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何將中醫藥傳播到海外(中國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中醫有哪些靠譜且常用的小知識?)

时间:2024-05-16 05:27:08 编辑: 来源:

中醫藥在非洲的發展現狀及傳播策略研究分析

中醫藥在非洲的發展現狀及傳播策略研究分析

引言: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中非中醫藥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本文是中醫藥在非洲的發展現狀及傳播策略研究,歡迎大家閱讀!

【摘 要】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目前已經傳播到了包括非洲國家在內的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本文論述了中醫藥在非洲主要國家傳播的歷史、現狀、面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傳播策略。

【關鍵詞】中醫文化;非洲;傳播策略

1 中醫在非洲發展歷史及現狀

第一,中醫在非洲的傳播歷史悠久。非洲為世界第二大洲,總人口約11億。歷史學研究表明,中醫和非洲交流的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朔至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期。但中醫藥在非洲的發展比其他地區相對落后,診所數量、從業人數都相對較少,非洲國家對中醫藥的管理缺乏成套法規條例,醫學教育也尚未形成自己的體系,中醫師多由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培養。

第四,中醫藥服務廣大非洲民眾,鞏固了中非傳統友誼。瘧疾和艾滋病是整個非洲地區面臨的重大政治、社會、經濟、醫療問題,幫助非洲國家解決抗瘧、防治艾滋病問題就是對非洲人民最有力的援助。多年來,中醫藥充分發揮在防治重大傳染病領域的獨特作用,幫助非洲國家抗擊瘧疾、試治艾滋病,為中國在非洲國家贏得了最廣泛的民眾基礎。在50年援外醫療工作中,有部分中醫師在任務結束后被派駐國邀請留下繼續從事醫療服務,有些已成為外國政要的保健醫,充當了中非外交獨特使者。

2 中醫藥在非洲傳播的機遇

第一,國家的重視與支持是開展中非中醫藥合作的重要保障。近年來,中央對中醫藥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大力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國務院專門頒布了《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推動中醫藥全面發展的任務。國家“十二五”規劃將支持中醫藥發展作為單節列出,作為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六項重點任務之一。國務院各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中醫藥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符合中醫藥特點和發展規律、有利于中醫藥特色優勢發揮的政策措施。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是中醫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對中醫藥發展的扶持政策為促進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第二,中醫藥自身的特色優勢為中醫藥對非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發展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大力倡導與推崇。世界衛生組織認為21世紀的醫學將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發展,從對病源的對抗治療向整體治療發展,從對病灶的改善向重視生態環境的.改善發展,從群體治療向個體治療發展,從生物治療向身心綜合治療發展,從強調醫生的作用向重視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發展,從以疾病為中心向以病人為中心發展。在這種趨勢下,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順應了世界醫藥市場的新需求,展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受到國際社會尤其是非洲國家的普遍重視與支持。 第三,非洲國家特有的社會發展環境使中非中醫藥合作面臨廣闊發展空間。非洲是人類繁衍最早的大陸之一,在生存過程中,形成了包括傳統醫藥在內的“本土知識”,并世代相傳,沿襲至今,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這個因素使得中醫藥在非洲國家接受程度較高,因而中醫藥在非洲具有比在西方國家更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非洲絕大部分國家經濟水平低下,現代醫學治療的高昂費用讓許多非洲人民難以負擔,簡便驗廉的傳統醫藥治療方式成為許多民眾唯一的選擇。

第四,非洲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中非中醫藥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以南非為例,作為世界上藥用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南非約3000種植物具有藥用價值,其中130余種植物廣泛應用于傳統醫學領域,這是傳統醫藥文化得以延續的物質基礎,也為處于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非洲民眾提供了治療疾病的現實選擇。

3 中醫藥及文化在非洲的傳播策略

第二,制定專門的中非中醫藥合作國家戰略。鑒于非洲在中國外交和經濟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建議從國家整體戰略角度出發,從國家層面盡快制訂中非中醫藥合作戰略,對現有重點項目繼續加大支持力度。

第三,以非洲國家的需求為導向,分步實施,先在尼日利亞、坦桑尼亞、馬拉維、馬達加斯加等已經有意推動復方青蒿素清除瘧疾技術方案的國家,選擇研究區域,研究總結出適合各自特點的快速控制和清除瘧疾模式,從國家援外經費中列項給予支持;成立中國-非洲瘧疾防治研究中心,構建國家復方青蒿素援非抗瘧協同創新機制,建立一支能夠長期堅持本領域研究的專家隊伍和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2]劉保延,鄧良月.世界針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3]譚雅昕.淺析中醫藥文化在海外的傳播策略及效果[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09).

[4]陶林,張宗明.論中醫文化傳播的困境與突圍[J].理論月刊,2015(3).

[5]王尚勇.中醫藥在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現狀(上)[J].亞太傳統醫藥,2006(08).

[6]張其成,劉理想.中醫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N].中國中醫藥報,2009.06.01.

;

中醫藥外傳歐美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2.1 1840年以前 2.2 1840~1949年 2.3 1949年以后 1 拼音

zhōng yī yào wài chuán ōu měi

2 概述

中國與西方交通,可溯及西漢張騫通西域,從“絲綢之路”起,東漢班超進一步開拓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往來。中國的醫藥、煉丹術等曾多次傳入阿拉伯,又通過阿拉伯,傳到西方。中國醫藥外傳歐美,據目前史料所及,可分下列三個階段:

2.1 1840年以前

根據藥物史記載,中國藥物至少在公元10世紀已通過阿拉伯傳到歐洲。宋代開寶元年(968年)設置舶市,公元971年在廣州設置市舶司,當時中國藥物經過市舶司,由阿拉伯人運至西方的已約有58種,其中植物藥47種,包括人參、茯苓、川芎、肉桂等(《宋會要》)。13世紀意大利馬可勃羅(Mar買粉絲polo)在游記中記述他在馬拉巴看到中國船運載的貨物中有多種藥材。他特別記述了大黃、肉桂等藥,說唐古特滿山是大黃。15~16世紀,葡萄牙等到廣州、福建、浙江港口,運往歐洲的商品中有大黃、土茯苓、桂皮等。中國的土茯苓曾被歐洲人當作治梅毒的良藥,稱為“China root”。解剖學革新家維薩留斯(A. Vesalius,1514~1564年)曾論述此藥,并用之治病。中國大黃在歐洲享有盛譽,荷蘭名醫布爾哈維(H. Boerhaave,1668~1738年) 曾得到中國大黃種子。17世紀耶穌會教士來華.卜彌格(M.Boym)用拉丁文寫成《中國植物志》一書(1656年維也納)。其中選擇了《本草綱目》中的部分中藥,但他的中醫藥文稿,被荷蘭醫生克萊爾(A. Cleyer)冒名后于1682年在德國出版,取名《中國醫法舉例》,其中有關于經絡、臟腑的木刻插圖及30頁記述289種中藥。李時珍《本草綱目》于18世紀已傳到歐洲,1735年法人都哈爾德(Du Halde)的《中國史地年事錄》的第三冊中有《本草綱目》的法文譯述,并介紹了人參、冬蟲夏草、海馬、三七等藥。達爾文在其關于物種變異的研究著述中,間接引述了《本草綱目》中關于金魚變色的記述,并稱之為中國的百科全書。法國植物學家勒姆薩(Abel Remsat)鉆研中醫藥,并有著述。

脈學方面,卜彌格譯述中醫脈學、舌診等,但未及出版而已死去。其關于脈學的文稿,先由法人哈爾文(R. P. Harvieu)譯成法文(1671年),取名《中醫秘典》,后又有幾種法文譯本及意大利文本。法都哈爾德所編 《中國史地年事錄》(1735年)第三冊載有高陽生的《脈訣》的譯述,并誤以為該書是王叔和所作。17世紀末,英國名醫弗洛伊爾(J. Eloyer)因受卜彌格譯述的中醫脈學的啟發,致力于脈搏的研究,并把卜彌格譯述的中醫脈學譯成英文,連同他所寫《醫生診脈的表》一書于1707年出版。弗洛伊爾發明用表計數脈搏,其成就直接受中醫脈學的影響。

人痘接種,歐洲17~18世紀天花猖獗。王孫貴族亦難幸免。我國人痘接種法,于1672年左右通過切爾克西亞(Circassia)人傳到君士坦丁堡。俄國于1688年派人到北京學習人痘接種法。人痘法曾經俄國傳到土耳其。1700年約瑟夫·李斯特(J.Lister)自中國廈門寫信給英皇家學會馬丁·李斯特(M.Lister)報告人痘接種及其效果,當時還有其他人也做了報告。住在君士坦丁堡的歐洲人已于1706年天花流行時,學到此法。1713年12月意大利醫生蒂蒙尼(Emanuel Timoni) 向倫敦的伍德瓦爾德(Woodward)寫信記述人痘接種法,后者于次年4月向皇家學會報告人痘法。1714年,希臘醫生皮拉瑞尼(J. Pylarini)在威尼斯出版談人痘法的文章,并在英皇家學會上宣談。另有其它關于人痘法的報告送到歐洲,但皆未引起應有的重視。英駐君士坦丁堡史節夫人蒙塔古(Montagae)于1718年在當地天花流行時,用人痘法為其子接種,并于1721年返英時,帶回此法。此后,人痘法在歐洲和美國,逐漸應用。法國著名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提倡用人痘法。不止一次地在信件及文章中提到此法,說:“我聽說一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就有這種習慣(按指人痘接種),這是被認為全世界最聰明、最講禮貌的一個民族偉大先例和榜樣”等語。人痘接種法是貞納(E·Jenner)牛痘接種預防天花的先聲和啟發,它甚至推動了醫學統計學,它是近代免疫的先驅。

針灸方面,據傳馬可勃羅的一封信中談到中國醫療用的針。17世紀針灸已被某些歐洲人注意。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旁特最早記針術(1658年);另一職員布紹夫(H. Busschof)用艾法治愈自己的多年痛風癥,因向荷蘭介紹灸術,后譯成英文(1676年)。同年吉爾弗西斯用德文寫《灸術》一書。哥荷馬(1683年)等相繼撰文介紹灸法。瑞尼(W. Rhijne)于1673年在日本長崎的出島及1674~1676年居住日本,獲得針灸材料,寫書詳介針術(1683年)。17世紀英國名醫希頓哈姆對針術不表贊同,對針灸無適當認識。18世紀以后歐洲人對針灸認識漸多,出版介紹針灸的書約50種。德人甘弗、法人考瑟涅特、克里汀等,英、瑞典、捷克等均有人介紹針灸。法國巴黎大醫院采用針灸療法,但也有人反對。德、意大利、美、俄等國都有部分醫生注意到針灸。

2.2 1840~1949年

鴉片戰爭后,半封建半殖民條件下,中醫發展受到挫折,各種人士及部分西醫生從不同角度看待中醫藥,輕視中醫者。亦不乏其人。

針灸方面,法國人粟理氏(De La Soulie,1878~1955年)在中國親眼看到針灸效果。雖非醫生,但致力針灸,著書介紹。另有夫耶(de La Fuye)等人也采用針灸。法國出現了針灸學會、研究會,開展國際學術活動,對針灸研究和推廣起到積極作用。意大利、英、美、蘇等國皆有部分人士采用針灸。加拿大著名醫家奧斯勒(W. Osler)推薦針灸治療坐骨神經痛等病。某些傳教士醫生對針灸看法片面,甚至污蔑,如杰弗里(W.Hamilton Jeffery)等。針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