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廣東省海外青年博士后引進項目2020(東莞理工學院教學成果有哪些?)

时间:2024-05-04 04:41:18 编辑: 来源:

海外博士后可以申請青年基金項目嗎

可以

根據查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得知,基金委去年出了文件,海外博士以及其他人員在國內有兼職單位(單位能出具3個月及以上兼職聘用合同)的,可以申請青年和面上項目,只要國內有依托單位就可以申請

南科大商學院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助理,以及博士后是哪個老師?

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信息系統與管理工程系)長期招收博士研究生,研究助理,以及博士后。請仔細閱讀以下信息,如感興趣按照要求發簡歷以及郵件聯系。有意向者請將申請意愿(注明到崗時間)pdf格式詳細簡歷郵件發送到:heqc_at_sustech.e.買粉絲招聘信息

(一)博士生

A.招收香港四校聯合培養博士生(頒發合作大學博士學位)

南科大為以上項目提供最高4年的獎助學金資助,其中在境外學習期間(一般第一和第四年),南科大按合作大學博士生標準提供獎助學金。

注意:聯合培養不要求數學背景。

本課題組現招收攻讀聯培項目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申請人需符合以下條件:

1. 理工、計算機、管理科學、工業工程等跨學科背景碩士學歷或即將碩士畢業(或非常優秀的本科生);

2. 具有優秀的英文文獻閱讀能力與英文論文寫作能力;

3. 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動手能力較強;

4. 熱愛學術研究,有志從事科研工作。

B.本校(碩)博士生推免以及統招(南科大“商務智能與大數據分析”學位)

申請條件

1、已在本科院校獲得推薦免試資格的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

2、具有概率統計、數學優化等理科背景,即將本科畢業的學生。

3. 報考統招博士需要碩士的學歷(學籍)認證報告。

3、學術研究興趣濃厚,有較強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較強的創新意識。

4、誠實守信,學風端正,無未解除的處分記錄。

5、對信息管理,商務智能,大數據分析,智能管理與發展創新,智能制造與供應鏈管理與決策,大數據金融智能管理,工商管理等有興趣,為人認真負責,數學基礎扎實。

申請程序

根據教育部的統一安排,2020年推免生的正式報名和錄取工作需通過“全國推免服務系統”進行。 我院接收推免生的復試以面試為主,復試時申請人應提供相關材料,詳情請查詢南方科技大學接收2020年推薦免試研究生(含直博生)預報名通知。

(二)科研助理:如果無法立刻錄取南科大博士,可以申請科研助理。要求本科以上學位, 提供有競爭力的工資,提供五險一金(12%),過節費、餐補等福利待遇豐厚

(三)研究助理教授/青年會士/博士后

研究助理教授薪資面議。博士后聘期兩年,年薪33.5萬元起(含廣東省補貼稅前15萬、深圳市補貼稅后6萬),并按深圳市有關規定參加社保及住房公積金(用人單位繳納五險一金、租房補貼、餐補、高溫補貼、過節費和計生獎)。特別優秀者可申請校長卓越博士后,年薪約41.5萬元。博士后在站期間提供2.5萬學術交流經費。課題組提供充足科研支持,協助博士后本人作為課題負責人申請國家、地方各級基金項目。

課題組協助符合條件的博士后申請“廣東省海外青年博士后引進項目”。世界排名(不含境內)前200名的高校博士生,申請成功后省財政每名進站博士后資助60萬元生活補貼;出站后,與廣東省用人單位簽訂工作協議額外補貼40萬元。博士后出站選擇留深工作(3年以上合同),可申請深圳市博士后留深科研資助,每年10萬,共資助3年。落戶深圳可申請一次性補貼3萬元。

附:指導教師簡介

Qiaochu He, 2019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運營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特別是服務系統和信息系統。有近30多篇國際一流期刊論文已發表或在返修、其中多篇運營管理國際頂級期刊。已累計為相關領域頂級期刊或者會議(如POM,MSOM,EJOR等)審稿近30次,在國際知名學術會議或機構受邀報告近30次。曾工作于斯倫貝謝波士頓研究所、沃爾瑪電子(硅谷)商務部,香港科技大學、北卡州立大學夏洛特分校(助理教授),并先后指導10多名碩士和博士生,及本科畢業設計項目(CSI-Ametek生產過程流程優化)。曾在加州大學,北卡州立大學以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供應鏈管理、生產制造系統、數據分析、系統仿真、編程算法、隨機過程、凸優化、排隊論、概率論、動態規劃等10多門課程。曾得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面上項目(主持)、深圳市科創委項目(主持)、香港基礎研究基金General Research Fund的項目資助(聯合主持)、北卡州立大學FRG項目資助等。曾獲IEEE CASE 最佳醫療自動化獎, IISE Annual Conference 最佳醫療論文獎(指導學生),POMS-HK 最佳學生論文獎第一名,Katta G. Murty Prize最佳優化論文獎等。

2020年廣東工業大學新生開學入學須知指南和報到時間

廣東工業大學由原廣東工學院、廣東機械學院和華南建設學院(東院)于1995年6月合并組建而成,學校已有近60年的辦學歷史,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結合的、多科性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

學校坐落在中國南方名城廣州,地理位置優越,校園占地總面積3348畝,擁有大學城校園及東風路、龍洞等多個校區。大學城校園突出工科特色,多個學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創設多個協同創新科研平臺。東風路校區突出藝術創意和社工服務氛圍的營造,建設設計創意園和成果展示館。龍洞校區突出管理學與理學氛圍的營造,打造環境優美、恬靜怡人的花園式校園。

目前,學校共設有19個學院,4個公共課教學部(中心),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8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MBA),11個學科教授評審權,3個省攀峰重點學科一級學科,7個省優勢重點學科一級學科,5個省特色重點學科二級學科,有工程碩士(17個領域)、工商管理碩士、工程管理碩士、會計碩士、翻譯碩士5種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同時具有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學校現有83個本科專業,自起,所有本科專業均在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第一批本科錄取批次招生。機械、信息、材料、化工四個學科為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2012年以來,工程學科位居ESI世界排名前1%行列。

學校提出“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勤奮務實的工作作風,集聚海內外創新人才,多模式構建創新平臺,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創新人才”的發展思路,全面實施大學生創新行動計劃、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計劃、師資隊伍建設“*”、“培英育才計劃”以及團隊平臺重大成果培育計劃等重大戰略。近年來,學校在師資隊伍、學術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發展迅速,成效顯著。

學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力量不斷增強。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000多人,其中正高級職稱300多人,副高級職稱700多人。2011年以來,學校已引進“*”特聘教授百余名和2名學院院長。其中“*”2人、國家“杰青”5人、國家“”教授10人、”青年千人”教授8人、國家“優青”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5人、廣東省“領軍人才”4人、廣東省“珠江學者”8人、廣東省“杰青”8人等,同時還聘有法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已組建并入選廣東省“創新團隊”4個。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保證。目前全日制在校生45000余人,本科生41000余人,研究生40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層次的成人學歷教育學生、港澳臺生和外國留學生,已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校堅持把科研工作緊密結合廣東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堅持不懈地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科研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到校科研經費達到6.2億元。學校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發改委現代服務業產業集聚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工程中心19個,牽頭或參與組建省部院產學研創新聯盟56個,省級國際合作平臺2個,省發改委工程實驗室1個,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廣東省決策買粉絲基地1個,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我校牽頭組建的“廣東3C電子產品制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認定為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同時學校還建有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培育項目。,學校科技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學校還與地方政府和工業界聯合建立了“廣州國家現代服務業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東莞華南設計創新院”、“佛山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等多個跨學科協同創新平臺。目前學校正努力在精密裝備、IC設計、工業設計、制藥、軟物質等領域構建高水平研發平臺,促進產學研和協同創新取得實質性成果。

學校致力于培養有國際視野、有堅實基礎、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現有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6個省級特色專業,13個廣東省名牌專業,3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含雙語教學示范課程),73門省級精品課程(含雙語教學示范課程),7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學校辦學條件良好,現有計算機12956臺套,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值6.5747億元。校舍建筑面積143余萬平方米。圖書館擁有藏書369.3萬冊、電子圖書11579GB,并采用共享方式,多渠道、大幅度拓展了信息資源使用范圍。學校從學生成才觀的理念轉變抓起,探索性實施了“重基礎、強能力、多樣性、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改革,著力探索以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基于產學研全程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與新思路,同時將人才培養(特別是本科生培養)納入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規劃之中。

學校高度重視對外合作與交流,推進以“學科為主體”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戰略,促進學科和團隊與國(境)外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等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搭建合作平臺,對接國際一流技術,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學校先后與國(境)外130多所大學和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合作辦學、學生聯合培養、師資培養、教學模式改革、合作科研、人才引進和平臺建設等多方位合作,推進重點學科建設進入國際前沿,為學校師資隊伍國際化、人才培養國際化和科研工作國際化提供良好平臺。

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文化體育活動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學校在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摘得3項一等獎,3項二等獎,1項交叉創新獎,以總分330分排所有參賽高校第5位,捧得全國挑戰杯“優勝杯”,并獲得全國第十四屆“挑戰杯”競賽承辦權。,在“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省賽中,獲金獎11項,名列全省第一;在“創青春”國賽中,總分全國第6名,排名全國非985高校第1名,捧得“優勝杯”,創造了我校參加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的歷史最好成績,刷新了我校參加原“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的獲獎層次和整體成績的記錄。,學校承辦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