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西洋貿易體系的特征(大西洋有什么特點?)

时间:2024-05-20 10:33:03 编辑: 来源:

環大西洋貿易體系出現的背景

黑人奴隸的販賣

中央航路"通過環大西洋,在美洲換成糖、煙草和稻米等返航

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于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成為他的背景,這樣的貿易體系故又稱“黑三角貿易”

歷時400年之久

世界市場形成階段性特征是什么

第一階段,特點是:暴力手段殘酷掠奪。15-18世紀,世界從相對隔絕到聯系日益加強,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并不斷擴大。新航路的開辟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也開始了早期的殖民侵略擴張。新航路開辟后,大量金銀財富由美洲涌入歐洲,非洲的黑人奴隸、亞洲的香料珠寶給歐洲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商業革命使歐洲商貿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性對外貿易主要通過大西洋,英法荷成為商業強國,阿姆斯特丹、倫敦成為世界貿易中心。歐洲與世界各地的商業貿易迅速擴張,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商業經營方式也隨之發展。歐、亞、美、非洲聯系加強。18世紀中期,英國確立殖民霸權,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這一時期,交易所、股票、銀行、保險、公司等“市場擴展的制度性保障”建立起來。

第二階段,特點是:憑工業優勢。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工業國到世界各地搶占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把許國家和地區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成為經濟附庸,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工業革命造成了人類相互依賴的物質基礎,密切了國際交流,擴大了新興工業世界的范圍,加速了各國各地區間的商業流通。進入世界市場的商品種類發生重大變化(棉紗、紡織機、鐵制品、運輸工具、半成品、原料)。盡管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但已越來越按同一市場的機制運行。“19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雛形已大體形成。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社會的真實任務是建立世界市場(至少是一個輪廓)和以這種市場為基礎的生產。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隨著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的殖民地化,隨著中國和日本的門戶開放,這個過程看來已完成了’”。

第三階段,特點是:資本輸出。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生,列強掀起瓜分狂潮,世界被瓜分殆盡,世界市場迅速發展。此前的世界市場是商業資本占統治地位的市場。進入壟斷階段后,壟斷資本家兼商人、生產者和銀行家三重身份。世界市場由原來的商品銷售市場為主發展到兼有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這兩個新的內容。建立在新技術革命基礎上的國際交通、通訊業是世界市場的技術保障;形成了世界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世界貿易規模有了極大的增長;世界貿易格局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國際條約盛行,主要有卡特爾瓜分市場的協定和各國的貿易條約,國際貿易條約和最惠國原則廣為推行。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地區在經濟上已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大西洋有什么特點?

從地理位置來看,大西洋位于歐洲、非洲與北美、南美之間。大西洋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極洲,西南以通過合恩角的經線(西經67°)與太平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厄加勒斯角的經線(東經20°)與印度洋為界。大西洋包括屬海的面積為9431.4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8655.7萬平方公里;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327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2336.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575.4米,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735.9米。目前,已知大西洋最大深處為9218米。

英語中大西洋“Atlantic”一詞源于希臘語詞,意思是希臘神話中擎天巨神阿特拉斯之海。按拉丁語,大西洋稱為Mare Atlanticum,希臘語的拉丁化形式為Atlantis。原指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至加那利群島之間的海域,以后泛指整個海域。據有些拉丁語的文獻資料顯示,大西洋也稱為Oceanus Occidentalis,意思是指西方大洋。

古時候,關于大西洋的知識均被記載于托勒密地圖里。1440~1540年間,大西洋上的幾乎全部島嶼以及大洋的陸界基本測繪清楚。1819~1821年間,發現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島嶼。1770年,B.富蘭克林組織編繪的北大西洋海流圖(主要描述了灣流的路徑)制版付印。此時,大西洋的島嶼及陸界、海流圖都已經被確定下來。

自19世紀以后,人類已經開始進入對海洋學調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者”號(1872~1876)、“發現”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查等。這些海洋學調查研究對大西洋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在大西洋自然環境中,大陸棚面積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布于歐洲和北美洲沿岸。此外,大西洋自然環境還包括氣候特征。

大西洋地處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并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直布羅陀海峽通過地中海,以及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

從整體來看,大洋東西狹窄、南北延伸,輪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長約1.6萬公里。大西洋在赤道區域,其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有2400多公里。

大西洋東西兩側的岸線大致平行。南部岸線平直,內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布于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因此,大西洋在開闊洋面上的島嶼比較少。

大西洋是幾個大洋中入海河流域面積最廣的,其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圣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里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扎伊爾河)、尼日爾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由此可見,大西洋的入海河流域面積較為廣泛。

從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方面來看,通常以北緯5°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此外,大西洋的北半球陸界要比南半球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

海底地形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為3300公尺,其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溝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征是有一條縱貫南北呈S形的海嶺,寬達1610公里,稱為大西洋中脊,它是環球海嶺(72450公里)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脊兩側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間。北大西洋有北亞美利加海盆、圭亞那海盆(西側)和加那利海盆、維德角海盆(東側)。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側)和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東側)。這些海盆充分說明了大西洋海底地形。

大陸棚面積比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占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占11.1%,大陸棚占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大西洋海底地形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島嶼。由此可以看出,整條海嶺蜿蜒呈S形,將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

從東西海盆來看,東海盆要比西海盆淺,一般深度不超過6000米。我們知道,西海盆較深,其深海溝大部分在西海盆內。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向東、向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鯨海嶺),伸向南美洲東海岸的里奧格蘭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嶺南端,布韋島以南是一片水深達5000米的地區,被稱為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南桑威奇海溝,其深度達8428米。然而,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向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在大西洋東部地區,特別是在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有許多水下淺灘。

由于大西洋向南北伸延、赤道橫貫中部,所以氣候南北對稱、氣候帶齊全是大西洋比較顯著的氣候特征。同時受洋流、大氣環流、海陸輪廓等因素影響,各海區間氣候又有差別。大西洋赤道帶屬于低氣壓帶,又是南北信風的輻合帶,在這個地區,風力微弱、風向不定,因而稱無風帶。

大西洋氣候特征

由于大西洋赤道帶是低氣壓帶,所以上升氣流較強盛,多發生對流性云系降水。此地帶年降水量多達2000毫米,是大西洋中的多雨帶。副熱帶是高壓帶,氣流以下沉輻散為主,云雨稀少,天氣晴朗,蒸發旺盛。一般降水量500~1000毫米。在大西洋高壓中心,即大洋東部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50毫米,遠遠小于蒸發量,因而此地帶為大西洋中的干燥帶。

從副熱帶高壓帶下沉流向赤道低壓帶的氣流稱為信風帶。北半球為東北信風,南半球為東南信風。信風風向穩定、風力較大(3~4級),成為大西洋中重要風帶,也是大洋表層洋流形成和維持的動力。從副熱帶高壓下沉流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稱盛行西風帶,是中高緯度強大的行星風帶,也是南北緯40°~60°西風漂流形成的動力。此外,西風帶還經常與來自極地的冷空氣相匯,形成鋒面和氣旋。在這種鋒面和氣旋的作用下,就會產生多變天氣和較多降水,尤其冬季常常帶來暴風雪,給高緯海區造成狂風巨浪,嚴重影響航運和海上漁業、石油工業生產。北半球60°以北的高緯海區(主要是東部)受暖流和氣旋影響,年降水量可達1000毫米左右;相反,在南半球60°以南的海域,由于受干冷的空氣和沒有暖流調劑的影響,其降水量就很少,一般在100~250毫米。

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氣溫分布基本相似,都是沿緯度方向延伸,從赤道地區向高緯遞減。赤道地區氣溫最高。年均溫25~26℃,氣溫年變幅很小(一般不超過3℃)。南北緯20°附近,最熱月氣溫達25℃左右,最冷月為20℃左右。南北緯40°附近,北大西洋因受暖流影響,氣溫高于南大西洋,最熱月為20℃,南大西洋只有15℃,最冷月分別為13℃和10℃。南北緯60°附近,北大西洋的暖流增溫效應更為明顯,最熱月氣溫達10℃,南大西洋則為0℃,最冷月分別為0℃和-10℃。由此可知,北大西洋上的氣溫要比南大西洋上的氣溫高。

與此同時,由于大西洋東西沿岸受寒、暖流的不同影響,就會造成南北緯30°間的大洋西部氣溫高于東部約5℃左右。北緯30°以北的大洋東部氣溫高于西部約5~10℃,而南緯30°以南,因陸地變窄、海域寬闊以及西風漂流影響。因此,大西洋東部和西部之間的氣溫差并不是太明顯。

大西洋南北氣候有較大的差別,東西兩側也有差異。氣溫年較差不大,赤道地區不到1℃,亞熱帶緯區為5℃,北緯和南緯60°地區為10℃,僅大洋西北部和極南部超過25℃。大西洋北部盛行東北信風,南部盛行東南信風。溫帶緯區地處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風力最大。因此,在南北緯40~60°之間多有暴風,在北半球的熱帶緯區5~10月常有颶風。大西洋地區的降水量,高緯區為500~1000毫米,中緯區大部分為1000~1500毫米,亞熱帶和熱帶緯區從東往西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區超過2000毫米。大西洋水面氣溫在赤道附近平均約為25~27℃,在南北緯30°之間東部比西部冷,在北緯30°以北則相反。由此可知,在大西洋范圍內,南、北兩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別達南、北緯40°左右。

大西洋全年氣溫變化都不是很大,赤道地區年溫差不到1℃。此外,副熱帶年溫差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