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廣東賓納貿易有限公司(香港名字的由來、歷史)

时间:2024-06-02 07:36:47 编辑: 来源:

有關香港的歷史資料

歷史資料: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由此開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

東晉咸和六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東晉成帝咸和六年將南海郡東部劃出,另設了一個東莞郡,下轄寶安、興寧、海豐等六個縣。寶安縣的轄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區和深圳市、東莞市,縣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頭城。

隋朝又廢東莞郡,將轄地并入廣州府南海郡,寶安縣也改為隸屬南海郡,香港則仍歸寶安縣管理。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

擴展資料:

有關香港的歷史資料

歷史資料: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后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香港名字的由來、歷史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漢。1 9 5 5 年發現的李鄭屋古墓,可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

唐朝時候,青山(屯門)一帶,已有很多中國人居住,當時的青山,是一處頗為繁盛的港埠。并有唐朝駐軍,保衛珠江的入口,外國來的船支,必須經過青山,才可轉去廣州。

宋朝時,一位官員鄧符協被派到廣東做官,經過青山,很喜歡此地,于是,在任滿后,和家屬定居于錦田山谷,建立了一個村落,稱為“北圍”。他的子孫后來又建立了“吉慶圍”。

清朝時候,清兵于1 6 6 2 年派兵到現在的新界,并命令鄉民留辮。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英國在后來的對華貿易中,發現香港的重要性,認為如能據為已有,將對其擴大對華及其他遠東諸國貿易,有極大好處。因此,在1 8 4 1 年,中英鴉片戰爭后,要求戰敗的中國清政府割讓香港。

在英國占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巖,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1 8 9 8 年,是香港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香港的邊界,從北九龍再向北推進至深圳河岸,西至后海灣,使香港行政區的面積擴大了十倍。

1 8 9 8 年,列強企圖瓜分中國,清朝朝政腐敗,任人宰割,英國政府乘機向清廷提出租借新界。當年6 月9 日,英國駐華公使賓納樂和李鴻章在北京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專條”,英國以租借為名,取得了新界,為期9 9 年,7 月 1 日生效。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于循州。設立屯門軍鎮[1],派員2000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于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于公元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后明令禁止官方采珠。至元朝曾復采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明清兩朝采珠事業時禁時馳,但仍不能回復至五代十國時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瀝源,大奚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所以種香及產香也慢慢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樹制品皆用木箱裝好,經陸路運至尖沙頭的香埗頭(運香樹制品碼頭)用小艇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至廣州,再用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再沿長江輸往蘇杭銷售。公元1662年清朝為防犯沿海居民接濟及明朝遺臣鄭成功反攻,遂下遷海令,使種香及產香大受打擊,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復界,亦難復舊觀。

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鴉片戰爭(Sino-British Opium War)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也改變了香港的命運。

【地名來源】

關于香港的地名由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并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后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式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幻彩詠香江)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后,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盡管有不同的說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這個地名最早出現在明朝,它最初是指當時香港島上的一個小港灣、小村落,后來才擴大為對整個島嶼(香港島)的稱呼,最后到了19世紀初,才成了當時被英國殖民者占領的整個地區的統稱。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地理概況】

香港位于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省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市萬山群島。香港與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61公里,北距廣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的地每年都會下降3厘米。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略大于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僅大于全中國面積的萬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的已發展土地少于25%,郊野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多達40%。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干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臺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臺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資源物產】

受自然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 ,主要是紅衫 、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香港土地資源有限,林地占總面積的20.5% ,草地和灌木地占49.8% ,荒地占4.1% ,沼澤和紅樹地占0.1%,耕地占6.7% ,魚塘占2% ,城郊區建設發展土地占16.8%。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行政區劃】

香港行政區劃香港粗略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部分,詳細一點則可以分為18個區(和大陸不同,這些區都是非政權性地區組織)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九龍城區、油尖旺區、觀塘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離島區

(限于篇幅,無法詳細介紹,請自行打開詞條鏈接)

[編輯本段]【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是當年解決香港問題的創舉,也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香港擁有自己的標志,也就是區旗和區徽,同時香港也擁有與中國內地有別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

【香港的區旗和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征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荊象征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征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社會經濟】

香港在回歸后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里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于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后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位不斷穩固和提升。國際上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數目,由剛回歸時的四個,增加到2007年六月時候的134個,但香港政府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香港游客說服歐盟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花了四年時間,說服日本給予免簽證待遇更花了長達七年時間。十年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繼續不斷加強。香港居民與內地居民通婚的數目,2006年與1997年相比上升了七倍,而香港女性居民嫁給內地居民的數量十年間上升了八倍。

回歸后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制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制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編輯本段]【宗教民族】

【人口與人口結構】

香港總人口680萬(2009年年中),包括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高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為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廣州話(粵語),但英語很流行,說潮州話和其他方言的人也不少。新界土著居民很多說客家話。近年普通話甚流行,一般機關和機構也鼓勵應用。居于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人數最多的國籍首三位如下:菲律賓(130810)、印尼(114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