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何減少對社交媒體的依賴(如何解決社交媒體帶來的問題)

时间:2024-06-01 09:18:47 编辑: 来源:

如何解決社交媒體帶來的問題

情況:我能對那些經常發表負面文章的朋友說些什么呢?

因此,盡管你從來沒有義務對一般的帖子做出回應,但你可能會向悲傷或沮喪的朋友提供同樣的關懷,你會當面安慰他們:“對不起,你過得這么艱難”,或者“聽起來真的很難”,甚至,簡單地說,“堅持住。”如果你的一個親密的朋友,試著聯系他們。超越虛擬的領域,提供了現實生活中的幫助之手,傾聽之耳,會比在網絡上面安慰更加有用。

情況:那些經常評論你的動態并將其轉化為某種動態的朋友呢?

在社交媒體中,自戀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通過張貼來提供一個火花,你將不可避免地煽動別人的問題或議程的火焰。你能怎么辦?除了決定不發帖,什么都沒有。網絡是一個比面對面更模糊的領域,在那里,一個人不斷的自我重新定義不僅會讓人厭煩,而且會讓人覺得很粗魯。社交媒體互動本質上更像是對話式的拼貼:脫節、非線性,隨機性強。試著用一種更溫和的眼光看待你朋友的評論,作為她認同你的方式,從本質上說,“我聽到你了”。

情況:當你的老板當面問你為什么不接受時,你會怎么做?

雖然我傾向于提倡社交媒體的包容性,但這是一個例外。正如你的老板想要與你在工作之外建立關系一樣,他(她)強迫你建立一種虛擬的友誼,這是不禮貌和不恰當的(甚至可能是騷擾)。你可以直截了當地說:“我很抱歉,對我來說職業生活和私生活分開是很重要。”如果你是那種礙于面子的人,那也是完全不用擔心的,因為你可以在下班之后發信息回復他(她)。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觀點是難以令人信服地表達出來,那么,你可以選擇使用網絡的手段。

情況:我的一個朋友經常發表圖片和評論,顯然是在尋求著關注。這有什么好建議嗎?

對于尋求肯定、確認和關注的人來說,網絡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你可以建立一個寬廣的網絡(可以快速、經常地建立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你的反饋量。當然,對于我們中的另一方來說,這可能是一個不同的故事,而且這種不斷的討好奉承會導致一種恭維現象。盡管如此,在網絡上的關系,要像真正的友誼一樣,需要一定的付出和接受:如果你關心她對你的買粉絲(微博、QQ等)做出回應,你確實需要對她做出回應。

但并不是有義務為每一個評論回復。時不時地按一下“喜歡”按鈕是一種非常“無聲”的表達“我看見你”的方式,而不必過度地擴展自己。或者嘗試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方法,把她的帖子到處“藏”起來。因為現在的網絡會使用一種特殊的“手段“,你可以把她屏蔽掉,或者減少看她信息的頻率。

如何防止社交媒體副作用

1、不要盲信

休斯敦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關注別人在臉書上發帖的細節可能會導致抑郁癥狀。例如,如果你看到大學室友浪漫至極的蜜月照片,而你又恰逢單身,自然就會感到泄氣沮喪。研究者發現,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曲解形式,因為產生這種感覺的研究對象并沒有考慮到他們看到的只是一種“精彩集錦”。

休斯敦大學研究人員、這一研究的合作者梅麗·阮·斯蒂爾斯說:“人們當然想通過他們在臉書上的發帖來展現其最好的一面。”

在臉書上停留的時間越長,這些虛假的感覺就會越強烈。斯蒂爾斯強調,要想對朋友的經歷有更加真實的了解,就要花時間在現實生活中共處,而不是在虛擬世界中在一起。

2、停止“潛水”

每當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堂兄的新豪宅或者老板激動人心的歐洲假期時,是否會感到嫉妒的刺痛嗎?

密蘇里大學的研究者稱,“監視”那些自己認識的人,從而窺探到他們取得的物質成功,這是一種可能具有破壞性的行為。衡量自己所認識的人取得的金錢或生活方式上的成就可能導致不為對方所知的負面感受,并且可能容易導致自己制造原本不存在的緊張關系。自己越經常訪問特定人的臉書網頁,就會越嫉妒,并最終抑郁。

研究的合作者、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戰略溝通方向教師瑪格麗特·E·達菲說:“大多數產生臉書嫉妒和抑郁的人經常潛水,這種重復動作強化了不好的感受和印象。”

達菲說:“如果自己不斷查點別人,并且對此感到不快,那就問問自己:‘我這么做能達到什么目的呢?’”

另外,找出自己生活中引發緊張情緒、讓自己難過、從而容易產生嫉妒的因素。達菲建議:“如果發現自己無意識地潛水,就問問自己的感覺。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如果是消極的,那就設定一個目標,用一種讓自己感覺良好的方式使用臉書網站。”

3、避免上癮

這可能與在推特上過度分享生活、直接交流和上傳圖片視頻導致夫妻關系沖突有關。這一研究的作者、博士生拉塞爾·克萊頓說,自己不僅有可能與新的人產生聯系,這種聯系還有可能加深并導致背叛和隨后的離婚。

波士頓大學和智利教皇天主教大學研究者所做的另一項研究發現,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的用戶想要離開他們伴侶的可能性比普通人要高出32%。

或許是由于這些過度用戶在網上發現了更有趣的潛在伙伴或關系,或許由于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疏遠了伴侶,導致婚姻中的爭吵?研究的合作者、智利教皇天主教大學傳播學院助理教授塞瓦斯蒂安·巴倫蘇埃拉說:“這兩個原因都有可能。

對有些人來說,社交媒體可能為結束不滿意的關系并找到新關系創造了新的機會。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成為一種上癮行為,會給已婚夫妻帶來一些負面后果。”

擴展資料

傳統的社會大眾媒體,包含新聞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內容由業主全權編輯,追求大量生產與銷售。新興的社交媒體,多出現在網絡上,內容可由用戶選擇或編輯,生產分眾化或小眾化,重視同好朋友的集結,可自行形成某種社群。

例如blog、vlog、podcast、Wikipedia、Facebook、plurk、Twitter、網絡論壇、等。社交媒體的服務和功能更先進和多元,但費用相對便宜或免費,近用權相對普及和便利,廣受現代年輕人的采用。社交媒體和傳統社會媒體的明顯差別如下:

1、傳播結構: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都可以向全球傳播。不過,傳統媒體多屬于中央集權的組織結構、生產、銷售。社交媒體通常扁平化、無階層、依照多元生產或使用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型態。

2、近用能力:能近用傳統媒體的,絕大多數都只有該媒體的政府或私人業主;例如某大報的頭條,由該報編輯室決定、某電影的集資拍攝,由政府和民間金主決定。社交媒體可讓社會大眾便宜或免費使用;例如網絡部落格,人人可免費申請,申請人可任意編輯部落格的內容。

社交媒體的專業門檻相對較低,通常只要中等的資訊素養即可,加上社交媒體為爭取更大的注意力經濟,傾向于將社交媒體的使用界面設計的更方便更簡單。

4、即時程度:一般而言,根據節目內容的規模,傳統媒體常有幾天、幾周、幾個月的制作時間,社交媒體因為偏好輕薄短小的圖文發布,所以制作時間減少至一天、幾小時、幾分鐘而已。有些傳統媒體正向社交媒體看齊,希望能達到新聞的隨時發布。

5、固定不變:傳統媒體的內容一旦發布,幾乎很難修改,例如新聞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如需答復、修正,往往要等到下一個版本,例如第二天的報紙、下次廣播、下回電視、重新剪輯的電影版本,牽涉的人力和時間較多。社交媒體則常常隨時隨地的更新變化。

怎樣克服社交媒體依賴癥?

首先,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點,不必過分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社交媒體上展示的生活往往是片面的,你無法全面了解別人的生活。關注自己的生活和成長,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這樣你就會更有信心面對別人的優秀。

最后,如果你發現自己在社交媒體上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導致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可以考慮減少使用時間,專注于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發展。

社交媒體是如何毀掉我們的注意力的

《每周工作四小時》的作者Tim Ferris在一次訪談中曾說過(原出處不詳):

“抑郁是對于過去的執念,焦慮則是對于未來的執念”。 Depression is the obsession with the past, anxiety is the obsession with the future。 

抑郁和焦慮是當代社會中最常見的兩種消極的精神狀態(嚴重者可致長期的疾病)。在對過去和未來的執念之間,是人們普遍對于當下生活的忽視。

在日復一日的空洞乏味中,社交媒體充當了一個”救世主“的角色,用五光十色的文字,圖片,視頻,以及 許諾帶來幸福感的消費主義 把人們的內心填滿。讓我們暫時忘掉煩惱,投身到屏幕里面的故事中全然忘我。

從屏幕中醒來的人們,又繼續做著和之前一樣的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和勉強的人在一起,又或者,什么都不做。

你也對手機上癮嗎?

社會的高速發展,每個人需要應對的責任和壓力也在與日俱增,工作,學習, 家人,朋友。而僅有的屬于你自己的時間也被這小小的屏幕所占據。

查查郵件,刷一下社交媒體有沒有更新,看一下自己”種草“的商品有沒有打折。諸如此類。

社交媒體的高粘度性讓人難以自控地一遍又一遍地”刷新下一條“,卻很難真正感受到快樂。

在精準而又自私的平臺算法面前,我們不過是一群想要被榨干多巴胺以換取流量增長的數字。

一組國外的數據,截至2017年,每個人平均每天查看手機50到150次。也就是說:平均每隔10分鐘到30分鐘,無論你在做什么,你就會忍不住拿起你的手機。

如果僅算每天查看50次,一次5分鐘,也就是250分鐘。足足4個小時!

你還在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嗎?

你能完整讀完一篇文章嗎? 

你有沒有發現,在過去幾年間,你所能閱讀的文章長度在急劇下降,從前能耐心地在手機里讀完千字長文,現今幾乎變成標題閱讀者,不斷往下刷不斷期待下一個醒目的標題。

哪怕點入一篇文章,也因為太長而失去耐心,或者文不對題而跳出。也許你花了30分鐘”刷文章“,卻并沒有真正地讀完一篇完整的文章。

在這種狀況下, 人的注意力是支離破碎的 。

你已經沒有多余的時間和關注力投入到你真正想做的事情上面了。

和你吃飯的人一直在看手機?

如果和你聊天或者吃飯的人,一直盯著手機屏幕,你會作何感受?

你大概只會覺得失望,并且不被尊重。

科技讓現實關系疏遠的一面,我們其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共識。而因為太關注手機而讓悲劇發生的故事,也已經給社會敲響了警鐘。

手機只是你的一個工具, 不要讓它成為掌控你大腦的遙控器 。

你在用手機代替對孩子的陪伴嗎?

電腦,手機,網絡,曾經是有錢一族才能獲取的資源。

然而網絡信息化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手機里面的海量信息, 變成了幾乎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取的廉價消費。

危險在于,當你把手機里面五光十色的真假難辨的世界,就這么交到一個孩子手里。

當一個人還沒有學會讀書和獨立思考,他很容易陷入對 簡單刺激 的無止盡追尋,對各種信息帶來的觀點不加分辨地吸取并內化成他自己的一部分。

美國作家Seth Godin最近發表感概:

”如果一個孩子還不能閱讀,我們就該讓他這么長時間上網,看電視,打游戲嗎?

無聊,做白日夢,讀一本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