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外貿軍艦命名規則(中國海軍的艦艇命名是怎么規定的)

时间:2024-06-03 07:21:14 编辑: 来源:

中國海軍的艦艇命名是怎么規定的

中國海軍的艦艇命名規定具體如下:

巡洋艦以上:由國務院特別命名;

巡洋艦:以行政省(區)或直轄市命名;

驅逐艦:以“大、中城市”命名。如:“寧波”號驅逐艦;

護衛艦:以“中、小城市”命名。如:“東莞”號護衛艦;

綜合補給艦:以“湖泊”命名。如:“千島湖”號補給艦;

彈道導彈核潛艇:以“長征”加序列號命名。如“長征”6號;

攻擊型核潛艇:以“長征”加序號命名。如:“長征”4號;

常規導彈潛艇:以“遠征”加序號命名。如:“遠征”23號;

常規魚雷潛艇:以“長城”加序號命名。如:“長城”18號;

掃雷艦:以“州”或“縣”命名。如“鶴山”號、“霍邱”號掃雷艦;

獵潛艇、護衛艇:以“縣”命名。如“南海”號、“番禺”號護衛艇;

船塢登陸艦、坦克登陸艦:以“山”命名。如:“井岡山”號登陸艦;

步兵登陸艦:以“河”命名。如:“黃河”號登陸艦;

訓練艦、武器試驗艦:以人名命名。如:“鄭和”號遠洋綜合訓練艦;

輔助艦船以所在海區和性質的名稱(如:“南運”、“東拖”、“北油”、“東標”等),再加序號命名。

根據《海軍艦艇命名條例》,艦艇命名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區別于國際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艦艇命名;

(二)區別于國內民用商用的船名;

(三)條理性強,便于記憶;

(四)字音清晰,不易相互混淆;

(五)名稱響亮,富有含義;

(六)能夠體現國家的尊嚴;

(七)能夠體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八)能夠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使用長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能夠滿足裝備發展的需要

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艇命名規則

臺灣省多艘軍艦和大陸同名,臺灣軍艦命名的規則是怎樣的?

據相關媒體報道,臺灣省有多艘軍艦的名字都與大陸同名,在臺灣海軍發布的10組沱江艦后續艦的艦名參考中,有不少都與大陸的名字相撞。不過臺灣海軍司令部計劃處處長許志忠,也表示臺灣軍艦的命名是有一定規則的。

其規則表現在驅逐艦一般以”陽“字為命名,此楊字大部分也包括了中國的地名,例如”昆陽“”貴陽“等,統稱“陽字號”,但是在其中也有部分的驅逐艦里,因包含了許多太字而被稱為”太字號“。1990年接裝的巡防艦則是以中國古代名將和中國地名為主的方式命名,例如”鄭成功“”戚繼光“等等。臺灣的護衛艦一般以”山“字,包含著中國內地的各種窮山峻嶺的山峰,例如”華山“和”泰山“。潛艇一般以海中的胸有猛獸而命名,比如說是”海獅“”海虎“”海豹“一類,以表現潛艇的兇猛。

這些名字中許多都包含有中華文化,可能也在表現著臺灣人民與大陸內地的統一凝結力。總的籠統來說,海軍一級艦的名字取自縣市港口以及人民區域名等等地方,二級艦則是取自以山字結尾的地域名稱,三級艦則取自整個中華內地的河流淅川,并以江字結尾。在經過這么多年的山川變化之后,臺灣許多軍艦的命名也在逐漸更改,但是更改的名字仍然保持著一定的規律,軍艦的名稱也隨著更改的名字的規律而逐漸更改,已呈現新的軍艦命名規律。

相信臺灣省多艘軍艦與大陸同名也是表現著臺灣的軍方力量與內地的相互團結,統一于自己和大陸統一的堅定立場,堅定決心,表現了臺灣人民的愛國意志于一個中國的中心思想。

中國海軍軍艦命名規則的規則意義

中國海軍擁有數量龐大的各式艦艇,其大小作戰、支援艦艇的數量之多,完全可以躋身世界前3名。

為了管理量多類雜的艦艇,也為了在海上“碰面”時能夠迅速辨認出對方的“身份”,每一艘艦艇都需要有一個清晰可辨的名稱。當然,有意要加以隱瞞的除外(如潛艇)。

中國海軍軍艦命名規則的中國首艘航母命名

“瓦良格”號剛剛啟動改裝工程之時,關于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的命名問題,就已經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熱議。從“施瑯”、“毛澤東”、“泰山”到“天津”等不同角度、不同寓意的航母名稱“建議”不絕于耳。

在《海軍艦艇命名條例》不進行重大調整的情況下,中國海軍航母的命名規則其實非常清晰,即將以行政省(區)、直轄市名稱來命名航空母艦。

對于正在進行改裝的“瓦良格”號,國防部新聞發言耿雁生明確表示該艦將“用于科研試驗和訓練”,即將其定位為訓練艦。中國海軍的兩條大型遠洋訓練艦“鄭和”號(81艦)、“世昌”號(82艦)均隸屬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按照慣例,改造完成的“瓦良格”號將成為大連艦艇學院第三艘訓練艦(83艦),已擔任大連艦艇學院副院長的柏耀平將主抓83艦的日常訓練工作。 十月號香港鏡報月刊,將發表封面文章《中國首航母遼寧號十一成軍》,作者江小舟是北京軍事專家。

文章透露,中國首艘航母被命名為“遼寧”號,這是中共海軍首次以省份為艦艇命名,而在正式命名之前,這艘航母在中共軍內編號,為“零四八”號。

鏡報文章披露中共海軍命名緣由,最初定名“零四八”號,是因為二零零四年八月,胡錦濤和中共中央領導層,作出研制發展航母的重大抉擇。并確定中國發展航母實行兩步走的戰略。第一步在前蘇聯建造的瓦良格號艦體上改裝建造首艘中國航母,作為科研、訓練的平臺,首先解決中國無航母這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步,是獨立自主、自行設計、建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第二、第三艘航母。

文章透露,在胡錦濤等領導層決策后,中共海軍成立了專門負責研制發展航母的機構,代號就是“零四八工程指揮部”。而首艘航母,經過八年時間,去年八月完工,其后一年中十次海試,最后證明艦上各種設備性能良好,完全達到既定目標,具備列裝服役條件。

至于航母的名稱,有多方提議,有人提議以歷史人物命名,取名“毛澤東號”、“孫中山號”;有人提議以直轄市命名,取名“北京號”;最新的建議,是命名“釣魚島號”、“南海號”。

按照海軍方面的建議,中共領導層最后拍板,是“遼寧”號方案。

其主要理由,在于這艘航母是由遼寧省大連市的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改裝建造的,遼寧省是中國首艘航母的誕生地。中共海軍培訓艦載機飛行員的基地也設在遼寧的興城;加上遼寧省一直是大陸的重工業基地,此次又為這艘航母的順利建成,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綜合以上多種因素考量,中共海軍最終確定以“遼寧”為首艘航母命名。

528綿陽號護衛艦為啥取名“綿陽”?

因為綿陽是中國唯一的科技城,核工業的重要基地,在國防和軍事上有重要地位。

“綿陽艦”列裝后,已多次代表國家和軍隊出訪。“綿陽艦”作為流動的國土,在向世界昭揚軍威、國威的同時,在宣傳綿陽科技城風采、提高綿陽知名度、樹立綿陽良好的外部形象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如今,綿陽科技城的美名已借流動的“綿陽艦”傳揚四海。

漢朝時代的造船航海技術如何?有沒有比較出名的例子?

漢代的造船業已經非常發達。據古籍記載和對現代出土的漢代船模的研究,可知漢代已能根據不同的用途和需要造成各種類型的船,有客船、貨船、戰船等。客船中又有官船、民船;民船中又有舸、艑、艇、扁舟、輕舟、舲舟、舫舟等。戰船有很多是從民用船只發展而來的。戰船比民船的制造要求要高得多。戰船的結構、性能的要求都很高,首先要堅固,能防御敵人的進攻,還要有攻擊性,要配備能進攻的武器,還要求速度,更要靈活,進退自如。所以戰船代表了當時的造船能力和技術水平。戰船也有很多種類,如戈船、橋船、斗艦、艨艟〔méngchōng蒙沖〕、樓船等。

漢代我國造船技術已經成熟。最能說明漢代造船技術高超的是“樓船”。樓船是水軍的代稱,也是對戰船的通稱,如把水兵稱為樓船卒、樓船士,水軍將校稱為樓船將軍、樓船校尉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下令在長安城西南挖建了方圓40里的昆明池,在池中建造樓船。船上能起高樓,所以叫樓船。這是漢代重要的戰船船型。樓船秦時已有,漢代時,其規模、形制均較秦時大得多,它的大量出現是漢代造船業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是時,越欲與漢用船戰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觀環之,造樓船,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樓船體勢高大,上面有三個樓層,第一層叫“廬”,“像廬舍也”;第二層,即“其上重寶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第三層,“又在上曰爵(雀)室,于中候望之如鳥雀之警示也”(劉熙《釋名》)。廬、飛廬、雀室,這三層每層都有防御敵人弓箭矢石進攻的女墻,女墻上開有射擊的窗口,為了防御敵人的刀槍火攻,有時船上還蒙上皮革等物。樓船上設備齊全,已使用纖繩、楫、櫓、帆等行駛工具。樓船的四周還插滿戰旗,威武雄壯。有時,昆明池中有近百艘高大的樓船。漢代,一次戰役就能出動樓船200O多艘,水軍20萬人。作戰時,艦隊配備有各種作戰船只。位于最前列的戰船叫“先登”;還有狹而長的沖擊敵船的戰船“艨艟”;有又輕又快如奔馬的赤色快船叫“赤馬”;此外,有上下都用雙層板的叫“檻”,四面設板防御矢石,其內如牢檻的重武裝船。還有主力戰艦露棧、冒突、戈船等等。樓船、戈船都是大戰船,都在500斛以上,船上還有小屋,叫“斥候”,以觀察敵人進退。300斛的叫“■”。200斛以下叫艇,其行徑梃,一人所行也。還有“艆■”與“■”(■)等都是航海大船。此外還有更大的船,如豫章大舡〔xiāng鄉,又讀chuān船〕上面起宮殿,可載萬人。“萬人”也許太夸張了。即使載“千人”,載重量也已達90—100噸了。

漢代造船的數量很多。當時所造的船是以長度“丈”來計算的,有些大商人一家就有船1000丈。

從考古發掘中也可證明漢代造船業的發達和造船技術的先進。1973—1974年間在湖北江陵鳳凰山上西漢墓中出土了木質船模,長71厘米,中部最寬處為10.5厘米,頭部較窄,尾部稍寬,底部平坦呈梭形,兩端呈流線型上翹。與船模同時出土的木簡中也有記載舟船的資料。

1951—1952年,在長沙發掘的西漢203號墓中發現一只兩頭小、中間大,船形狹長的船模,有16支劃槳,船模兩側邊沿及首尾甲板上都有規則的釘眼。說明這種船已采用當時世界上先進的釘接技術了。

1955年,在廣州郊外的東漢墓槨中出土了一只陶制船模,船分前中后三艙,艙上都有蓋頂,船首兩旁有槳架三根,船艙有橫架梁櫓八根,船的兩側設有撐篙用的邊走道,有舵錨,是一只有部分甲板的中型內河客貨船。

1975年在廣州發掘出一處規模巨大的古代造船工場遺址,發現了三個大船臺,可同時建造數艘重五六十噸的木船。據考證,這是秦漢時期的造船遺址。此外,在川、陜、閩、浙、贛也有秦漢造船工場。

西漢有很多水師基地。水師常備軍皆駐扎在沿江傍海各要地,屬于所在郡守統轄。西漢的水師主要基地有豫章(江西南昌)、潯陽(江西九江一帶)、廬江(安徽安慶)、會稽(江蘇蘇州)、句章(浙江余姚錢塘江口杭州灣處)、博昌(山東博興入萊州灣處)等處。廬江、會稽等郡同時也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