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宜興網紅餛飩店在哪里(無錫哪里的小籠包好吃呢?)

时间:2024-05-03 09:13:05 编辑: 来源:

無錫哪里的小籠包好吃呢?

無錫小籠饅頭是江南名小吃之一,三鮮開洋餛飩是小籠饅頭的絕配,吃餛飩、品小籠是老無錫的習慣生活,所以提起小籠饅頭是不能缺餛飩的,餛飩與小籠饅頭必須相提并論、相得益彰。

目前錫城要說小籠饅頭和各色餛飩仍能保持傳統風味的,深受本地人認可的,首推熙盛源,笑來喜和古香樓。這三家店,不論從制作、口味、特色、環境和服務上都是一流的!在保留小籠饅頭和各類餛飩的原始風味的基礎上,都進行了適當的改良,各具特色,比較適合現代群眾綠色 養生 的口味;

其次是頂著正宗的頭銜,走著平庸的路線,也是三家店,分別是王興記,秦園和憶秦園。王興記是錫城的百年老店,也是無錫小籠饅頭和三鮮開洋餛飩的招牌店,我們小時候到王興記去吃碗餛飩,來屜小籠是逢年過節的禮遇,十分難得。但是現在輝煌不在,在當今的無錫人心中是爛泥扶不上墻,一蹋泥糊涂,不過味道不行名氣在,就象撿不了的菠菜頭,但凡評獎評優永遠少不了它。秦園和憶秦園是陳曉卿的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之衍生物,準確地說,陳曉卿拍的是秦園小吃,但是秦園小吃的業主沒能堅持住,當《舌尖》風靡全國時,秦園不幸已經盤給了他人,當食客聞風而至,讓秦園新掌柜賺得盆滿缽盈時,為他人作嫁衣的原業主自然是心有不甘,實在是坐不住了,就重踏江湖,有了憶秦園小吃,為了有所區別,還專走奢侈高檔路線,并發起了干屎摻入薄屎里的正宗之爭,說不清,道不明,反正借了央視的東風,還是虛名一場,延續至今,成了外來游客的網紅店。

最后,就剩下街頭巷尾的小吃店,象蘇興記、超王記,常興記,陳大嘴,盛興源,聚成源、丁大福等等,憑著各自的經營特色,在錫城各占一隅,各有一套,基本上是經濟實惠,貼近大眾,走親民路線,方便城鄉群眾,就近能品嘗心中的老味道,也成就了無錫小籠的食文化;

除卻本地的商家,還有二家外來戶也得提一提,他們做小籠饅頭也比較有特色,名氣不亞于以上各家。

一是從江陰殺入無錫城的小吃店——陶興寶點心店。江陰雖隸屬無錫,但江陰在飲食上與無錫大相徑庭,非同一系列,故屬于外來食文化,陶興寶的特色是各色餛飩,特別是螃蜞餛飩堪稱一絕,真是鮮到眉毛都掉了,還有刀魚餛飩更是要提前預約,其點心是以蟹粉湯包為主,頗具靖江特色,輔以美味的拖爐餅,真是打巴掌也不扔的好食品,關鍵是這家店的小籠饅頭雖非主打品牌,但是不管是制作和滋味都是中規中矩,做的不錯,能在錫城小籠饅頭的行業內分得一杯羹。

另一家是從安徽過來的同慶樓,雖是徽派餐館,但是小籠饅頭是其主打的招牌點心,初來時與本地小籠饅頭不同,口味以咸鮮為主,似有與無錫小籠一爭高下的態勢,經過多年打磨融合,現在也入鄉隨俗,有了絲絲的甜味。

小籠饅頭是無錫獨特的小吃文化,雖然外地人不一定能認可它的甜膩滋味,但是在無錫人心中,永遠是一屜割不斷的鄉愁,不管到天涯海角,也不忘要吮吸象母乳一般的鮮汁。

必須熙盛源啊,這么多年了,平時想吃就會去,總是吃不膩,最愛的是他家的小籠饅頭和拌餛飩。作為一個偏愛甜的無錫人來說,本地的餛飩店應該是最受歡迎的小吃。王興記還是不要多說了,本地人都是不太肯推薦王興記給外地的朋友的,雖然這個店是在國內應該是算最有名的無錫特色小吃店了,但是真的是像某些國營單位一樣,服務不熱情,用料不足,空有招牌,誰吃誰上當,還不如介紹外地朋友去穆桂英。喜歡熙盛源的是因為服務挺好的,都是本地阿姨,每次去都是和和氣氣的,很有親切感,而且這么多年,基本上所有的服務員都沒怎么變過,除了開新店招人還是會有老員工鎮守,說明老板人也挺好的,不然員工早換了吧。除了熙盛源,還推薦超王記和笑來喜,笑來喜進去給的茶挺好喝的,小籠包的皮子也薄,其實這幾家老板都是有淵源的,配方上應該不會有太多的差別。

在無錫江陰吃到的蟹黃小籠包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小籠包源自上海南翔,為江南地區特色小吃,上海味鮮,無錫味甜。

從宏村來到江陰,朋友阿P帶我們吃小籠包,此為江陰人最愛之一。與川渝地區的小籠包不同,江陰小籠包的皮是用不發酵的面做成的,且里面有鮮美的湯汁和緊實的肉丸,外形小巧玲瓏,晶瑩透黃。

正確的吃法是,在小籠包的側面咬個小口,輕輕吹涼湯汁,再慢慢吸入,然后用湯汁將皮和肉餡鎖在口中,慢慢品嘗食材的原味。當然,包子沾一點香醋,盡情享受湯汁四溢,皮薄餡嫩,鮮美無比的蟹黃小籠包吧!

對于喜歡吃包子的我,這真是和以往不同的體驗,餡料如此之多,如此之鮮,外皮之嫩,吃完一個再來一個。

同時還吃了餛燉,蝦仁餡的,雖然沒有麻辣,但那鮮味更勝麻辣。

回渝已多日,早上依然經常選擇包子,重慶的小籠包也很好吃,只是那一股蟹黃味只有去江陰尋了......

無錫人的最愛——小籠饅頭

前面說過了無錫人的面和餛飩,再來說說無錫人的最愛——小籠饅頭。印象中,小籠饅頭是最能代表無錫的小吃。因為面和餛飩,你可以在周邊城市吃到相同或相似的味道,唯獨小籠饅頭,只有在無錫能吃到這個味道,連江陰、宜興(無錫所轄縣級市)都有很大的差異,周圍很多城市也有小籠饅頭,但那個差異就更大了。

小籠饅頭其實應該稱為小籠包,在無錫方言里,是沒有包子饅頭之分的,一律稱為饅頭。雖然現在稱小籠包的人多起來,但只要一說無錫話肯定是“小籠饅頭”。

已經難以考證為什么叫作小籠饅頭了,應該是蒸饅頭的籠屜小而得名吧,那么小的饅頭,一籠十個,不多不少。湯汁是必須的,不明就里的人把小籠稱為灌湯包,其實是不對的。聰明的無錫人在餡里恰到好處地摻入了皮凍,在爐子上蒸個六七分鐘,皮凍全部化開,變成鮮美的湯汁。在無錫稍有名氣的餛飩店里(小籠饅頭肯定是和餛飩一起的),服務員在分饅頭時如果不小心,把皮夾破了,一定會把這個小籠送給你吃,因為沒湯汁的小籠是沒人會要的。

甜也是必須的,好多外地人不習慣這種甜,甚至有一年在天津,出租車司機聽說我是無錫人,直接說:吃過你們的糖包子。也許是無錫自古富庶不缺糖的緣故,甜,一直是無錫人鐘愛的味道。小時候跟著父母出門作客,很多人家待客的不是茶水,而是一杯糖水,而且對你越尊敬糖就放的越多。當然,小籠饅頭里的糖是有分寸的,必須襯托出鮮味來,吃到嘴里先是一種淡淡的甜味,然后被肉的鮮香味蓋住,直到湯汁淌滿你的口腔。

在江南,這種帶著甜味的小籠是無錫特有的,以后走遍千山萬水,只要嘗到這略帶甜味的味道,就會勾起思鄉之情。

小籠饅頭裝載著我們這代人的記憶。在衣食匱乏的年代,糖、油、肉,甚至面粉都是限量供應的,吃一次小籠饅頭,就把這些吃齊了。當然,小籠饅頭也不是象現在隨便吃的,家里來了客人才會去吃上那么一回;又或者去外地走親戚,會裝上一竹簍的小籠饅頭(三十到四十只吧)作為禮物帶走。這種裝簍的小籠一般只蒸七分熟,這樣拿出去的買相比較好,吃的時候再重新蒸一下。

到了七十年代末,經濟稍有好轉,見到比較多的人,因為打賭輸了會請吃餛飩小籠的。更有直接打賭能吃多少只小籠的,閣老就親眼看到兩個年輕人打賭吃下足足100只小籠饅頭,結果,饅頭是吃完了,兩個人也反目成仇,因為那100只饅頭錢,畢竟是小半月的生活費啊。

到八十年代,物質豐富了,市場上的各種品牌的小籠饅頭也多起了來,和餛飩不同,小籠饅一般只有肉餡,考究一點的有蟹粉和蟹黃。記得有一家店,每籠有一個菜豬油的小籠饅頭,但好景不長,很快也就淹沒在這常態的小籠饅頭中。

餡雖然千篇一律,但味道卻各有不同。偏甜的、偏鮮的、鹵汁特別多,形成了各個特色品牌,一旦功成名就,便可經久不衰。目前無錫市場上除了百年老字號,有些名氣的不下十多種,有些“新貴”也混了三十多年了。

小籠饅頭雖然好吃,但也講究個吃法。小時候見過一北方大漢,看見小籠饅頭一臉不屑,可能是覺得無錫人小家子氣,把包子做的這么小,挾起一只,整個塞進嘴里,滾燙的鹵汁炸開來,弄得那條大漢吞也不是,吐也不是。那場景,至今難忘。真正的無錫人,會告訴你,“輕輕移,慢慢提,先開窗,后喝蕩”。說的就是先咬破一點皮,把湯汁吮干了,才能把整個小籠饅頭吃完。

小籠饅頭是無錫幾代人的記憶,承載著無錫美味的傳承。雖然過多的糖和油已不再是現代人的喜愛,但在無錫,還沒有一種小吃,能撼動小籠饅頭的霸主地位。

古香樓! 其次 熙盛源,再下來是 其他了。我從小生活在崇安區,吃著中國飯店和王興記的小籠包長大的(小籠包除了錢還有糧票的) . 現在的王興記,旅行團的目的地之一吧。

無錫好吃的小籠包太多了,老牌名店里也有,犄角旮旯里也有,推薦下面幾家,看你有沒有吃過

最老牌——王興記

王興記可說是無錫最老牌的

吃小籠包的地方了

許多人就是沖著他們家的

小籠包和蟹粉小籠來的

現蒸的小籠 入口驚艷

皮薄吹彈可破

肉質緊致,多汁味濃

不過其中 碎生姜較多

不吃姜的小伙伴們要注意了

經典的 鮮肉小籠

和高級的 蟹粉小籠

皮都很薄,咬開滿滿一湯汁

蟹粉款的頂部有 巨大蟹黃

猶如皇冠上的寶石

對于愛吃蟹的小伙伴來說只怕是每口都要開心哭了

這家小門面的店隱藏在

朝陽市場的一角

真可謂極為隱蔽

但小籠賣相卻不輸其他

這兒的小籠用的是 腿心肉

味道更濃更甜

并且點小籠包還免費配湯

地址

梁溪區朝陽農貿市場內場2號梁溪區沁揚市場125號濱湖區大丁佳苑30號

為什么說他家是最正經的呢?

因為它靠近市公安局

在中級人民法院對面

吃一口小籠

望一眼對面的法院

整個人也變得肅穆起來了呢

同樣的,他們家的小籠

也很“為人民服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