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廣東海外定向選調生政策(211大學和985大學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6-02 18:54:37 编辑: 来源:

哪些省的定向選調生政策適用于海外高校?

四川、重慶、河南、廣東、黑龍江、河北、北京、山東省的定向選調生政策適用于海外高校。

從現在各省的選調公告來看,未來幾年的選調政策趨勢可能會是這樣的:

一是選調規模上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這個從各個省份的招考規模上可以看出來;

二是對于選調條件的要求也會更高更明確。比如對于黨員身份、學生干部身份或獲獎經歷、參軍入伍經歷以及年齡的限制等今后也將更加明確,部分省份還著重強調了在校期間無違紀記錄、無學術不端等行為,所以今后的報考要求有可能會進一步提高;

三是考試難度上進一步增加。未來隨著選調規模的擴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參加考試,競爭激烈程度也將進一步增強。

四是選調范圍上進一步拓寬。最初的定向選調主要面向清北等部分名校進行選調,但是近幾年很多省份的選調范圍拓寬了,面向“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高校、省屬重點大學以及國外知名高校等,從而選拔人才更加多元化。五是后期培養管理或將進一步明確。

隨著越來越多的省份加入到定向選調的隊伍中來,可以說搶人模式也正式開啟,都想從各大高校中搶奪優秀人才來建設本省,所以勢必會拿出來更明確的培養方案以及更好的福利待遇來吸引人才,讓我們拭目以待。

選調生和公務員的區別:

1、報名條件不同

選調生的報名條件除符合一般國家公務員的報名條件外,還要求是政治素質好,有志于從事黨政工作并有發展潛力的優秀學生。主要選調本科生、研究生中的共產黨員、優秀學生干部,本科生大部分省份要求是應屆畢業生、中共黨員、學生干部,三者缺一不可;研究生條件可酌情放寬。

2、培養目標不同

選調生的培養方向主要是黨政領導干部后備人選和縣級以上黨政機關高素質的工作人員人選;公務員一般招考的是非領導職務國家公務人員。

3、選拔程序不同

選調生的選拔采取本人自愿報名、院校黨組織推薦、組織(人事)部門考試考核相結合的辦法;而公務員錄用考試采取筆試和面試的方式進行,不需要院校黨組織推薦。選調生的面試由各市委組織部組織,公務員面試由當地人事局負責。

4、培養管理的措施不同

選調生到基層工作采取崗位培訓、脫產輪訓等多種形式,選調生在基層工作期間,至少要脫產培訓一次,時間一般不少于3個月;而公務員主要采取崗位培訓的形式,在工作初期一般不安排脫產培訓。

5、管理使用有所差別

選調生是省委組織部的后備干部,放到基層鍛煉,人事權歸省委組織部管轄,委托接收單位考評。調動范圍是全省建有黨組織的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民社團,可以理解成一種特殊的干部身份。

公務員是針對具體職能的職位,人事權一般歸該單位人事機構或上級單位人事機構或人事廳管轄。一般只要有人事權的單位都有管轄權。調動范圍取決于人事歸屬單位,在該單位人事管理范圍內調動。

6、發展前景有所差別

選調生是省、市、縣委組織部掌握的后備干部;而招考錄用的公務員,是普通的機關工作人員。

選調生提拔速度比公務員快得多,一般本科畢業定科員,碩士定副科,博士定正科。我國干部隊伍中,許多年輕有為領導干部和相當一部分高級黨政干部都是選調生出身,所以,組織部門一直把選調生工作視為優秀年輕干部的“源頭工程”。

留學生定向選調要考試嗎

留學生定向選調要考試嗎介紹如下:

留學生定向選調需要考試,但具體是否需要以及考試的形式和內容可能會因地區和時間而異。近年來,許多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向海外的畢業生開放定向選調政策。然而,在參與定向選調的過程中,除了院校和專業的要求外,一些省份對留學生還有資格條件限制,比如黨員、學生干部、校級獎勵等,這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到錄取的結果。

目前(2023年),接受留學生的省份包括北京、山東、河南、山西、重慶、四川和廣東等。不同的省份會有一些個性化的規定,例如招錄的國外院校范圍不同,有的省份采取的是QS排名前100的院校,也有的省份采取ARWU排名或者其他標準。因此,如果你有意向參加定向選調生考試,建議詳細了解自己所在省份或者目標省份的具體規定和要求。

相關限制:

要看畢業院校是否在目標省份的招錄范圍內。不同的省份對于海外院校的排名和認可程度有不同的要求。

要看專業是否符合目標崗位的要求。有些省份采取定崗招錄,也就是說,要報考什么崗位,就必須符合這個崗位的專業要求。

還要注意自己的畢業時間和應屆畢業生的定義。有些國家或地區畢業的留學生可以算兩年的應屆畢業生,參加定向選調。

留學生的優勢:

1、跨文化交流能力

留學生置身于不同的國家和文化環境中,必須適應并融入新的社會背景。這培養了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跨文化溝通、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這些能力使留學生在國際交往、跨國企業和多元文化團隊中具有競爭優勢。

2、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

留學生通過在不同國家學習,接觸到不同的思想、價值觀和觀念。這拓寬了他們的國際視野,使其具備更全球化的意識。他們更加開放、包容、靈活,并能夠從全球的角度思考問題,走出本地化的狹隘觀念,更好地適應全球化時代的挑戰。

3、教育水平與專業知識

留學生選擇前往其他國家深造,通常是為了獲得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專業知識。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先進的教學方法、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這使留學生在其專業領域上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專業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競爭力。

4、語言能力和跨學科能力

留學生通常需要使用或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這使他們具備多語言能力,有能力與不同語言背景的人交流和合作。此外,留學經歷還能培養出跨學科的能力,因為他們經歷了不同學科和文化的交叉融合,可以更好地進行跨學科思考和創新。

5、國際網絡和人際關系

留學生與來自各個國家的同學、教授和專業人士建立了廣泛的國際網絡和人際關系。這些人際關系將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支持和機會,包括就業機會、合作伙伴關系和跨國工作的機會。

211大學和985大學是什么意思

211大學指211工程建設的大學。985大學指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

211工程, 是指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于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后正式啟動。

985工程 ,是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世紀之交為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而做出的重大決策。

“211工程”簡介:

“211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重點建設工作,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中華民族面對世紀之交的中國國內外形勢而作出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

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正式啟動。

2002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原國家計委、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十五”期間加強“211工程”項目建設的若干意見》。

2003年8月25日,“211工程”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下發了《“211工程”建設實施管理辦法》。

“985工程”簡介:

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會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首批“985工程”建設高校共9所(即:九校聯盟),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獲批建設的“985工程”高校總計39所。

211大學和985大學對比:

通常來說985大學比211大學好,985大學共39所,是中國最好的一批大學,211大學共有115所(包含39所985大學),可以認為他們是中國大學的第二梯隊,實力也非常強。那么它們的區別如下:

1、985大學辦學水平比211大學高

985大學包括了我國最頂尖的大學,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等,這些學校支撐起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四梁八柱,是我國高等教育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主力軍。而211大學則包括了一些地方院校,辦學水平顯然不如985大學。

2、985大學社會聲譽比211大學高

從社會地位來看,985大學要比211大學高一截,因為985大學本身數量少,報考之后被錄取的難度也大,物以稀為貴是人之常情,所以985大學的社會聲譽和社會認可程度都比211大學高。

3、985大學綜合實力比211大學強

985大學都入選了雙一流建設高校計劃,而有的211大學卻沒有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甚至連雙一流建設學科高校也沒有入選。由此可見,從整體上來看,985大學顯然要比211大學強。此外,綜合實力還體現在每年入選國家科技三大獎、各類人才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方面。在這些領域,985大學比211大學要強很多。

另外,根據公開信息可知,全國985大學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39所學校。

全國211大學名單,共計115所: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

2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

3 安徽大學 安徽

4 清華大學 北京

5 北京大學 北京

6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8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

9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1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12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

13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14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

15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6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

17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

18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

19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20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

21 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

22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

23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

24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25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

26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

27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28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

29 中央音樂學院 北京

30 廈門大學 福建

31 福州大學 福建

32 蘭州大學 甘肅

33 中山大學 廣東

34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

35 暨南大學 廣東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