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外貿易政策的構成與作用(對外貿易政策包含的基本因素包括)

时间:2024-05-20 05:14:56 编辑: 来源:

什么是對外貿易政策?對外貿易政策由哪些內容構成

一、對外貿易政策:

對外貿易政策是指一國政府根據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和發展目標而制定的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出口貿易活動的準則。它集中體現為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對進出口貿易所實行的法律、規章、條例及措施等。它既是一國總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一國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對外貿易政策的內容構成包括:

1、對外貿易總政策;

2、進出口商品政策;

3、對外貿易國別政策。

三、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

1、促進經濟發展與穩定。

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②實現經濟增長;

③達到外部均衡;

④穩定經濟,加強適應能力。

2、加強和完善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不同,貿易政策隨之不同。科學的外貿政策,能促進一個國家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同時又能加強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3、獲取良好的國際經濟與政治環境。

貿易政策在調整、改善、鞏固國與國之間經濟與政治關系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對外貿易政策主要包括哪幾個部分

對外貿易政策是對各國在一定時期對進出口貿易進行管理的原則、方針和措施手段的總稱。一項完整的貿易政策應包括:政策主體、政策客體、政策目標、政策內容和政策手段。

對外貿易政策是一國政府在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總目標下,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對對外貿易活動進行的有組織的管理和調節的行為。它是一國對外經濟和政治關系政策和措施的總體, 它為發展經濟服務,并隨著國內外的經濟基礎和政治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應答時間:2021-02-2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準。

買粉絲s://b.pingan.買粉絲.買粉絲/paim/iknow/index.買粉絲

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1)經濟發展的總趨勢以及本國政治經濟情況;(2)該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在世界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和與他國力量的對比;(3)各個時期國內的經濟狀況及經濟政策的制約和影響。

拓展資料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對等貿易:賣方承擔向買方購買同等價值的商品或勞務的貿易方式

展買貿易:在本國舉辦的國際性博覽會或集市,集中一段時間進行進出口交易的貿易方式

加工貿易:通常被稱為“三來貿易”,包括來料加工貿易、來件裝配貿易、來樣加工貿易,也叫加工貿易。

補償貿易:先以賒購的形式,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和技術等,待投產后,用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償還貨款的本金和利息。(補償貿易與加工貿易結合,通常稱為“三來一補”。)

(1)發展對外貿易,可以互通有無,調劑余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發展對外貿易,可以節約社會勞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3)發展對外貿易,可以吸收和引進當代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

外貿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貿易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和國家統負盈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貿體制經歷了由指令性計劃管理到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由經營權高度壟斷到全面放開、由企業吃國家“大鍋飯”到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轉變。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外貿體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單一計劃管理體制,下放外貿管理權和經營權,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并建立外匯調劑市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使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新的經營主體進入外貿領域,打破了國有外貿企業的壟斷。

對外貿易政策包含的基本因素包括

對外貿易政策包含的基本因素包括政策主體、政策目標、政策內容、政策手段、政策客體或政策對象。

1、對外貿易政策是指一國政府根據本國的政治經濟利益和發展目標而制定的在一定時期內的進出口貿易活動的準則。

2、它集中體現為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對進出口貿易所實行的法律、規章、條例及措施等。

3、它既是一國總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一國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對外貿易政策是一國政府在其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總目標下,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對對外貿易活動進行的有組織的管理和調節的行為。

對外貿易政策的類型:

1、自由貿易政策。

自由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商品進出口不加干預,對進口商品不加限制,不設障礙;對出口商品也不給以特權和優惠,放任自由,使商品在國內外市場上自由競爭。

2、保護貿易政策。

保護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商品進出口積極加以干預,利用各種措施限制商品進口,保護國內市場和國內生產,使之免受國外商品競爭;對本國出口商品給予優待和補貼,鼓勵擴大出口。

3、管理貿易政策。

管理貿易政策,又稱協調貿易政策,是指國家對內制定一系列的貿易政策、法規,加強對外貿易的管理,實現一國對外貿易的有秩序、健康的發展;對外通過談判簽訂雙邊、區域及多邊貿易條約或協定,協調與其他貿易伙伴在經濟貿易方面的權利與義務。

什么是對外貿易政策?對外貿易政策都有哪些類型?

對外貿易政策:

是對各國在一定時期對進出口貿易進行管理的原則、方針和措施手段的總稱。

制定對外貿易政策的目的

1.保護本國市場

2.提高本國企業產品的競爭能力

3.設法打入其它國家市場

4.進行國際經濟合作

5.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國際貿易對中國的作用和意義?

一、新貿易理論的基本思想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的“絕對優勢說”堪為自由貿易理論之濫觴。鑒于亞當?斯密“地域分工論”存在著明顯缺陷,大衛?李嘉圖對其進行了修正,創立了“相對優勢說”,標志著國際貿易理論的重大突破。但該理論仍然不能完全解釋國際貿易的發生機制。1933年,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及其學生俄林以“資源稟賦說”科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戰后國際貿易理論成了赫俄理論的一統天下。

(一)戰略性貿易理論。20世紀80年代初,國際貿易形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實際上已經不再是古典理論所設想的那種交換了,如資本要素豐裕的國家傾向于出口資本密集性產品,有熟練勞動力的國家傾向于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而不發達國家則出口原材料,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雖然國家的技術差異和資源稟賦仍然主要決定了國際貿易的基本模式,但相當部分國際貿易不可簡單地歸因于出口國的自然優勢,相反,越來越多的貿易來源于規模經濟和因技術創新而形成的人造優勢。

這說明國際貿易形態的歷史性變遷對經濟學家提出了挑戰。只有在現有貿易思想基礎上發展一套新理論,才能重新解釋國際貿易領域里正在發生的巨大變遷。70年代發展起來的產業組織學提出了分析寡頭競爭產業的新方法,從而催生了國際貿易新理論。

古典貿易理論建立在市場不會偏離“完全競爭”太遠的假設之上,市場上有許多生產者,每個生產者力量都很小,不會試圖去影響價格或其競爭對手未來的行為。然而,戰后以來產業內貿易和發達國家之間貿易的迅速增長說明完全競爭的假設是不合適的,現在相當一部分貿易是由大規模生產的優勢、積累的經驗和通信技術的創新所決定的,由眾多小企業之間展開的原子狀的競爭已經難以看到,而少數幾家大型企業之間的不完全競爭卻隨處可見。例如,大型客機市場基本上由“波音”和“空中客車”兩家寡頭航空公司所壟斷,每一方都有影響價格的能力,它們做出戰略性的行動,以期影響競爭對手的行為。

古典貿易理論在于證明自由貿易是最好的。古典理論假定市場競爭是完全的。一國在某一產業的比較優勢是貿易發生的根本原因,每個國家都因其各自的要素稟賦而參與國際分工。因此,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經濟中,“租”非常少,因而經濟中不存在“戰略性”部門,自由貿易政策是各國最好的選擇,在各國都支持自由貿易的情況下,每個國家都能從貿易中獲益,且一國的收益并不以他國的損失為代價,自由貿易不是零和博弈。古典理論甚至認為,即使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奉行自由貿易原則,其他國家都一律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該國仍能從自由貿易中獲益。因此,自由貿易是古典理論的鐵律。

在產業組織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貿易理論對古典貿易理論提出挑戰。新理論既是對古典貿易理論的繼承,又有所超越。它認為,國際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歷史的偶發性,是一國特定的歷史、某個偶發事件和經濟政策的產物,并不是完全由各國資源稟賦差異所決定的。新理論最有意義的創新在于引入了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理論,從而使國際貿易理論從完全競爭這一假定條件的束縛下擺脫出來,市場中不完全競爭是普遍現象,完全競爭才是特例。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產業領域存在著規模經濟報酬遞增的現象,這個理論有力地挑戰了古典貿易理論所認為的規模經濟報酬不變的傳統觀點。由于市場競爭是不完全的,“租”不可能因競爭而完全消失,在一些產業,資本和勞動有時會獲得比其他產業高得多的回報率,因而經濟中存在著“戰略性”部門。如果政府能夠識別出這些戰略性部門,就有可能采取戰略性貿易政策。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政府積極運用補貼或出口鼓勵等措施對那些被認為存在著規模經濟、外部經濟或大量“租”的產業予以扶持,擴大本國廠商在國際市場上所占的市場份額,把超額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給本國廠商,以增加本國經濟福利和加強在有外國競爭對手的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政府參與國際經濟競爭顯然會從根本上改變國際貿易的通行規則,因而被視為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活動。

(二)選擇戰略性產業的基本標準。如果說經濟中存在著戰略性部門,那么企業家或經濟學家該怎樣識別它們?克魯格曼提出了識別戰略性部門的兩項標準,一是看該部門是否有大量的“租”存在,即該部門的資本或勞動回報率是否特別高;二是看該部門是否存在著外部經濟,即某一企業的研究開發活動或經驗對其他企業會產生技術外溢。然而,由于外溢是沒有市場價格的,根據這項標準去衡量戰略性部門有一定難度。

(三)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幾種形式。一旦選定某些產業為戰略性產業,政府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保護這些優選產業的發展呢?克魯格曼和詹姆斯?布蘭德(James Brander)提出了戰略性貿易政策的幾種可能的應用形式。

1.以轉移利潤為目的的補貼。這項戰略性政策涉及到運用補貼來加強在有外國競爭對手的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地位,其基本思想是要把利潤從國外廠商轉移給國內廠商。政府補貼可能使本國廠商降低產品成本,從而在有利可圖的國際市場上占有更大份額。由于成本補貼迫使外國競爭對手削減產量,使本國廠商得到額外利潤,這些利潤超過政府的補貼數額,即廠商的受益超過納稅人的損失。這說明出口補貼(或生產補貼)增加了國內經濟福利。

二、新貿易理論在美國興起的深層背景

20世紀80年代初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