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算法(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計算公式)

时间:2024-06-13 08:18:30 编辑: 来源:

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計算公式

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計算公式 如下:                

對外貿易依存度=一國進口+出口總額/國內生產總值

出口(進口)依存度:即一國出口總額進口/其國內生產總值

拓展資料(關于對外貿易依存度的相關知識的介紹):

對外貿易依存度是指一國進出口總額與其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之比,又叫對外貿易系數。或(進口)出口依存度。

一國對國際貿易的依賴程度,一般可用對外貿易依存度來表示,體現該國經濟增長對進出口貿易的依附程度,也是衡量一國貿易一體化的主要指標。比重的變化意味著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所處地位的變化。

對外貿易依存度是衡量一國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它以該國對外貿易總額在該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為了準確地表示一國經濟增長對外貿依賴程度,人們又將對外貿易依存度分為進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

進口依存度反映一國市場對外的開放程度,出口依存度則反映一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般來說,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程度越大,同時也表明對外貿易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

伴隨經濟的全球化,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都在增加。1980~2000年間,世界貨物貿易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而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為 5.4%。

據WTO和IMF的數據測算,1960年全球外貿依存度為25.4%,1970年為27.9%,1990年升至38.7%,2000年升至 41.7%,2003年已接近45%。中國作為轉型中的發展中大國,對外貿易依存度也逐年提高。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對外貿易依存度

外貿依存度的變化特征

(一)中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外貿依存度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在外貿發展速度超過GDP增速的情況下,中國外貿依存度不斷增加。在此,我們分別用兩種方法計算外貿依存度。

第一種算法是用外貿(包括進出口總額、出口和進口)占G D P的比重計算,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算法。按照這種算法,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伊始時,外貿依存度只有9.8%,此后持續上升,到2005年外貿依存度已經高達63.9%,其中出口依存度為 34.2%,進口依存度為29.7%。

第二種算法是外貿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就是工業的外貿依存度,這種算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不可貿易品對外貿依存度的影響,世界銀行就采取了這種辦法計算和比較各經濟 體的對外開放程度。按此計算,1978年中國工業外貿依存度為 22.1%,2004年中國外貿工業依存度為152.1%,其中出口依存度為78.2%,進口依存度為73.9%。

(二)中國外貿依存度的變化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貿依存度呈現不斷增加的態勢,但不同時期中國外貿依存度增速出現很大差異。1980年到1990年,中國外貿依存度由12.6%上升到30%,10年間提高約17個百分點,這段時間外貿依存度增長較快與改革開放初期外貿基數很低有關。1990年到2000年,中國外貿依存度上升到39.6%,10年間提高了約10個百分點,在這段時間內,外貿依存度出現波動,其原因一方面是外貿增長受匯率調整、亞洲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在這段時間內中國外貿增長的基礎還不牢固。2001年到2005 年是中國外貿依存度上升最快的5年,到2005年,外貿依存度上升到 63.9%,5年間提高了約24個百分點。其中2003年和 2004年是外貿依存度增加最快的時候,幾乎每年外貿依存度上升8-9個百分點。這段時間中國外貿依存度上升速度之快是全球少見的。

從外貿依存度變化還可以看到,伴隨著長期的貿易順差,1993 年以后,中國出口依存度持續高于進口依存度。如果對兩種外貿依存度的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工業外貿依存度與外貿依存度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1978年,中國工業外貿依存度是外貿依存度的2.3倍,而到了2005年變成2.4倍,變 化幅度很小,其主要原因是服務業在中國經濟中比重變化不大。

此外,如果對中國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進行比較還可以發現,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環節上的外貿依存度明顯高于資源密集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外貿依存度,這是與中國比較優勢和在國際上的分工地位相一致的。

對外貿易依存度的決定因素

首先是經濟規模,也即一國GDP的大小。一般而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小國的貿易依存度大于大國,其主要原因是小國本身的資源和市場都有限,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必須依靠進出口。相比之下,大國由于本身資源豐富、國內市場廣闊等因素,對外部經濟依賴程度不大,外貿依存度相對較低。

其次是國民收入的構成。三次產業變動對外貿依存度有很大影響,而產業結構又與一國發展階段有關。處于經濟初級發展階段的國家,由于農業比重較大、制成品比重不高、出口競爭力不強等原因,一般外貿依存度較低。另一方面,發達國家中可貿易程度較小的第三產業(服務業)占有較高比重,因此它們的外貿依存度通常也不高。相比之下,處于經濟發展中期階段的國家由于第二產業比重高,產品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所以外貿依存度較高。從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可以觀察到,它們的外貿依存度經歷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變化。

第四是匯率水平的影響。匯率水平對外貿依存度的影響分為直接和間接影響兩種。直接影響是,由于匯率水平影響到國內外價格比,所以它對外貿依存度的分子、分母都產生影響。例如,當一國本幣被低估時,以外幣衡量的GDP會低估,這樣計算出來的外貿依存度就較高,反之則反是。間接影響是,匯率往往是一國外貿政策的工具,如實行出口導向的國家選擇采取匯率低估政策,那么會促使對外部門在經濟中比重的提高,從而導致外貿依存度發生相應的變化。

此外,GDP和GNP的差異也影響到外貿依存度。一般來說,由于大國GDP和GNP差別不大,所以以GDP計算的外貿依存度和以GNP 計算的外貿依存度相差不大。但是如果考慮到對外投資的增加,兩種算法可能會出現比較大的差異,例如隨著國際分工體系的發展,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的直接投資規模大大增加,發達國家的境外要素凈流入擴大,GNP大于GDP,這樣發達國家以GDP 衡量的外貿依存度往往高于以GNP衡量的外貿依存度。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正好相反。

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有多大?

2009年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為41.1%。與傳統算法相比,這一結果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展情況。預測未來10年的對外技術依存度:2015年降至34.8%,至 2020年達到32.4%。對外技術依存度的合理區間是5%至30%。

對外技術依存度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四個總量指標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自主創新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如何客觀、準確計算對外技術依存度,對科學測度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算法是以國別貿易為基礎的

對外技術依存度是從對外貿易依存度衍生而來的。隨著世界市場的擴大,技術貿易日益繁榮,當人們以貿易依存角度來審視技術貿易時,對外技術依存度便成為一個反映國家經濟技術對外依賴程度的指標。

對外貿易依存度一般是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目前,國內學術界計算對外技術依存度的方法有多種,但主流方法是建立在國別貿易基礎上的,即以國內企業當年對外技術貿易總額為分子,以國內企業當年用于獲得技術的總經費為分母來計算。綜合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忽略性,對外技術依存度(D)可以簡化為:從國外引進技術經費(I),占國內企業R&D經費支出(R)與從國外引進技術經費與之和的比例。

全球化擴展了獲得外國技術渠道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條件下,我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互動和依存不斷增強。特別是跨國公司的R&D活動促進了技術的交流與擴散,使技術往來之間的國界變得模糊。2009年,在華外資企業(規模以上)R&D經費支出997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6%;發明專利申請17536件,占28%;新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3384億元,占36%。尤其是在高技術產業上,跨國公司占據優勢經濟地位,2009年外資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達39141億元,占高技術產業的66%;新產品銷售收入7953億元,占58%,其中新產品出口占77%。

全球化使得外國技術既可在境外獲得,也可在境內獲得。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外資企業是中國的企業,其R&D經費支出已經計入中國全社會的R&D經費支出。但這些企業的關鍵核心技術仍然牢牢掌控在跨國公司的手中。過去獲得外國技術只能通過技術貿易,現在既可以通過技術貿易,還可以通過外資公司在中國本土的研發和外資母公司向子公司的技術轉移,而且后者的份額越來越大。

2001年以來,我國引進技術經費增長平緩,國內R&D經費支出則是快速增長,其中包括外資企業的 R&D經費支出。傳統算法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全球化影響因素外資企業在華R&D活動(包含在國內R&D經費支出中),一個10年增長了近10倍的影響因素,因此得到一個偏低的值,造成對外技術依存度快速降低的假象,影響人們對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的正確判斷。

基于全球化的計算方法與結果分析

在全球化條件下,對外技術依存度的測算僅僅以對外國的貿易為基礎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應擴大為以對外資的依存為基礎,即計算口徑既包括對外國的技術貿易(進口I和出口 O),也包括對外資的技術交易(T")和外資在華的R&D經費支出(R")。因此,應將計算公式進行修正。

由于目前缺少對國外的技術出口(O)的公開統計數據,且考慮當前我國發展階段,這一數值可能較小,暫忽略。而從大中型外資企業購買國內技術經費額上看,2009年僅為25億元,數額較小,且無法區分國內外資企業之間的交易額,以及無法獲得外資企業在國內技術轉讓等技術交易收入,因此也暫時忽略國內對外資的技術交易(T")。因此,基于全球化條件進行修正的對外技術依存度計算公式可簡化為:

D=(I+R")÷(I+R)

按此計算,2009年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為41.1%。與傳統算法相比,這一結果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展情況。

我們可以有以下假設:一是我國經濟將實現長期、穩步、快速發展,市場經濟制度進一步完善,但經濟發展速度會有所降低;二是我國堅持開放政策不變,國內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進一步融合,外資繼續將中國視為首要的投資熱點并不斷加強上游R&D產業轉移,全球化深入發展;三是自主創新戰略深入實施,國內企業R&D經費投入持續、穩健、快速地增長。基于公式計算,預測未來10年的對外技術依存度:2015年降至 34.8%,至 2020年達到32.4%。

對外技術依存度與自主創新能力密切相關。2000年以來,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不斷下降,特別是2006年以后下降較快,主要原因是我國企業R&D經費投入的高速增長。未來十年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自主創新能力會有更大提高,企業R&D投入會持續增長,《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的對外技術依存度目標基本能夠實現。

對外技術依存度的合理區間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