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廣州十三行表現清朝對外貿易的什么特點(清朝的“廣州十三行”是干什么的?有怎樣的地位?)

时间:2024-05-20 04:23:39 编辑: 来源:

清朝時期廣州十三行是什么,詳細描述一下?

廣州十三行創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政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別名“洋貨行”、“洋行”。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1757年,隨著乾隆皇帝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上諭的頒布,清朝的對外貿易便鎖定在廣州十三行。位于珠江邊上的中外交易場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

這里擁有通往歐洲、拉美、南亞、東洋和大洋洲的環球貿易航線,是清政府閉關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絲綢之路。直至鴉片戰爭為止,十三行獨攬中國外貿長達85年,中國對歐洲的貿易維持了100年的貿易順差地位,使全球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廣州對外貿易源遠流長,被譽為“千年商都”。事實上,南海縣自隋朝建縣千余年來,長期管轄廣州城西,在200多年前設立的十三行,當時正是南海縣管轄。在清朝初年,隨著到廣州的外商不斷增多,許多國家在廣州設立商館。而外商來華貿易或辦理其他事務,都必須經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來進行,這些“公行”通稱“十三行”。

清乾隆年間,全國僅留廣州“一口通商”,廣州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市場一派繁榮。通過十三行,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源源不斷漂洋出海,而從外國進口的鐘表、玻璃鏡、琺瑯器等“洋貨”讓人大開眼界。

在目前留下的記載中,常常把十三行商館描繪成為“金山銀海,堆滿銀錢”的景象。從歷史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年十三行的輝煌,畫面上十三行商館區各國商賈穿梭,江面上萬舸競舤的場面讓人嘆為觀止。

擴展資料:

清朝的“廣州十三行”是干什么的?有怎樣的地位?

長期以來,中西方的交往僅僅局限于通商貿易,但是這種關系并非正式的外交關系,因此很長時間以來都是時有時無的。

在公元1757年間,乾隆皇帝頒布“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的詔令,將清朝的對外貿易局限在了廣州一口,并設立“十三行”為貿易中介,負責管理外商、經營進出口貿易和辦理交涉事宜,以此來防止外國商人與國內民間或官方的直接接觸。

而在中西方貿易往來中,中國出口的商品以茶葉、生絲和土布為大宗,西方對中國出口的商品則以英國的毛織品和英屬印度的棉花為主。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正常的對外貿易中始終保持著出超的優勢。

根據《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中的記載,在公元1781年到1790年之間,中國銷往英國的諸多商品中,僅茶葉一項就高達9600萬元;而在1781年到1793年間,英國銷往中國的全部商品僅為1600萬元,只是茶葉銷量的六分之一。直到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年均出超額仍在200萬到300萬元以上。

當然了,此時的中國在海上貿易中占據如此大的優勢,自然會讓英國等西方國家感到眼紅,因此,它們以英國為首等殖民國家開始利用鴉片來進行非法走私,從中牟取暴利,以彌補在正當貿易往來中的“損失”。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但是在清代的中西方貿易中,廣州“十三行”確確實實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之角色,正是由于它的出現,不僅彌補了在清代閉關鎖國政策下對外貿易的空白,豐盈天子國庫,同時還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在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十三行”,是如何形成的呢?

關于“十三行”的形成實際上也非常容易理解,我們在前文也略有說明,下面我們再來仔細地說一下。

我們知道,在管理對外貿易上,清廷廢止了自唐宋以來的“市舶司”,改設“粵海關”,由粵海關監督負責征收對外貿易的稅餉,并同時與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等地方官員一同管理對外貿易。

但朝廷為了防止地方政府及海關與外商發生聯系,于是便規定一切事物都須通過各個“洋行”的行商居中辦理。此后不久,為了避免過度競爭,各洋行于1720年組織成立帶有行會性質的“公行”,而公行中的洋行就稱為“十三行”。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十三行”并非是某個洋行的別稱,更不代表洋行的具體數目。

比如在公行成立之初,就有十六家洋行,在其鼎盛時期就有高達二十六家洋行,最少則只有四家。其洋行具體數目并不固定,時多時少,當然,這主要跟國家的發展,以及中西貿易的盛衰有關。

而在實際運作中,公行作為十三行的代表機構,是清政府、中國商人與外國商人的聯系中介,當然也兼有商業、政治和外交職能。至于其具體處理的事務,歸結下來大致有以下三種;

一、承銷和代購外國商人所需的進出口貨物,劃定進出口貨物的具體價格;

二、照管外商的生活,并監督其行動;

三、代為轉達清政府的命令和相關公文,或傳遞外商的意見和稟帖等;

廣州十三行從形成到消亡,一共歷經了二百多年,在這兩個多世紀以來,為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清朝滅亡之后,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活動來往日趨頻繁,也不僅僅局限于廣州一口,而那個曾經顯赫一時的十三行也已經隨著歷史的車輪漸行漸遠。

如今的十三行位于廣州市荔灣區十三行路,是廣州的一個大型服裝批發中心,雖然名字和性質已經變了,但是人們還是習慣稱它為“十三行”。值得一提的是,這里每天進出貨物高達數千噸,人流量高達數十萬人次,服裝遠銷海內外。因此,這也算是原來的“十三行”經歷的一次轉型升級吧!

清朝時期廣州“十三行”分別指什么?

清朝最著名的廣州13行是當時廣州的一些著名的商行總稱,由廣州的潘、伍、盧、葉等十三家商行組成的,他們富可敵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