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太平軍海外(太平天國對外多強硬?拒絕不平等條約,要求兩大西方列強俯首稱臣)

时间:2024-06-03 07:51:21 编辑: 来源: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后,那些太平軍余部大都去了哪里?有沒有漂泊海外的太平軍?結局如何?

原來,自1864年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干王洪仁玕和幼天王洪天貴福等人相繼被曾國藩們捕殺,忠王李秀成的弟弟侍王李世賢經廣東逃入福建,在漳州一帶堅持斗爭。

1865年春,左宗棠率分路并進,圍攻漳州。李世賢力戰不敵,撤至永定,后來在前往鎮平(廣東蕉嶺)途中被部下汪海洋所殺。

李世賢余部雖然尚有數萬人,但太平軍以洪秀全為代表的領袖的殘暴、荒唐做法、制度,已讓太平軍失了人心、已是強弩之末,無力再與清兵對抗,為了避免遭受絞殺的命運,他們乘上了歐洲奴隸販子的輪船,遠渡重洋,到了秘魯境內成為了“契約礦工”。

所謂的“契約礦工”,就是在秘魯境內的伊基克挖鳥糞和開采硝石礦。

秘魯礦主以為這一大票衣衫襤褸的“豬崽”和以前販賣過來“豬崽”沒什么兩樣,每天只給他們一些豬吃的食物,打罵加虐待,奴役他們干長達14個小時的工作。

俗話說,強龍難壓地頭蛇。

畢竟是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并且,自己是來避難的,只想混口飯吃。

所以,這些太平天國余將只能忍耐著拼命干活。但秘魯礦主們越發不把他們當人看,對待牲畜一樣隨意打罵。

1867年春,這些流落到異國他鄉的太平軍再一次“起義”了。

他們推舉湖南人翁德容和廣東人陳永碌為領袖,發起暴動,殺死了礦監西哥斯,抄起硝石礦公司的武器,竟將前來鎮壓的秘魯軍隊打得潰散而逃。

領兵前來鎮壓的秘魯少校圖危可斯和上尉儒拉連陣亡。

初戰告捷,翁德容和陳永碌卻未被勝利沖昏頭腦,他們相當清楚,現在,自己不過六七千人,要與整個秘魯國家為敵,無異于癡人說夢。

恰好在這個時候,“南美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在中國被追殺殆盡的一支太平軍,卻在南美洲大殺四方?

于是,翁德容和陳永碌等人迅速做出反應:與智利軍隊聯合,共同對付秘魯和玻利維亞軍隊。

說干就干,翁德容派出俘獲來的印第安雇傭兵和一名巴西人,聯系上了智利軍隊的司令西拉皮佐少將,和智利軍隊達成了聯合協議。

從此,秘魯境內,就如同天降神兵一樣,出現了這支肆無忌憚、橫沖直撞的太平軍。

這支太平軍隊原先在中國早已身經百戰,戰法詭譎多變,搏殺兇悍凌厲,秘玻亞聯軍根本不是對手。

玻利維亞軍的一位軍官后來心有余悸地回憶說:“這些帶頭巾的褐色人群在射程外搖旗吶喊,等到靠近時又不見了,他們打仗時鑼鼓喧天,搞出許多噪音,好些印第安雇傭兵以為被伏擊了,紛紛逃跑,連官長也阻止不了。”

智利的西拉皮佐少將先前壓根沒想到這些中國人的戰斗力會有這么強大,這會兒喜出望外,通過向智利總統請示,宣布給予所有的太平軍將士及其家屬以智利國籍,并表示戰爭結束后,就將伊基克地區交給太平軍和他們的家屬管理、自治。

從此,這支太平軍再無后顧之憂,作戰更加勇猛,在塔拉帕卡省大戰、帕科查港登陸戰、莫克瓜大戰、攻占伊基克大戰等戰役中大殺四方,甚至在波內達要塞大戰中一舉俘虜了玻利維亞的上千名印第安雇傭兵。

在第二次莫克瓜戰役中,這些在和清朝軍隊的廝殺中歷練出來的將士們,將秘玻聯軍打得丟盔棄甲,奪取了4門大炮、15面軍旗和200余匹戰馬,并俘虜了大量的敵軍士兵。

接下來,太平軍又在塔克納和阿里卡兩次戰役中聯合智利軍隊打敗了玻秘聯軍。

至此,智利軍隊占領了玻秘兩國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產地,玻利維亞也失去了繼續作戰的能力,退出了戰爭。

1881年1月17日,智利軍隊攻占秘魯首都利馬。

1883年10月20日,秘魯與智利在利馬北部安孔城簽訂條約,結束了南美太平洋戰爭。

根據《安孔條約》,秘魯將塔拉帕卡省割讓給智利,并將塔克納和阿里卡兩地區交給智利管轄10年。

玻利維亞則先后于1884年和1904年與智利簽訂瓦爾帕萊索協定和“和平友好條約”,喪失了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沿岸之間的全部領土,變成了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

在中國被追殺殆盡的一支太平軍,卻在南美洲大殺四方?

為了表彰太平軍的豐厚功績,西拉皮佐授予陳永碌等人智利國會勛章,并給予陣亡太平軍家屬撫恤。

智利政府還決定履行先前的承諾,將伊基克贈給太平軍余部,并讓他們成立一個自治鎮,但條件是幫助智利繼續攻打秘魯。

但一生廝殺的陳永碌等人已經累了,并沒有在異域割據的野心,只想平平靜靜地生活,安享人生,因此沒有接受智利政府提出的條件,放下了刀槍,融入當地社會,做起了普通的百姓。

風云起落,時光荏苒,轉眼一百多年過去了。

如今,我們漫步在伊基克街頭,依舊可以在這里找到很多中國元素。比如,當地語言中餐館叫“其發”(廣東話吃飯),混沌被稱為“完蛋”(浙江話混沌)。

太平天國失敗,3萬殘部逃到了南美,做了什么事?

1864年,曾國藩率領湘軍攻陷天京,太平天國失敗。雖然大多數太平軍在戰爭中陣亡或被俘,但也有不少人選擇了出走海外。

他們比較近的落腳點,是與廣東為鄰的香港,這也是清廷鞭長莫及的地方。當時,太平軍的森王侯裕田,以開設商店為掩護,不斷收留逃亡而來的太平軍殘部,其中就有洪秀全的三個侄子。還有的太平軍則通過香港中轉,遠赴南洋、澳洲,充當勞工或從事各行各業,從此默默無聞,深藏功與名。

直到2014年,發生在智利伊基克市的一場8.2級地震,讓另一支疑似“太平軍后裔”浮出水面,而有媒體陸續跟蹤報道:伊基克市的人口中,有1/4的人擁有華人血統,而且,他們就是100多年前,來自大清的3萬多名太平軍的后人。

在傳說中,中國人大批到達美洲,不是沒有先例。當年武王伐紂之時,周武王聯合諸侯一齊進攻商紂王。而商紂王的主力部隊,都派往南方一帶征討九夷去了,因此,他只好組織了幾十萬大軍與周武王作戰,結果在“牧野之戰”中,紛紛倒戈,導致商朝滅亡。而據說,當時商紂王那支10萬人的南征軍,不愿意投降周朝,便遠渡重洋,到達美洲,并自稱“殷地安”,以表達對故國“殷商”的懷念。

當然,以上這個故事聽起來不是多么靠譜:以當時人的航海技術,10萬人遠渡重洋,集體到達南美洲,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而且,殷商時代,中國南方好多地區也還是未開發之地,他們犯不著遠渡重洋,直接定居在南方也是可以的。10萬殷商人到達美洲的故事不靠譜,那3萬多太平軍到達美洲的事情又如何呢?他們真的在那里大顯神威嗎?

據媒體稱,1860年,轉戰福建的侍王李世賢帶領3萬多名太平軍余部,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選擇了離開故土,遠渡美洲。他們坐著歐洲販子的輪船,來到了南美秘魯的伊基克,主要從事挖鳥糞和硝石礦的工作。

在1866年,秘魯與智利發生了“硝石戰爭”,在伊基克飽受礦主壓迫的太平軍,積極響應進攻秘魯的智利軍隊,他們拿起武器,按照太平軍原來的戰斗體制,與秘魯軍展開了激戰,并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智利為了爭取太平軍繼續為其效勞,提出了將伊基克送給太平軍,并讓他們自治的條件,可是被太平軍婉言拒絕。之后,這支太平軍融入到了當地人之中,因此才有了現在1/4的華人血統。

雖然上面這個故事很讓同情太平天國的人們欣慰,可是,查閱史料,結合常識,我們會發現,這里面的漏洞非常之多,歷史真實也并非如此:

第一,從19世紀中葉開始,因為貿易被定為非法,在將近50年的時間段里,確實有超過10萬華人勞工大量涌入了美洲。因此,有躲避戰亂的太平軍達到秘魯,也是正常的。但是,多達3萬多太平軍能在短時間內到達位于秘魯的伊基克,從當時的物流、運力等條件來看,是極不可能的。

第二,真實歷史上,1862年間,侍王李世賢正在浙江作戰,1864年初,他才轉戰江西。天京陷落后,李世賢才開始轉戰福建,并于1865年被殺。

因此,1862年的李世賢根本不可能組織人馬遠渡重洋。再說,1860年的太平天國只是爆發了天京事變,還沒有真正走上末路,他們沒必要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去南美洲當勞工。

第三,秘魯與智利的“硝石戰爭”爆發于1879年,而非1866年,因此當時的太平軍不可能幫助智利軍擊敗秘魯軍。而且,由于當時勞工工作條件極端惡劣,平均勞動壽命僅有5年。很難想象這3萬太平軍在經過了10幾年的超負荷勞作后,還能成為一支有戰斗力的生力軍。而秘魯軍如果連這樣一支將近20年沒打仗的、飽受摧殘的勞工都打不過,也未免太窩囊了。

所以說,即便有太平軍來到秘魯,其規模也不可能有3萬人之多,而且,他們在經歷了十幾年的勞作之后,再次組織起戰斗序列,還能戰勝秘魯軍隊,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而在歷史上的“硝石戰爭”中,確實有華工積極協助智利軍隊作戰,但在戰爭結束后,勝利一方的智利,并未給他們什么“自治”的特權,反而重新將他們押送到了硝石礦上,繼續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太平軍在南美繼續營造美好天國的故事,就更加不可能上演了。所以說,故事聽起來很美好,但真實歷史卻總是令人痛心。

太平天國對外多強硬?拒絕不平等條約,要求兩大西方列強俯首稱臣

清朝末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最具規模的一場,反侵略反封建農民起義戰爭

但最終卻因為受時代以及階級的局限性,這場歷經14年且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在中外各方勢力的聯合打壓下,以失敗的方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但對于這場農民運動對于后世的影響,不可謂只深遠

他不僅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同時對于西方列強,也拒絕與之同流合污,并在外交中以強硬的姿態要求,英、美兩大西方列強歸順太平天國

以洪秀全為核心的太平天國運動,在1851年率先在金田發動起義,此次起義以不到三年的時間,便攻下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著實讓統治中國長達兩百多年的清王朝震驚不已

而在此時,不斷侵蝕中國 *** 的西方列強,卻想借助太平天國運動,清朝焦頭爛額之際,加快對中國的掠奪,沙俄更是趁火打劫,以不平等條約的方式,侵占中國北方部分領土

剛開始,對于中國這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西方雖然秉持著中立的態度,但也只不過是在尋求一個侵略的時機

和太平天國最先接洽的列強便是英國,太平天國初定首都天京,英國 *** 便緊忙委派香港總督文翰,前往天京去拜會洪秀全,并提出要求:太平天國必須承認英國在華的一切既得利益,以此換取英國對太平天國的援助

此番提議遭到洪秀全的嚴詞拒絕

不久后,太平天國就向英國特使下達一道御誥《諭英使文翰》

在這片誥書中寫道:"爾海外英民,不遠千里而來歸順我朝,天朝將士兵卒踴躍歡迎……茲特降諭,準爾英酋帶爾人民自由出入……或照常經營商業,悉聽其便"

不只對于這封誥書,英國使者是否領會了其中的含意,整體意思很直白的要求英國歸順

對于這封誥書的內容,清朝皇帝恐怕做夢都不敢想,將清朝上下打的滿地找牙的西方列強,卻被一個剛成立的政權要求歸順,這實在是太霸氣了

此時過去一年后,英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