到生產加工領域,不僅包括貨物商品,還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務領域,已經成為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第一大非關稅壁壘。技術性貿易壁壘,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的商品出口,提高了我國的貿易成本,引發了貿易爭端,造成地區產業發展不平衡。

3.貿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貿風險加大

近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實現了快速增長,在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過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日漸增多的貿易摩擦也阻礙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已連續12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已連續5年成為遭受337調查最多的國家。

(1)2007年前11個月,中國遭遇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和保障措施等“兩反兩保”貿易摩擦62起。

(2)對中國商品提起反傾銷訟訴的國家和地區也越來越多,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加入對我國反傾銷調查的行列。

(3)貿易摩擦的產品和行業結構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只要他們認為危害到或將要危害到本國競爭力差的產品,都可以列入傾銷產品的范圍,從過去的原材料、簡單加工擴展到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幾乎涵蓋我國出口的大部分產品,涉及4000多種商品。美國的特別301條款和超級301條款相繼把保護的范圍由一般商品擴展到勞務、投資和知識產權等,其可訴的范圍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4)涉及的金額和反傾銷稅率越來越大,委內瑞拉1999年決定對中國的皮鞋、人造革皮鞋和布鞋等鞋類,采取臨時措施,征收300%的反傾銷稅;秘魯1996年立案的中國鞋,最高征收的反傾銷稅達到903.92%;2004年2月,墨西哥經濟部決定恢復對從中國進口的鞋和鞋靴零件征收165%-1105%的反傾銷稅。

貿易摩擦給我國出口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導致我國產品在出口市場受到擠壓,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響。 轉貼于 中

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問題及其方式轉變對策|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

【摘 要】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史上的奇跡。但是我國2012年外貿出口開始出現下滑,本文從對外貿易發展現狀分析,闡述了存在過度依賴、產業結構不合理等不足,并根據不足提出政府規制政策,轉變貿易發展方式的途徑。

【關鍵詞】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政府規制

一、前言

“十二五”規劃指出,要抓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實現從“速度”向“質量”轉變、從“制造”向“創造”轉變、從工業主導型向服務業優先型轉變、從一般要素的比較優勢向創新要素的動態優勢轉變、從粗放發展模式向低碳集約模式轉變,建設科學發展新特區。我國貿易結構已經經歷了三次轉變。第一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經濟特區的建立拉開了經濟起飛的序幕,同時開啟了轉變貿易發展方式的歷程。第二次是從1995年起,抓住世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第三次是從2005年起,以“十一五”規劃為藍圖,大力優化產業結構,繼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現代金融、物流、文化產業,精心培育了新能源、生物、互聯網等戰略性產業。

二、貿易現狀與不足──以深圳市為例

(1)發展現狀。2011年深圳市進出口總值超過4100億美

元,已連續19年位居國內第一位。改革開放30年的建設,深圳實現了從小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蛻變,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根據錢納里工業化不同階段劃分標準,深圳在2008年便在珠三角區域內率先由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跨入后工業化階段。深圳已經進入經濟發展的一個新高度,由以工業型經濟為主轉向服務型經濟為主,2008年第三產業占GDP的51%,2009年占53.2%。(2)發展不足。一是對外依存度過高。近十年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了200%,2011年達到232.53%,高于全國和廣東省平均值。2000年到2011年深圳市對外依存度總的變化幅度不大,但對外依存度較高,均超過200%,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廣東省和全國的平均對外依存度,甚至高于上海和廣州。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從三次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與國際化城市的標準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嚴重制約了高新技術和先進造業的發展水平。深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與紐約、東京、新加坡、香港等國際大城市平均水平相比要落后近20個百分點,與北京、上海等國內先進城市相比也要落后10個百分點以上。首先,從產業內部結構看,第二產業存在明顯的單一化現象。深圳工業以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輕工業為支撐,而高新技術產業又主要是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傳統工業又主要是服裝、玩具等日用消費品產業,這兩個產業的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其次,從產業鏈看,也存在關鍵缺失環節和向高端化延伸的問題。再次,從產業組織形態看,總部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發展速度較慢,國內影響力不足;中小企業創新動力和競爭實力不強。從制約產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因素看,當人均GDP達15000美元左右時,教育、衛生、醫療等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的不足就會嚴重制約產業的發展。深圳2011年人均GDP高達23400美元,教育、衛生、醫療等公共產品與服務供給,近年來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業的發展。

三、政府規制政策

(1)加快推進珠三角一體化建設。發揮珠三角對全省乃至全國的先行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深圳市融入珠三角,面臨兩方面機遇,首先,廣東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規劃加速推進珠三角一體化發展。2010年廣東省政府印發了《珠江三角洲產業布局一體化規劃(2009~2020)》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和推進珠三角一體化發展。其次,珠三角的交通路網日趨完善,預計到2020年,將形成完善的水上航線,道路和軌道交通網絡,實現珠三角的“一小時經濟圈”。(2)充分發揮政府在促進貿易方式轉變中的作用。首先,加強環境建設。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環境建設,包括政策環境、制度環境、要素市場建設等。其次,推進自主創新。以自主創新進一步提升產業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加快完善自主創新機制,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產品的出口。再次,優化投資結構。掌握政府投資的領域和規模,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政府投資應向自主創新能力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企業傾斜,促進創新型企業成為對外貿易的主力軍。最后,推進空間布局優化。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等建設,促進對外貿易服務的轉型。

參 考 文 獻

[1]查振祥.創造“深圳質量”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特區經濟.2011(3):12~13

[2]深圳統計局.深圳市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系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 的變化。20 世紀 60 年代起步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這種歷史演變的進程,從 而導致世界貿易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來說,當代國際服務 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世界產業結構的重心向服務業偏移。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階段論的說法,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

該國的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濟,再由工業經 濟發展到服務經濟。本世紀 60 年代初,主要西方工業化國家都已完成了本國 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即國內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偏 移。新科技革命的介入為這種經濟結構的轉型提供了杠桿,從而加速了這一 進程。

根據統計,1960—1985 年間,西方主要國家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整個就 業人口的比重由 51.6%上升到 60.7%,其中美國從 57.2%上升到 65.8

%,歐共體國家從 43.4%上升到 56.8%,日本從 40.9%上升到 54.4%。

甚至在西方發達國家之后才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 小龍”等,也都自本世紀 80 年代以來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把國內加 工制造業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基礎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事跨國經營, 利用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另外,從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看,

1994 年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美國已高達 69%,法國為 67%,

英國為 62%,德國 59%,日本 56%。這些比例清楚表明,西方國家為適應

21 世紀的發展,已經大幅度地調整自己經濟的產業結構,由工業經濟轉變為 服務經濟,如美國僅金融業一項就占其國民總產值的 25%。

由各國經濟能力增長所帶動的產業升級使得世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的

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對國際服務 的更大規模的需求。與此相適應,全球服務性產業的貿易總額才有了高速增 長的潛力。另外,服務產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專業化,規模也趨于擴大。規模 的擴大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服務業的生產率,從而刺激向國外輸出, 增加了國際市場的服務的供給。

(2)商品貿易和國際投資增長的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