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外貿易概念是誰提出來的(誰提出了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理論)

时间:2024-06-09 11:35:45 编辑: 来源: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是誰提出的?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是指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凱恩斯主義的國際貿易理論,它試圖把對外貿易與就業理論聯系起來,從增加就業,提高國民收入角度說明保護貿易的重要性。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0-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準。

誰提出了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理論

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遜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又被稱為“增長引擎”理論

20世紀50年代,諾克斯根據對19世紀英國與新移民地區經濟發展原因的分析,進一步補充了這一理論,其認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動力

對外貿易乘原理是由誰提出的

對外貿易乘數原理???

凱恩斯在批判傳統經濟理論的基礎上,以有效需求不足為基礎,以邊際消費傾向、邊際資本效率、靈活偏好三個基本規律為核心,以國家干預經濟生活為政策基點,把對外貿易和國內就業結合起來,創立了保護就業理論,其追隨者又充實和發展了凱恩斯的觀點,從宏觀角度論證了對外貿易差額對國內經濟的影響,主張國家干預,實行獎出限入的政策,最終形成了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

①投資乘數原理:認為一國投資量的變動與國民收入的變動之間客觀存在一種依存關系,由投資而引發的國民收入變動往往幾倍于投資量的變動,其倍數的大小則取決于該國的邊際消費傾向。

②對外貿易乘數原理:一國出口和進口的波動會對國民收入的變動產生倍數影響,國民收入的變動量將幾倍于出口與進口的變動量。

27、試對凱恩斯主義的貿易保護理論進行評價 (4)

①凱恩斯主義的保護貿易理論是用以說明發達國家如何通過實施保護貿易政策,實現國內充分就業,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以保持其在國際經濟貿易中的領先地位。

②對外貿易乘數揭示了貿易量與一國宏觀經濟以及各主要變量,如投資、儲蓄等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在某種程度上指出了對外貿易與國民經濟發展之間的某些內在的規律性。

③從理論上,凱恩斯主義的保護貿易理論沒有多少新意,與其他理論相比更側重于政策方面,即理論的實用性,因而成為發達國家推行超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

④該理論沒有考慮到國家之間貿易政策的連鎖反應,一國的獎出限入勢必會招致其他貿易伙伴國的報復,從長期看,會對一國經濟與貿易產生更為嚴重的負面效果。

⑤對外貿易差額對一國經濟發展積極作用的發揮只有在世界總進口值增加的條件下才能成行。否則依靠降低出口價格來維護出口擴張的做法無法長期對國民經濟增長奏效。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提出者是()

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提出者是()

A.馬克?盧普和哈羅德

B.俄林和赫克歇爾

C.斯密和李嘉圖

D.李斯特和凱恩斯

正確答案:馬克?盧普和哈羅德

國際上什么叫做對外貿易

國際貿易的概述

1、什么是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國家(和/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Import Trade)和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兩部分組成,故有時也稱為進出口貿易。

從一個國家的角度看國際貿易就是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2、國際貿易是怎樣產生的

國際貿易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形成國際貿易的兩個基本條件是: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國家的形成。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出用于交換的剩余商品,這些剩余商品在國與國之間交換,就產生了國際貿易。

3、國際貿易與對外貿易的區別

對外貿易是指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技術和服務的交換活動。因此,提到對外貿易時要指明特定的國家。如中國的對外貿易等;某些島國如英國、日本等也稱對外貿易為海外貿易。

國際貿易的分類

一、按商品移動的方向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進口貿易 (Import Trade):將外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入本國市場銷售。

2、出口貿易(Export Trade):將本國的商品或服務輸出到外國市場銷售。

3、過境貿易(Transit Trade) :甲國的商品經過丙國境內運至乙國市場銷售,對丙國

而言就是過境貿易。由于過境貿易對國際貿易的阻礙作用,目前,WTO成員國之間互不從事過境貿易。

二、按商品的形態國際貿易可劃分為

1、有形貿易(Visible Trade):有實物形態的商品的進出口。

2、無形貿易(Invisible Trade):沒有實物形態的技術和服務的進出口。例如,機器、設備、家具等都是有實物形態的商品,這些商品的進出口稱為有形貿易。專利使用權的轉讓、旅游、金融保險企業跨國提供服務等都是沒有實物形態的商品,其進出口稱為無形貿易。

三、按生產國和消費國在貿易中的關系國際貿易可分為

1、直接貿易(Direct Trade):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不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貿易的出口國方面稱為直接出口,進口國方面稱為直接進口。

2、間接貿易(Indirect Trade)和轉口貿易(Transit Trade):指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通過第三國進行買賣商品的行為,間接貿易中的生產國稱為間接出口國,消費國稱為間接進口國,而第三國則是轉口貿易國,第三國所從事的就是轉口貿易。

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的由來

本世紀30年代經濟學家羅伯特遜(D.H.Robertson)提出了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Engine for Growth)的命題。①在50年代,諾克斯根據對19世紀英國與新移民地區的經濟發展原因的分析,進一步補充和發展了這一命題。他認為,19世紀國際貿易的發展是許多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因為各國按比較成本規律進行國際貿易,通過兩優取其更優、兩劣取其次劣的辦法進行專業化分工,使資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增加了產量。通過交換,各國都得到了多于自己生產的消費量。他認為這是對外貿易的直接利益。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對外貿易產生間接的動態利益,即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通過一系列的動態轉換過程,把經濟增長傳遞到國內各個經濟部門,從而帶動國民經濟的全面增長。他指出,19世紀的國際貿易“具有這樣的性質:中心國家經濟上的迅速成長,通過國際貿易而傳遞到外圍的新國家去。它是通過初級產品的迅速增加的需求而把增長傳遞到那些地方去的。19世紀的貿易不僅是簡單地把一定數量的資源加以最適當的配置的手段,它尤其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60年代以來,西方經濟學家進一步補充了這一學說。他們認為,對外貿易較高速的增長、特別是出口的高速增長會帶來以下幾個重要的動態利益:(1)出口擴大意味進口能力的提高。進口中的資本貨物對經濟落后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一方面,資本貨物的進口使這個國家取得國際分工的利益,大大地節約了社會勞力。另一方面,資本貨物的進口,尤其是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可以提高國內的技術水平,經消化后,會大大地縮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2)對外貿易的發展使國內的投資流向發生變化,資本會越來越集中在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進行專業化生產能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3)規模經濟利益。一國國內市場相對來說總是狹小的,出口的擴大克服了國內市場的狹小性,生產規模可以不斷擴大,以達到最佳程度,使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單位成本不斷下降。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利潤率,另一方面會增強國際競爭能力。(4)出口擴大還會加強部門之間的相互聯系,促進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這一點對經濟運行機制不健全的國家尤其重要。出口的擴大,特別是加工程度較深的制成品出口的擴大,會增加對向出口部門提供投入物部門的需求。這些部門轉而向其他供給部門增加需求。如此反復下去,不但能帶動所有部門的發展,而且會大大地促進國內經濟的一體化。(5)出口的不斷擴大會鼓勵外國資本的流入。這對普遍缺乏資本的落后國家日益重要。外資的流入不但能解決國內投資不足的難題,而且會促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知識的傳播。(6)在世界市場上進行激烈的斗爭會使國內出口產業以及與之相關的產業改進質量、降低成本,從而促進國內產業的發展。①

但是,諾克斯認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學說,適用于19世紀,其主要論據是英國的經濟發展通過對外貿易帶動了新興國家如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非等國家的經濟發展,成為他們的“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到了20世紀,由于各種條件的變化,這一學說不再適用。即在20世紀,中心國家(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并未通過初級產品需求的增加而把它們的經濟增長傳遞到世界其他國家去。諾克斯認為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有6個:(1)發達國家工業結構的變化,由輕工業結構轉向重工業結構(技術和化學工業),即從制成品中原料含量高的工業轉向原料含量低的工業;(2)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勞務部門所占的比重增加,因而對原料的需求落后于生產的增加;(3)對農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低;(4)農業保護主義的蔓延;(5)工業原料的節約使用(如電解鍍錫,金屬回收和再加工);(6)合成原料和人造原料越來越多地代替天然原料。

60年代以后,隨著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通過出口導向型而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以后,這一學說再度流行。

對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學說的評價

(一)就對外貿易能帶動或激發經濟增長這點來說,它是正確的

許多國家的經濟發展史已經證明,商業的擴張往往推動著工業的進步,世界商業和世界市場是在16世紀開始資本的近代生活史的。在產業革命以前的時期如果沒有國內外貿易的發展,工業進步就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商業上的產業大革命是革命的歷史前驅。在戰后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是以發展對外貿易為突破口的,對外貿易的發展帶動了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高速發展。但是,該學說不談生產對對外貿易的決定性作用,只強調對外貿易對生產和經濟發展的反作用,就此而言,這個學說有些片面性。

(二)這個學說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過分夸大了對外貿易的作用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它們的經濟發展除了生產關系改革這個重要條件以外,還有四個主要因素,即市場的擴大、資本的積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先進的管理。這些因素是互相影響的,只有綜合起來,經濟才能取得迅速的發展。

2.忽略了對經濟增長機制的分析

對外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起到刺激和帶動作用,但只有在經濟和社會條件具備時才能充分發揮這種作用。對外貿易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只是它的一個必需條件,而不是它的先決條件。在19世紀西歐國家對初級產品需求的增長之所以能帶動少數白人移民地區的經濟發展,是因為在這些地區存在政治和經濟發展的條件。而許多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盡管它們的對外貿易也增長了,但是并沒有導致經濟發展,原因就是它們在國內還不具備這些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條件。

3.掩飾了資本主義國際貿易中的生產關系

他們只抽象地談論對外貿易給一國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