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中國人在海外取得成就的勵志故事錢學森(錢學森的勵志故事?)

时间:2024-06-02 07:38:57 编辑: 来源:

錢學森的勵志故事?

1949年,在美國度過了20年,并成為有名的火箭專家的錢學森,得知新中國成立,毅然決定回國參加建設。但是美國方面敵視中國,怕錢學森回國對他們不利,故而千方百計地阻撓。

錢學森向美方提出嚴正抗議。之后在中國政府的交涉努力下,被美方扣留了5年的錢學森,終于于1955年搭乘輪船回國。

錢學森回國后,長期擔任為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為我國的導彈和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最有聲望的科學家之一。

錢學森的家庭背景

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學,1911年回國,曾擔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錢均夫與蔣百里是莫逆之交。蔣百里被譽為“現代兵學之父”,當時就任國民政府保定陸軍學校校長。蔣百里與其日本夫人生有5個女兒,錢均夫只有獨子錢學森,蔣家答應將三女蔣英過繼給錢家。

1935年,錢學森赴美留學,蔣英也跟隨父親遠赴歐洲,在德國柏林上學,兩人相互的書信傳情,更加深了兩人的情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蔣英到了美國,當時錢學森已經三十多歲,蔣英也有二十四歲,為了各自的事業,他們再次推遲了婚期,直到1947年,他們才在上海舉行婚禮。

錢學森的勵志故事

一、一份96分的水力學考卷

在交大的圖書館里,珍藏著一份96分的水力學試卷,做這份試卷的人就是錢學森。在這樣一份普通的試卷之后,卻有著一個感人的故事。原來錢學森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時,品學兼優,各門學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學考試中,錢學森答對了所有的'6道題,他的任課老師金老師很高興,給了錢學森100分的滿分成績。但錢學森卻發現自己答題時把一處符號“Ns”誤寫成“N”了。錢學森主動把這個小錯誤告訴了老師,老師也把100分的試卷該為了96分。任課老師金老師一直保存著他的愛徒的試卷,即使在戰亂的遷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紀80年代錢學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時候,金老師拿出了這份珍貴的試卷,贈與了母校。這份小小的試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學家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對學習、科研的一絲不茍、虛心誠實。

二、克服重重阻礙艱難回國

上世紀40年代,錢學森就已經成為力學界、核物理學界的權威和現代航空與火箭技術的先驅。在美國,錢學森可以過上富裕的中產階級的生活,然而,錢學森卻一直牽掛著大洋彼岸的祖國。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興奮不已,覺得現在正是回到祖國的時候。美當局知道錢學森要回國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為錢學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術。在客服百般阻撓之后,錢學森終于回到了百廢待興的新中國。

回到祖國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從成功地指導設計了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導彈的發射,到我國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成功;從組織領導了運載火箭和洲際導彈研制工作,到我國第一艘動力核潛艇的設計制造,以及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成功發射,他始終站在新中國科技事業的最前沿,突破無數科研難題,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許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的貢獻。

三、錢學森的金錢觀、權利觀、名利觀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就慷慨獻出《工程控制論》一書的萬元稿酬,資助貧困學生;80年代,他又將《論系統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經費。晚年,他先后獲得兩筆100萬港元的科學獎金,也悉數捐出,情系祖國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等實權官銜,他沒有向誰伸手,而是主動放手。即便美國曾多次邀請錢學森訪美,授予他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稱號,但仍被他拒之門外,拋在腦后。他說:“如果中國人民說我錢學森為國家、民族做了點事,那就是最高的獎賞。我不稀罕外國榮譽。”

他曾說:“我姓錢,但我不愛錢。”他曾說“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樣不要。”他曾為自己定下了“不題詞,不給人寫字,不上名人錄,不出席應景活動,不參加成果鑒定,不接受媒體采訪”的原則。

這就是我們一代偉大科學家的金錢觀、權利觀、名利觀。

科學家故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國烏爾姆-1955年4月18日逝世于美國普林斯頓,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相對論的創立者,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生平

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出生在德國西南的烏耳姆城,一年后隨全家遷居慕尼黑。愛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合開了一個為電站和照明系統生產電機、弧光燈和電工儀表的電器工廠。母親玻琳是受過中等教育的家庭婦女,非常喜歡音樂,在愛因斯坦六歲時就教他拉小提琴。

愛因斯坦小時候并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曾帶他去給醫生檢查。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可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

在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臥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總是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么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后面。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盡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么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時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愛因斯坦在念小學和中學時,功課屬平常。由于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更是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后肯定不會成器。”而且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電器工廠里專門負責技術方面的事務,愛因斯坦的父親則負責商業的往來。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自己就非常喜愛數學,當小愛因斯坦來找他問問題時,他總是用很淺顯通俗的語言把數學知識介紹給他。在叔父的影響下,愛因斯坦較早的受到了科學和哲學的啟蒙。

父親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卻是一個樂觀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個晚上要邀請來慕尼黑念書的窮學生吃飯,這樣等于是救濟他們。其中有一對來自立陶宛的猶太兄弟麥克斯和伯納德,他們都是學醫科的,喜歡閱讀書籍、興趣廣泛。他們被邀請來愛因斯坦家里吃飯,并和羞答答、長著黑頭發和棕色眼睛的小愛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麥克斯可以說是愛因斯坦的“啟蒙老師”,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學普及讀物給他看。麥克斯在愛因斯坦十二歲時,給了他一本施皮爾克的平面幾何教科書。愛因斯坦晚年回憶這本神圣的小書時說:“這本書里有許多斷言,比如,三角形的三個高交于一點,它們本身雖然并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證明,以致任何懷疑似乎都不可能。這種明晰性和可靠性給我留下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印象。”

愛因斯坦還幸運地從一部卓越的通俗讀物中知道了自然科學領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科普讀物不但增進了愛因斯坦的知識,而且撥動了年輕人好奇的心弦,引起他對問題的深思。

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可是入學考試卻告失敗。他接受了聯邦工業大學校長以及該校著名的物理學家韋伯教授的建議,在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念完中學課程,以取得中學學歷。

1896年10月,愛因斯坦跨進了蘇黎世工業大學的校門,在師范系學習數學和物理學。他對學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認為它使人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去思考其他問題。幸運的是,窒息真正科學動力的強制教育,在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要比其他大學少得多。愛因斯坦充分的利用學校中的自由空氣,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熱愛的學科上。在學校中,他廣泛的閱讀了赫爾姆霍茲、赫茲等物理學大師的著作,他最著迷的是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他有自學本領、分析問題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廣義相對論的探索

狹義相對論建立后,愛因斯坦并不感到滿足,力圖把相對性原理的適用范圍推廣到非慣性系。他從伽利略發現的引力場中一切物體都具有同一加速度這一古老實驗事實找到了突破口,于1907年提出了等效原理。在這一年,他的大學老師、著名幾何學家閔可夫斯基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的四維空間表示形式,為相對論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用的數學工具,可惜愛因斯坦當時并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

等效原理的發現,愛因斯坦認為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思索,但以后的工作卻十分艱苦,并且走了很大的彎路。1911年,他分析了剛性轉動圓盤,意識到引力場中歐氏幾何并不嚴格有效。同時還發現洛倫茨變化不是普適的,等效原理只對無限小區域有效……。這時的愛因斯坦已經有了廣義相對論的思想,但他還缺乏建立它所必需的數學基礎。

1912年,愛因斯坦回到蘇黎世母校工作。在他的同班同學、母校任數學教授的格羅斯曼幫助下,他在黎曼幾何和張量分析中找到了建立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工具。經過一年的奮力合作,他們于1913年發表了重要論文《廣義相對論綱要和引力理論》,提出了引力的度規場理論。這是首次把引力和度規結合起來,使黎曼幾何獲得實在的物理意義。

不過他們當時得到的引力場方程只對線性變換是協變的,還不具有廣義相對論原理所要求的任意坐標變換下的協變性。這是由于愛因斯坦當時不熟悉張量運算,錯誤的認為,只要堅持守恒定律,就必須限制坐標系的選擇,為了維護因果性,不得不放棄普遍協變的要求。

漫長艱難的探索

廣義相對論建成后,愛因斯坦依然感到不滿足,要把廣義相對論再加以推廣,使它不僅包括引力場,也包括電磁場。他認為這是相對論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即統一場論。

1925年以后,愛因斯坦全力以赴去探索統一場論。開頭幾年他非常樂觀,以為勝利在望;后來發現困難重重,他認為現有的數學工具不夠用;1928年以后轉入純數學的探索。他嘗試著用各種方法,但都沒有取得具有真正物理意義的結果。

1925年-1955年這30年中,除了關于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問題、引力波以及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問題以外,愛因斯坦幾乎把他全部的科學創造精力都用于統一場論的探索。

1937年,在兩個助手合作下,他從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推導出運動方程,進一步揭示了空間——時間、物質、運動之間的統一性,這是廣義相對論的重大發展,也是愛因斯坦在科學創造活動中所取得的最后一個重大成果。

在統一場理論方面,他始終沒有成功,他從不氣餒,每次都滿懷信心底從頭開始。由于他遠離了當時物理學研究的主流,獨自去進攻當時沒有條件解決的難題,因此,同20年代的處境相反,他晚年在物理學界非常孤立。可是他依然無所畏懼,毫不動搖地走他自己所認定的道路,直到臨終前一天,他還在病床上準備繼續他的統一場理論的數學計算。

最偉大的科學家的風格

愛因斯坦因為在科學上的成就,獲得了許多獎狀以及名譽博士的授予證書。如果一般人就會把這些東西高高掛起。可是愛因斯坦把以上的東西,包括諾貝爾獎獎狀一起亂七八糟地放在一個箱子里,看也不看一眼。英費爾德說他有時覺得愛因斯坦可能連諾貝爾獎是什么意義都不知道。據說他在得獎的那一天,臉上和平日一樣平靜,沒有顯出特別高興或興奮。

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在瑞士生活時,過的是窮學生的生活,他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面條加上一點醬他就感到很滿意。成名后,成為教授以及后來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移民美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