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大門圖片(蟻族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啊?)

时间:2024-06-02 05:00:18 编辑: 来源: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園內有哪些地標性建筑?

各國風情建筑集合的上外 ,學生們最羨慕不差錢語系的大金頂

試述北京四合院平面布置,說明其反映了哪些時代社會特征,并說明中國古代住宅發展中的傳承關系?

救救北京四合院(附圖片)

本報記者 李 舫

聚訟紛紜的美術館后街

22號

1999年11月20日清晨,

北京平安大街寬街向南一百余米,一張醒目的蓋有“北京市王

開建業拆遷服務有限公司”公章的拆房公告貼在了美術館后街

22號的灰磚墻上,引得行人紛紛駐足觀看。公告聲明,為在“東

城區美術館后街22號、山老胡同17號、33號進行的綜合樓項目”,

該地區住戶及商業單位“必須服從城市建設需要”,在月底以

前搬離,否則將對該住戶實行“證據保全”前提下的“先行拆遷”。

美術館后街22號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趙紫宸、趙蘿蕤的故

居。趙紫宸是杰出的愛國主義者,他抗日戰爭時期被日寇投入

監獄,在獄中堅貞不屈,寫就愛國詩篇,廣為流傳。趙紫宸之

女趙蘿蕤,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和比較文學家、國際著名的惠

特曼研究學者。房屋現今的主人、八十二歲的趙景心老人退休

前是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曾經參與兩航起義,從香港

駕機回歸。

此前,美術館后街22號是否應被拆除一事,早已引得社會

各界聚訟紛紜。去年,這個院落曾因平安大街建設一度面臨危

險,今年,“北京王開建業拆遷公司”又以“我單位綜合樓建

設”為由再度發出動遷令。而這一行為遭到了一些知名專家學

者的聯名抗議。去年5月17日,吳良鏞、侯仁之、羅哲文、鄭孝

燮、舒乙、梁從誡六位學者聯名呼吁:“近日,受平安大街拆

遷工作牽連,一處有巨大價值的小四合院面臨徹底拆毀的危險,

取代它的將是一座現代商業樓。……房地產商借口此院并非文

物保護單位,沒有保護價值,企圖強行拆除。目前,事態仍在

向前發展。”今年11月9日,羅哲文、鄭孝燮、舒乙、梁從誡等

七位學者再次聯名呼吁:“我們再一次慎重指出,這個四合院

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拆掉它,北京將在文化上承受難以估量

的損失。”此后,《中國青年報》等新聞媒體也對此作出反應,

呼吁“拯救美術館后街22號”。

北京四合院的歷史沿革

近年來,經濟建設的發展加快了城市建設、城市更新的步

伐。而在北京有如雨后春筍般興起的房地產開發中,作為北京

文化的重要表征的四合院的存留,可謂城市建設中面臨的一個

不容忽視的問題。

北京是我國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每一朝代都留下了風格

迥然不同的建筑文化,四合院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四合院,

老北京人也稱為四合房,是指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合圍起來形

成的內院式住宅。目前,我們能夠考證到的最早的北京四合院

只能追溯到安定門附近的后英房元代遺址,建筑界也將它視為

元代北京四合院的典型。元滅金,元世祖忽必烈放棄金中都,

將都城的位置北移,改名為大都,從此開始了北京城大規模的

城市建設。清代建都北京以后,大量吸收漢文化,基本上承襲

了明北京城的建筑風格,對宮殿、城池、街衢、坊巷等都未作

大的變更。清代可以說是北京四合院發展的巔峰時期。《古建

園林技術》副主編馬炳堅在談到北京四合院時說:“北京四合

院是我國古代諸多傳統民居形式中頗具有代表性的一種。它集

各種民居形式之長,在華夏諸種民居建筑中堪稱典范。它的這

些特點的形成,與北京作為六朝古都的特殊政治歷史地位是分

不開的。長期居住在北京這塊土地上的各朝代貴族、士大夫階

層對家居環境有著相當高的要求,這就從各個方面促進了北京

四合院的發展與完善;加上北京地區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和

傳統民俗,共同構成了北京四合院獨具特色的傳統居住建筑文

化。”

解放前夕,北京傳統住宅建筑發生很大變化,居民的住房

越來越少,院里的房客越來越多。獨門獨戶的四合院開始變成

多戶聚居的大雜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質發生了變化。

1949年以后,北京傳統四合院出現了使用性危機。由于所

有制的變更,很多清代遺留下來的王府、宅院由私產變為公產。

那些仍作為住宅用的院落,變為人員更為復雜、多戶居住的大

雜院。這些用途上的變化,使四合院再難保持昔日的深邃、安

謐、幽雅和溫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成了普遍現象。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是北京四合院罹難最為嚴重的時

期,院中精美的磚雕、木雕、石刻、彩繪等傳統裝飾構件被蕩

滌一空。無數價值連城的藝術品,或被砸成碎片,或被抹上泥

灰,幸存者為數寥寥。接踵而至的是所謂“備戰”的全民挖洞

運動,進一步破壞了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和排水系統。1976年的

唐山大地震更使北京僅存的四合院雪上加霜。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近年來,北京市在城市發展總體規

劃中確定了四合院的保護方針,使四合院的惡化狀況有了初步

的控制和緩解。隨著古舊城區改造和安居工程的開展,北京的

城市面貌在近十年之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危舊房改造迅

速向城市中心推進,老的城區在不知不覺中漸漸消失,取而代

之的是一幢又一幢現代化建筑。就在北京那些讓人耳熟能詳的

老胡同、老院落被一群群現代材料組合而成的新建筑吞噬的時

候,就在北京從一個世界文明古都向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邁

進的時候,老北京的令人備感親切的特征也在迅速消失,沒有

了古城墻上遼闊的天際輪廓線,沒有了景山俯瞰紫禁城所看到

的金光熠熠的琉璃海洋,而是四處冒尖、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四合院同北京城的“雙向同構”關系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建筑系教授王其明用“雙向同構”形象

地指出了四合院同北京城相互依存的關系,北京是四合院化的

城市,四合院是城市化的住宅。“一方面,住宅是城市的細胞;

另一方面,城市是住宅的集合體。居住建筑是連續使用的房屋,

城市的更新勢必影響到住宅,住宅的變化又必然反饋到城市中

去。因此,城市與住宅之間,存在著某種天然的同一,即同構

關系。”與西方城市的發展道路不同,中國的城市無論在空間

結構,還是社會組織上,都始終未能擺脫住宅的母體。因而,

就北京城與四合院的“雙向同構”關系來說,從北京城與四合

院在形態上的酷似,到四合院的建筑構造所折射出來的中國傳

統文化中的家庭制度、宗法血緣關系,都標志著四合院這種已

趨式微的建筑風格在建筑史上的地位是其他建筑所無法替代的,

這些大量被人們所忽視、散落并積淀于北京城的各個角落的形

態各異的四合院,是中國歷史文化最具象、最豐富多彩的組成

部分,也是中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寶貴遺產。

然而,1990年至1998年,北京市進行了大規模的舊城改造,

共拆除老房子420萬平方米,其中大部分是四合院,并且不乏保

護完好者,許多被拆除的四合院構造之精美、質量之堅固,令

拆遷工人都嘖嘖稱奇。在用“危機”兩個字來描繪北京四合院

的總體狀況時,許多建筑學家、規劃學家、歷史學家不無痛惜,

不無辛酸。他們說,我們在四合院文化已經被如此大肆破壞的

前提下,再談四合院的保護問題,不能不讓人有“亡羊補牢”

之感。近幾年來,被瘋狂拆除的各個年代的四合院,無論從建

筑結構、保存形態,還是從歷史價值、文化傳承的意義上講,

其中有許多都是無法估量的損失。東岳廟山門被拆掉了,觀音

院過街樓和粵東新館被拆掉了,余叔巖故居和尚小云故居也被

拆掉了。盡管北京市有關領導一再強調,在保護和發展發生矛

盾時,發展要讓位于保護。而某些房地產開發商仍利令智昏,

在歷史文化遺產上大興土木,大動干戈。建筑大師貝聿銘曾痛

心地說:“北京有很悠久的歷史文化,可是不少都被破壞了。

”西方古建筑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在對西方古建筑保

護進行系統的考察之后,憂心忡忡:“在今天,試圖像巴黎、

羅馬那樣,對北京現有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保護,盡管已經為

時太晚,但仍有許多工作需要我們去做。”北京市古代建筑研

究所研究員、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王世仁提出,能否不再對我

們現有的北京四合院大動干戈,而是進行“標本化”保存?內

中不無尷尬和無奈。他說,北京四合院從用地不經濟、功能不

合理等方面講,已經同經濟建設發生較大的沖突,但是,它畢

竟是歷史的見證,是歷史的記憶,是祖先流傳下來的建筑藝術

品,我們無權將它一鏟而光,有必要、有義務將它保存下來,

留給子孫后代。

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舒乙強調,北京作為世界文明古都,

是由兩大部分構成的。“第一部分是紫禁城和一批昔日的皇家

園林。第二部分,則是面積更為廣闊的居民區,是它的成片的

胡同、四合院和由胡同組成的圍棋棋盤式的結構。如果僅有第

一部分,便不是北京。試想,絕大部分的胡同和四合院消失了,

你還能找到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文化嗎?還有什

么故事可說嗎?北京充其量是香港、東京、紐約的翻版,而北

京的民族傳統、自我個性、地方特點、人文價值、光輝歷史,

都將統統化為烏有。”

在這里,我們有必要深思北歐文化學者波第爾語重心長的

話語:“傳統包括了兩個方面的標準,其一,它是一種轉變過

程的結果;其二,它的文化來自普通大眾,也就是說,傳統是

一個動態的、不斷傳遞和積累的過程。這一點在住宅的發展歷

史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方可提出

要從“活的傳統”來理解北京四合院的保護工作。他說:“我

們保護古城,保護北京四合院,不是將它們當成博物館封閉起

來。北京古舊城區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經濟價值,更體現于它

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上。如果離開了人的活動的積累,那么

四合院就僅僅是一堆死氣沉沉的磚瓦結構,社會就會停滯,經

濟進步也會失去基礎。”

北京四合院,存在還是毀滅?這已經是一個相當嚴重、不

容人忽視和回避的問題。新中國建國初期,著名建筑學家梁思

成先生提出,保存北京明清古城,在北京城西另建新城。可惜

這個設想未被采納,北京古城被破壞得相當嚴重,成為中國近

代文明史上飲恨永遠的一大痛事。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人們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