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外貿發展瓶頸改革創新(生產型企業如何支持外貿發展)

时间:2024-06-02 15:49:09 编辑: 来源:

如何更好的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一、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促進

1、一方面要“引進來”,如針對目前大型商業性跨國公司急于進入中國市場的情況,以開放市場為條件,加強與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的聯絡,了解他們的需求動態,及時邀請負責采購的買家來華,組織相關企業做好準備貿易促進體系,從而實現內貿帶動外貿發展,促進產品出口。

2、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如組織企業參與境外的各類國際專業展會和境內的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對于“結伴參展”的中小企業給予適當的鼓勵;組織專業貿易小組到重點開拓的國家和地區進行市場考察和產品推廣;結合國內 國際貿易 形勢,適時組織企業代表團出訪,搞好雙邊或多邊的經貿關系

生產型企業如何支持外貿發展

現如今,世界經濟格局和發展環境正經歷著深刻變化,生產型外貿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但也存在著很大的機遇。為了抓住發展機會,企業可以在經營管理中積極做好國內國際雙循環布局、遵循質量為先、創新驅動、人才為本的原則,積極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戰略規劃,在機遇中發展創新、在挑戰中尋求突破,努力成為世界一流企業。

外貿企業是指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按需注冊自己相關領域,從事各種對外貿易服務的企業,這些企業按照規定依法享有進口和出口經營權。外貿型企業業務范圍往往在國內外相對較小,其盈利模式是通過市場調查,生產或購買國內的產品售往國外或將國外的產品售往國內,以此謀利。外貿型企業有兩種類型:生產型外貿企業和貿易型外貿企業。生產型外貿企業主要是進出口自己生產的產品和與產品相關的設備原料。貿易型企業可以進出口一切依法登記的商品。

生產型外貿企業容易受外界局勢變化影響,在疫情大環境下,各國企業停工停產,產品出不去、生產速度太慢甚至無法生產,給各國企業造成巨大損失。同時,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進一步惡化外貿出口環境,給外貿出口型企業帶來很大挑戰。

現在,隨著中國國內全面復工復產,中國的生產逐步步入正軌,且產能不斷擴大。反觀國外,復工復產受阻,產能嚴重不足,導致外貿產品需求激增。由此可見,新時期以外貿出口為主的制造業企業也迎來很大的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一、外貿型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在疫情情況下,國外企業復工復產進度非常緩慢,生產能力減弱,這給國內外貿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會。以越南為例,2021年上半年越南全國有超過7萬家企業陸續倒閉,這對全球供應鏈造成很大沖擊。但從我國進出口數據來看,2020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到1.69萬億元,增幅為31.1%,其中出口額為1.12萬億元、增幅為40.1%。由此可見,這是外貿型企業發展壯大自身的好時機。

但隨著世界各國復工復產的企業越來越多,各類產品的產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對于生產型外貿企業,若在此期間盲目擴大產能,等國外全面復工復產,市場需求回落,加上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勢必會給這類企業造成一定影響。

二、發展策略分析

(一)積極做好國內國際雙循環布局,切實提高企業生存能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于2020年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際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正在加速進行,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正在快速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波折不斷;國內方面,我國已進入新時代,各企業正在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的發展格局。

從國家戰略和全球大環境來看,生產型外貿企業尤其需要做好業務布局,需要積極拓展國內市場,牢牢扎根于國內市場,以應對接下來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局。同時,企業也應該積極開拓國際多元化市場,放眼全球,像歐美這樣的消費型大市場早已經被各大零售商牢牢把控,而俄羅斯、東南亞、非洲、拉美、中東等國家或地區也有較大市場潛力,可進一步拓展相關市場。歐美市場雖然是目前世界上各類資源最主要的消費市場,但其不可控因素太多。近期一項調查研究指出,接近四成的受訪企業已經進入東南亞地區,超過了俄羅斯和日韓幾國,但進入非洲、拉美、中東各國市場的企業不足20%,由此可見,即使脫離歐美,其他國家未來依舊有極大的市場拓展空間。

(二)質量為先、創新驅動,努力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產品質量是一個企業的生命,沒有質量過硬的產品,企業就難以立足。“以質量求生存、以創新謀發展”已成為各大企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的今天,人們對產品的質量及功能創新需求越來越高,粗制濫造的產品只會被市場淘汰,同時質量不過關產品的信息會在網絡、自媒體中快速傳播,當然好產品的信息也會在網絡中快速傳播,人們能很容易獲取產品的質量評價,從而在短時間內識別和淘汰假冒偽劣產品。由此可見,高質量的產品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越來越重要,企業只有建立“人人關心質量、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參與創新”的理念,才能在今后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真正實施質量立企、創新興企的發展戰略。

自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工業發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行各業涌現出一大批質量過硬、技術夠新的產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令全世界矚目的華為5G技術。中國制造已經享譽全球,這同各大企業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密不可分。但同時在一些高尖端行業也存在著技術短板,嚴重威脅著我國工業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如高端芯片制造技術,目前依舊是牽制國內高科技企業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最近幾年,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很多企業都認識到技術是買不來的,只有靠自身不斷突破創新,徹底打破技術瓶頸,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世界各行各業真正享有立足之地。企業要想謀求長遠發展,就必須要敢于承擔風險,不斷推陳出新,充分抓住機遇大力發展自己,勇于推動生產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將困難挑戰轉變成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

(三)人才為本,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

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各行各業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競爭。如果企業不能建立超出競爭對手的人才優勢,就不能創造出核心競爭優勢。在人才規劃中,需秉持“人才優先,以用為本”的核心思想,充分挖掘企業已有的各級各類人才,調動想干事、干實事、敢干事這類人的積極性。生產型外貿企業要想抓住發展機遇,不僅需要招募產品研發相關的技術型人才,還要積極進行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企業的競爭優勢對推動企業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而各類人才更是應對企業的國內外市場競爭、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并且,人才是企業內部的特殊群體,也是促進企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在企業整體運營的重要環節上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當前全球處在瞬息萬變、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人才隊伍建設對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穩定發展更是意義重大。因此,對于生產型外貿企業,要注重人才隊伍建設,通過有效的政策支持來吸引人才,借助優秀的人才資源充分提升企業競爭力,從而增強企業活力,實現企業快速發展。

在當今疫情背景下,生產型外貿企業只有抓住機遇、面對挑戰,在企業管理中做到“積極做好國內國際雙循環布局、質量為先、創新驅動、人才為本”,積極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才能突破重重險阻,謀得好的發展。

結合國際經濟發展形勢,談談對我國現階段國際貿易發展的看法

基于后發優勢的我國貿易發展探討

[摘要] 利用后發優勢是發展中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發展本國經濟的首選戰略,只有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認清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采取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才能獲得后發利益并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 后發優勢 跨越式發展

一、后發優勢概述

后發優勢是指后發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和遲緩所形成的有利條件,或存在的各種機遇。后發優勢的內容一般主要包含技術和制度兩個方面。技術性后發優勢蘊藏在后發國家與先發國家的技術落差中,落差越大,勢能越大。制度性后發優勢是指后發國家向先發國家的制度學習,即效仿和借鑒各種先進制度并經本土化改進所產生的效益和益處。

20 世紀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首次明確使用“后發優勢”來表述后進國家對先進國家的追趕潛力。通過對歐洲經濟史的研究,格申克龍在1952年發表的《從歷史的角度看經濟落后》的論文中提出了后發優勢假說,即經濟后起性具有積極的作用。他認為落后國家并不必然要具備先發國家經濟發展的前提才能獲得經濟的發展,而是可以用某些替代物來替代這些前提條件,繼而獲得經濟的發展。他還認為相對落后程度越大,國家的替代作用就越大,在落后國家中,如果政府不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工業化的機會就會消失。

二、我國貿易發展的后發優勢分析

我國作為一個典型的后發大國,其經濟發展成績令世界關注,近年來的貿易發展更是有目共睹,而后發優勢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下文從制度和技術后發優勢兩方面分析我國貿易的發展,并透析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制度性后發優勢分析。盡管促成貿易增長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制度變革毫無疑問是最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制度的效率分析難以定量化,這里就貿易制度的效率做一些定性的判斷。

(1)放權讓利使得企業擁有自主經營權,企業成為貿易的真正主體。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下放使得外貿企業競爭激烈化,從而帶來了貿易整體經營效率的提高,新的各個行業的分工水平也隨之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效率躍升到一個新的臺階。隨著我國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市場功能的日益發揮,經濟效率不斷地得到帕雷托改進。

(2)資源實現效率化配置,產業結構趨向優化。越來越規范的符合國際慣例的保護辦法,對不同的產業、對產業成長的不同階段給以程度不同的保護,盡管在變革開始是保護的總水平可能并沒有降低,但是用相對顯性的保護替代隱形的計劃保護本身就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同時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如出口退稅、出口補貼等,以抵消保護所形成的扭曲效應,是貿易制度和貿易戰略呈現趨于中性化的特征。對外貿易方面的改革促進了我國的資源配置效率,它明顯地反映在我國與世界價格的逐步接近以及我國出口產品越來越真實地反映我國的比較優勢上面。

雖然制度的后發優勢產生的正面令人可喜,但在學習改進過程中仍然存在令人困擾的重技術模仿,輕制度模仿問題。基于制度模仿的復雜性、敏感性,導致我國經濟的發展過度依賴于技術模仿。正如楊小凱所提出的“后發優勢陷阱”理論,由于技術后發優勢的發揮,取得了眼前的經濟效益,從而延緩了制度變遷的壓力,使得長期經濟發展利益受損。目前,我國制度低效率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技術后發優勢進一步發揮的瓶頸。

2.技術性后發優勢分析。近20年來中國以技術許可、顧問買粉絲、技術服務、合作生產和成套設備或關鍵設備等方式進口技術,并通過引進外資,鼓勵外商直接投資的政策,利用技術擴散效應吸收了一定技術,由此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使中國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跨越發展。

(1)國內技術得到填充,產業競爭優勢得到提高。引進模仿國外先進技術及外商直接投資所帶來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的空白,從而提高了我國各產業競爭力。例如我國的汽車行業,入世后全球十大汽車跨國公司悉數進入中國,20年前上海大眾、廣州本田還是靠CKD組裝起步進行合資生產,而今紛紛打出自己的自主品牌榮威、飛度。近年來,中國幾乎成為新車型推出頻率最高的轎車市場,整體價格也與國際價格相持平。20年來形成的龐大的零部件體系也使后起的自主品牌大大降低了投資成本和采購成本,獲得了走出國門的世界競爭能力。

(2)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