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外貿乘數理論主張貿易順差(國際貿易課程方法選擇題)

时间:2024-05-07 06:16:25 编辑: 来源:

外貿乘數原理如何闡述對外貿易的宏觀經濟效應,并結合實際加以評論?

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其發表的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闡述了他的保護貿易思想,對重商主義進行重新評價,并大為贊揚。凱恩斯認為,重商主義主張追求貿易順差是其最高智慧的結晶,重商主義及其保護貿易政策確實能夠保證經濟繁榮和擴大就業。但是一個國家的貿易順差必須有一定限度,否則會物極必反,前功盡棄。凱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為基礎,以邊際消費傾向、邊際資本效率和靈活偏好三個心理規律為核心,以國家干預為政策基點,創立了保護國內就業的學說。以后凱恩斯的追隨者在凱恩斯的投資乘數原理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國對外貿易乘數理論,主張國家干預經濟,追求貿易順差。這些保護貿易理論被稱為“新重商主義”(NEWMERCANTILISM),對戰后各國對外貿易政策特別是鼓勵出口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

凱恩斯在論述投資對就業和國民收入的影響時,提出了著名的乘數理論。凱恩斯認為,投資的增加與國民收入擴大之間存在著倍數依存關系,增加一定量的投資會使國民收入和就業量得到成倍的增加。這是由于國民經濟的各部門是相互聯系的,當一個部門增加投資時,為了保證擴大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它就要向其他企業增加支出,購買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該企業的收入就會增加,消費擴大,并影響到其他企業,即會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映,引起一輪又一輪的收入和消費的增長,產生乘數效應,最終使國民收入成倍增長。

凱恩斯的追隨者馬克盧普和哈羅德等人在此基礎上引申出對外貿易乘數理論。他們認為,一國的出口和國內投資一樣,屬于“注入”,對就業和國民收入起倍增作用;而一國的進口則與國內儲蓄一樣,屬于“漏出”,對就業和國民收入起倍減作用。當輸出商品和勞務時,從國外獲得貨幣收入,使得出口產業部門收入增加,消費也隨之增加,從而引致其他產業部門生產增加,就業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復下去,收入增加將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相反,當輸入商品和勞務時,對外支付貨幣,使收入減少,消費也隨之下降,國內生產縮減,收入減少……因此,只有當對外貿易為順差時,才能增加一國就業量,提高國民收入。此時,國民收入的增加將為投資增加和貿易順差的若干倍。

外貿乘數效應很直觀地說明了對外貿易對國民收入的影響。一個國家出口的增加就如同經濟體系中任何其他的支出增量一樣,通過乘數效應使就業機會和國民收入得以成倍的增加,對于需求不足的國家尤其如此。盡管現實中出口對國民收入的影響極為復雜,受制于許多正相關或負相關的因素,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會出現出口增加導致國民收入下降的特例,但最具普遍意義的仍然是出口的積極作用。這也是為什么出口作為一種有效需求,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一直備受各國重視,并被喻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

對外開放使國內市場同國際市場逐步一體化,這種一體化的過程使我國的對外貿易額快速發展。

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把凱恩斯的“乘數理論”應用到對外貿易中,認為一國出口額的增加,同投資額增加額一樣,也能起到增加國民收入的作用。該理論解釋了外貿順差(出口大于進口的差額)對國民收入增加存在著倍數效應。現在人們常把投資、消費和出口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外貿出口所增加的國民收入推動經濟增長的機制是由于出口商品生產決定了國民收入的分配,國民收入的分配效應又通過對商品價格、消費者對進出口商品需求偏好的差異來影響經濟增長。由于出口產品使用不同要素的密集程度不同,而出口產品的價格會因國際貿易而上升,這樣不同產品出口所導致不同利益集團的工資收入、向國家提供的利稅不同,如果出口收入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對國內商品有較高消費傾向的利益集團,那么就會擴大國內商品生產的需求,縮小貧富差別。如果出口收入分配有利于對進口商品有較大需求的利益集團,那么,國民收入向外支付擴大,國內貧富差別也會擴大。當然搞低收入階層的儲蓄傾向不同,如果出口收入分配偏向于高收入者,則易于資本的形成,從而通過要素積累促進經濟增長。

哪些貿易理論是干預自由貿易的

干預自由貿易,也就是所謂的貿易保護理論。

一、保護貿易理論發展軌跡概述

1 、早期保護貿易理論

早期保護貿易理論即重商主義的保護貿易理論。早期保護貿易理論產生于15 世紀, 在當時歐洲的一些城市,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 封建制度開始進入瓦解時期。早期保護貿易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個階段。15 世紀到16 世紀中葉為早期重商主義, 代表人物有英國的約翰·海爾斯和威廉·斯塔福, 他們主通過調節貨幣的運動來達到本國財富的增加, 也就是在對外貿易中多賣少買或不買,主張國家用行政手段來禁止貨幣輸出。16 世紀下半葉到17 世紀下半葉為晚期重商主義, 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托馬斯·孟和法國的讓·巴蒂斯特·柯爾培爾他們主張通過調節商品的運動來達到本國財富的增加, 也就是允許貨幣輸出國外, 擴大對外國商品的購買, 但必須保持對外貿易最終的順差。為此,重商主義者主張保護關稅政策。早期保護貿易理論代表了當時處于上升階段的商業資本的利益, 在歷史上曾起過進步作用。在當時, 英法等國由于采用了重商主義保護貿易理論,從而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資本, 促進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發展, 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長。但是, 重商主義保護貿易理論狹隘地把經濟活動局限于流通領域, 認為流通過程特別是對外貿易是財富和價值增殖的源泉, 忽視了生產領域的作用; 重商主義還錯誤地把貨幣即金銀看作是唯一的財富, 沒有正確認識到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及其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盡管如此, 重商主義保護貿易理論中的一些主張, 至今仍然影響著世界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重商主義提出的重視外貿順差、強調發展轉口貿易、運用保護關稅政策及發揮國家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等, 對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 、近代保護貿易理論

近代保護貿易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保護關稅政策的首創者———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他的主要著作是《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1841 年) 。李斯特把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稱為“世界主義經濟學”, 認為它只有在世界各國是一個世界聯盟并有持久和平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 如果實行自由貿易, 落后國家就會屈服于經濟強國的優勢之下。李斯特認為, 發展生產力的措施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實行保護貿易政策。他用歷史主義的方法, 提出經濟發展階段論, 認為各國要根據它所處的發展階段的情況, 采取不同的對外貿易政策。李斯特根據農、工、商業的發展程度, 即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 劃分了五個歷史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和農工商業時期。他認為, 從經濟發展初期到農業時期, 應與經濟更發達的國家進行自由貿易, 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當一國生產力更加發達, 發展到第五個階段, 也應實行自由貿易, 通過自由競爭避免本國企業家變得懶惰和保守, 避免本國經濟衰退; 只有處在第四個階段時, 應實行保護貿易政策, 以防止發達國家的工業品打擊本國產業。

李斯特還主張區別不同的情況、有步驟地實行保護關稅制度, 分階段對本國幼稚工業進行保護,并按照產業進行調整。同時, 他也指出, 對于幼稚

工業的保護應該是有限制的, 當一個產業能夠自立或長期扶植不起來時, 就應取消保護措施。李斯特的上述觀點被稱為“保護幼稚工業”理論, 該理論的提出, 標志著保護貿易理論體系的完全形成,確立了保護貿易理論在國際貿易理論體中的牢固地位。

“保護幼稚工業”理論并不是對自由貿易的完全否定, 也不是對全部產業的保護, 而是指出了適當保護貿易政策對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反映了當時德國工業資產階級力圖對抗英法強大的競爭力量從而發展民族經濟的愿望。該理論對發展中國家是有重大參考價值的。但是, 李斯特的“保護幼稚工業”理論在實踐中存在著兩個難以克服的困難: 其一是保護對象的選擇問題, 在具體實踐中很難確定哪些工業符合幼稚工業的條件, 而且一旦確定某項工業為幼稚工業予以保護后就很難取消; 其二是保護手段的選擇問題, 如果對象選對但是手段用錯, 其結果仍然達不到通過保護幼稚工業來促使其成長的目的。

3 、現代保護貿易理論

現代保護貿易理論以約翰·梅納特·凱恩斯為代表。凱恩斯的宏觀經濟理論產生于20 世紀30 年代。1929 - 1933 年資本主義社會爆發了歷史上最深刻、最長久、最廣泛的經濟危機, 使長期處于優勢地位的自由貿易理論陷入了困境。正是在這種情況下, 凱恩斯重新評價了重商主義, 推崇重商主義追求貿易順差的思想, 主張國家干預對外貿易, 實行貿易保護政策, 因此, 凱恩斯主義也被稱為“新重商主義”。《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 年) 一書是凱恩斯的主要著作, 也是凱恩斯主義產生的標志。

凱恩斯在推崇重商主義貿易順差思想的基礎上,把對外貿易與有效需求聯系起來, 形成了超貿易保護理論。他強調國家干預對外貿易是擴大有效需求的重要一環, 其具體目標就是始終保持本國的貿易順差, 以擴大有效需求, 根治資本主義經濟的頑癥———嚴重失業問題。為達到這一目標, 凱恩斯主張:通過保護, 加強對本國和外國市場的壟斷; 改變限制進口的保護貿易方式, 以積極地、進攻性地擴張方式占領國外市場; 強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 注意運用宏觀經濟調控手段干預對外貿易, 采取出口退稅、“獎出限入”等措施來實現保護貿易目

標; 利用政府力量組織排他性貿易集團, 保護本國壟斷資本的利益。

凱恩斯的追隨者們在凱恩斯著名的投資乘數理論基礎上, 引申出對外貿易的乘數理論。他們認為,一國的出口和國內投資一樣, 有增加國民收入的作用; 而進口則和儲蓄一樣, 有減少國民收入的作用。這是因為: 當一國商品勞務出口時, 從國外收入外匯, 出口部門的人們收入增加, 且會擴大國內出口部門的投資, 進而導致國內其他產業生產部門增加,就業增多, 收入增加。如此反復, 國民收入的增加量也將成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因此, 只有當貿易出超或國際收支為順差時, 對外貿易才會增加一國就業機會, 提高一國國民收入; 此時, 國民收入的

增加量將超出貿易順差的增加量的若干倍。“新重商主義”是傳統保護貿易理論在現代的發展, 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 傳統保護貿易理論主要說明落后國家如何通過實施保護貿易政策, 發展本國經濟; 而現代保護貿易理論主要說明發達國家如何通過實施保護貿易政策, 實現國內充分就業, 保持本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優勢地位。現代保護貿易理論代表了壟斷資本的利益, 它的主要政策是建立在大規模的赤字財政和通貨膨脹的基礎之上的, 是一種對內掠奪勞動人民和對外侵略擴張的政策, 因而使內外矛盾不斷發展。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 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經濟“滯脹”現象, 就與之有直接關系。盡管如此, 凱恩斯主義對總需求的重視、對外貿易乘數的提出、主張國家采取干預經濟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等, 在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 、當代保護貿易理論

當代保護貿易理論也稱新貿易保護主義。1974- 1975 年的世界性經濟衰退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帶來了危機感, 同時, 發展中國家紛紛聯合起來要求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在這種情況下, 新貿易保護主義誕生了。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對象不僅是本國正在衰落的傳統壟斷產業,如紡織業等; 還包括本國已經高度發達且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如金融業等。保護范圍也不僅擴大到貨物貿易的一切領域, 而且擴大到服務貿易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