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當代社交媒體對友誼發展的負面影響(「我不麻煩你,你也別麻煩我」的社交觀念是不是在年輕一代興起了?)

时间:2024-05-24 04:14:58 编辑: 来源:

大量社交APP的出現,是否使當代大學生的現實交流能力變差?

我認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影響,因為我也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手機的確帶給人們很多的便利,當今社會的發展速度也快,手機更新換代更是快。但是有好的一面就肯定會有不好的的一面。

先不說手機app是否會讓當代大學生現實交流能力變差,而是有些大學生沉迷于手機里的網絡世界根本走都走不出來,玩游戲呀,網戀呀,把自己封閉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也很少與身邊的朋友交談,對著手機屏幕傻笑,大喊大叫那都是常有的事。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新聞,就是一個男孩特別喜歡玩手機,性格也比較孤僻不愛與人打交道,他跟手機每天都形影不離,晚上睡覺看很晚,第二天早上一起床也是先看手機,父母說也不聽,終于有一天因為他看手機看到兩點,身體長時間不動血液不循環,導致猝死,等第二天父母發現的時候,男孩已經身體冰涼,沒了呼吸。

這個新聞一直警示著我自己,希望對大家也能有所感悟。要合理的利用手機帶給我們的便利。不能太過依賴手機,懂得節制,自律。

其次現在手機里的app也越來越多,通訊工具,游戲,都特別吸引現在的年輕人,好朋友出門逛街,同學聚會,大家坐在一起都是低個頭玩手機,不說話,何談朋友之前感情?在過去沒有手機的時代,大家茶余飯后都會坐在一起,談天說地,越說感情越好,不像現在科技這么發達,時代這么好,人們卻不像以前那樣敞開心扉隨心所欲的暢談。

很多大學生們在課余時間都是玩手機,沉迷于與手機里的朋友聊天,然而你親近的室友就在你對面坐著。大學生活那么美好,為何不相約三兩好友,出去運動運動,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積極向上的生活?希望同學們都能走出手機里的世界,多和現實中的朋友交流,做一個當代優秀青年。

 

社交媒體對學生的學習有幫助還是阻礙

社交媒體是一種在線工具,通過認知參與和社交互動為更好的結果和體驗提供了巨大優勢。當前,社交媒體已成為流行的電子學習平臺,可用于知識共享和積極協作學習,也可以被用來創建虛擬教室,為學生提供交流和娛樂,促進和鍛煉學生的創造力和溝通技巧。在教育領域,社交媒體的使用增強了學生的主動協作學習。Jung等人(2002)的研究發現,參與在線協作任務的本科生與沒有參與的學生相比,對自己的學習感到更滿意。特別是Selwyn和Grant(2009)、Arnold和Paulus(2010)強調了這種協作學習方法的潛力。同時,Al-rahmi等(2015)和Karpinski等(2013)也發現教育中的社交媒體使用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改善學習環境。但如今,學生越來越依賴于在社交媒體和互聯網上獲取信息,這就是為什么學生的學習、研究能力在某些情況下下降的原因,因為他們對這些社交媒體的參與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使得他們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更少,導致他們的學業成績下降(Hoffmann,2017)。Jun買粉絲和Cotton(2011)在多任務處理和學業成績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在學習或做作業的時候使用Facebook很常見,這種行為與大學平均績點(general point average,GPA)呈負相關。Wood等人(2012)也研究了MSN、Facebook同時處理多項任務對實時學習的影響,結果表明:使用指定的任何一種社交媒體進行多任務處理都與學習成績負相關。

隨著社交媒體在全球范圍內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了這些社交媒體網站,與朋友、家人、老師和陌生人進行即時互動。社交媒體影響著人們的行為,網絡信息技術進步促進了社交互動、信息共享以及通過社交網絡接收知識更新。社交媒體的使用可以帶來一個積極的、有利于學習的環境,能讓師生之間產生輕松融洽的關系,促進學習環境和知識的共同創造,提高學生對主動協作學習的滿意度,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此外,教師可以在支持學生使用社交媒體時發揮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及時提出問題和尋求解決方案,促進積極的協助學習。

《溝通的藝術》:社交媒體時代,怎樣溝通才能更安全、更有效

近期,成都某高校的一位大學老師,因為在買粉絲群里與學生溝通時,說了一些不太妥當的話,被學生截圖舉報,受到很嚴重的處分。據說是學生想整他,故意在買粉絲群里激怒他,讓他急不擇言說出那些話來,最終以師德有虧受到處罰。

且不論學生的居心以及老師觀點的對錯,單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得不遺憾地說,這位老師缺少溝通技巧方面的刻意訓練。如果是和學生面對面交流,他可以從學生的表情和神態就能判斷來者不善,可能會在說話中加以注意;即使不是太注意,也能比較充分、全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不會被截圖作為證據。

但他偏偏采取了買粉絲這種社交媒體進行溝通,這位大學教師又缺少自我保護措施,最后落入學生的“陷阱”。很多人感慨:這一屆學生真可怕!呼吁老師不要建立買粉絲群。

但是,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溝通,當代人怎么可能避免呢?

而且,雖然社交媒體到處是“坑”,只要深入了解社交媒體的特性,掌握好溝通的技巧和原則,社交媒體就會成為有效溝通的好助手。

《溝通的藝術》(第15版)一書就是探討如何進行有效溝通的著作。這本是美國學者羅納德·阿德勒( Ronald Adler)和奈爾·道恩(Neil Towne)兩人合著的,初版至今已經近40年了,筆者看到的是第15版,這一版修改由羅納德·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 (Russell.F.Proctor)合作完成。羅納德·阿德勒是溝通領域的專家。除了本書之外,他還出版過其他六本跟溝通有關的著作,主題包括肯定訓練、社交技巧、商務溝通、公共演說技巧、小團體溝通等。

作者把這本書定位為大學生接觸人際關系課程的基礎讀本,每一版本修訂都會添加最新的人際關系研究成果及時代變遷的新議題,使得全書內容與時俱進。比如在最新的版本中,作者添加了社交媒體對溝通與人際關系所造成的沖擊,并對如何正確使用社交媒體進行溝通提出一些可行性很強的建議。

說到溝通,在電話發明之前,人們會不假思索地理解為面對面交談。19世紀70年代末,人類發明了電話。當時一些溝通領域的專家認為,電話作為面對面溝通的替代選擇,實在不怎么樣:它只留下“真實世界”互動之表象。 

大約一個世紀之后,個人電腦流行起來,類似擔憂再次出現。一些專家相信:“以計算機為媒介的溝通并不會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反而會導致沒有人情味的、以任務為取向的關系。”

那么,通過社交媒體進行溝通,與傳統的溝通方式有什么不同?《溝通的藝術》一書指出主要有以下幾點:

面對面溝通的內涵是豐富的,因為充足的非語言線索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明晰對方話語的含義,而且還暗示了對方的感受。相比之下,社交媒體傳遞的信息就要精簡得多了。

例如,好幾個星期你沒有收到某一位好朋友的消息,于是你問她:“發生什么事了嗎?”你的朋友回復:“沒什么,我很好。”這個回應夠不夠形象,就要取決于你們的交流方式:

相比之下,社交媒體的信息是最精簡的。

同步,是指溝通者全都是實時聯系的情況。面對面交流是同步的,有些媒介渠道也是同步的,如電話交談、視頻會議等。

多數社交媒體的溝通是異步的,信息的發送與接收之間存在時延。比如發郵件、短消息和社交媒體留言、發布狀態等。在它們被閱讀之前,會有幾秒到幾天的滯后時間。用戶還可以選擇忽略或跳過這類異步信息。異步溝通能讓溝通者靈活選擇發送、接收、回復信息的時間與方式。

利用社交媒體進行溝通,信息在理論上是可以永久保存的,有時候也是公開的。

這一點很好理解。近年來,我們社會很多藝人明星的微博,往往遭到“挖墳式”地搜索、舉報,還有很多官員遭到“人肉搜索”甚至因此落馬,都展示了社交媒體的永久記錄能力。

《溝通的藝術》指出,人們普遍采用社交媒體進行溝通,已經影響到了各種親密關系,包括家庭、情侶和友情。不過,作者認為,這種影響首先是正面的、積極的影響。

1 、社交媒體便利家庭成員溝通

家庭溝通受到新技術的影響常常是積極的。例如,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表示發短信讓他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對他們的家庭關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女性對此的感受比男性更強烈)。他們還說,通過短信能比面對面交流讓他們更真誠地向家庭成員表達自己的感受。 

作者是美國人,他所說的案例主要是來自美國。但在我們社會,也可以感受到社交媒體帶來的家庭溝通便利:很多人在大城市生活,以往只能逢年過節回到家里才能團聚,才能雞毛蒜皮無所不談。但現在我們有了買粉絲群,隨時隨地都可以交流溝通。大量的老年人積極上網,因為在手機里可以隨時隨地見到子女們,不僅是對話,還可以見到實實在在的影像。

作者指出,在網上開始感情關系已經很尋常了;但即使是在現實中開始感情關系的情侶,也需要管理自己對社交媒體的使用。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陷入感情關系的成年網民中,有27%的人說網絡對他們的關系產生了影響。

感情承諾的一個指標就是“努力定期溝通”,打電話和發短信就是一種很便捷的方式。研究發現,在感情關系中,移動設備使用與承諾和愛的感覺之間存在一種積極的關系。

當然,并非所有影響都是積極的。研究顯示,大約四分之一的手機用戶說,他們的愛人在與他們獨處的時候,會因為手機而分散注意力(在18歲到29歲的年輕人中間,這一比例甚至更高)。

正如其名稱所表示的,社交媒體最初是作為擴展人脈的工具研發出來的,確實也為我們與朋友交流帶來了新維度。但是研究表明,人們主要使用社交網站來維持現有友誼或者恢復舊日友誼,而不是建立新關系。

作者舉的例子是Facebook上的,說Facebook里聯系比例最高的是高中同學。像這樣的發現說明,社交媒體很明顯不是面對面溝通的替代品,而是一種支持或者恢復往日當面建立的友誼的手段。即便是在網上認識的陌生人,如果他們想要變得更親密,也很可能會進行面對面溝通。

國內網民一般無法使用Facebook,但我們的買粉絲也是這樣的。你可以想想,是不是買粉絲為你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同學、老戰友?是不是認識了新人然后加個買粉絲來鞏固一下交情?

另一方面,除了不諳世事的年輕人和存心沾花惹草的人,誰會真心對待“搖一搖”搖出來的人或者QQ搜索添加的人呢?如果兩個人通過社交媒體建立了聯系,是不是只有線下“面基”過,才算是真正建立了朋友關系?

《溝通的藝術》指出,社會科學家們已經在重度使用社交媒體與人際關系問題之間發現一種關聯模式。

研究發現,一個人與別人的人際關系親密度,和他沉浸于在線社交網絡的程度呈負相關。另一些研究也顯示,當人們面對面討論個人話題的時候,僅僅是有移動設備在場,就會對他們的親近感、聯系感和談話質量產生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在概要性地分析美國的人口統計數據時,發現社交網絡使用、婚姻不滿意和離婚三者之間也有關聯。其中,Facebook使用作為“預測離婚率和婚姻煩惱的一個重要指標”被凸顯了出來。

不過,研究報告的作者明確指出,社交媒體也許不是關系問題的肇因,而更像是其癥狀,在那些關系問題中,“對自己的婚姻感到煩惱的男男女女會轉向社交媒體來尋求情感上的支持”。

貫穿所有這些研究的一條主線是:與他人在網上交流的時間過長,可能會對我們與最親密的人之間的關系造成傷害。

作者指出,在Twitter上抱怨你那可怕的領導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