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戰略性貿易保護理論和政策的利與弊(重商主義貿易思想、幼稚產業保護理論、超保護貿易理論、與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異同點)

时间:2024-05-20 05:46:41 编辑: 来源:

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各有何利弊

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以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增進世界各國經濟交往和世界人民的福利為目標,通過削減和限制關稅、非關稅壁壘為手段,來創造一個世界范圍內商品和服務自由流通的世界貿易環境。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實惠。中國加入WTO后,正確認識WTO這一多邊貿易組織的性質,以及在其機制下當今各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性質和動機,才能正確定位中國在加入WTO后,應如何在宏觀政策上制定出相應的既符合WTO原則,又能充分反映中國利益的貿易政策,才能不被加入WTO給我們在理想狀態下的期望沖昏了頭腦。

對保護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解釋

2.1 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

徐建斌、尹翔碩在“貿易條件惡化與比較優勢戰略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和自由貿易下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使得人們不得不反思基于比較優勢的貿易戰略的有效性。并用擴展后的李嘉圖模型,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現象和南北收入差距的擴大做模型化分析,得出:國家之間的自由貿易雖然確實對貿易雙方都有好處,但貿易雙方因自由貿易得到的好處是不均等的。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與發展中國家的自由貿易中,發達國家得到的好處比發展中國家得到的好處要多。這樣,發展中國家想追趕發達國家,實現本國復興的愿望就很難實現。于是,國家之間在對貿易利益的爭奪過程中,必然會出現保護貿易政策的實行[1]。而且歷史證明,沒有一個國家是一直極力鼓吹貿易自由化的國家,在實現工業化之前也采取了高關稅的保護政策。GATT對發展中國家的例外條款、普惠制(GSP)等一系列的糾正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措施,充分說明了國家間貿易得益分配不均是產生保護貿易的主要淵源。但是,為什么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新貿易保護主義呢?

2.2 國家內部各行業因自由貿易帶來貿易利益的分配不公,是造成貿易保護的又一壓力

為了解釋這個現象,以美國的鋼鐵產業為例。作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在自由貿易中其得到的利益應該要大于發展中國家得到的貿易利益。那么為什么美國布什政府還要揮舞201條款的大棒,不惜引發一場世界性的鋼鐵大戰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各行業在自由貿易體系中得到的利益不均等,甚至有些部門是負的利益。資料顯示,由于在自由貿易下的國際鋼鐵供應商的競爭,1990~1999年,美國鋼鐵制造工業每年有大約5000人失去工作;1999~2001年,美國總共有18家鋼鐵公司破產,有23500多工人失業[2]。按照國際貿易的比較成本說和要素稟賦論,像美國之類資本量較多的國家,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然后進行交換,以獲取國際分工的好處。現在的問題出在美國出于國內政治和社會的考慮,既要生產并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又要維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使這些產品的生產已經失去了比較優勢,熊掌與魚都要。畢竟美國的鋼鐵業曾經是他的支柱產業,并有60萬的鋼鐵工人,將他們轉變到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去就業,是需要時間、非常困難的。出于國內政治壓力,布什政府權衡各方利弊,最終決定啟用201條款提高關稅。可見貿易利益對國內各行業的不同影響也會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

2.3 貿易政策國際協調不能改變貿易政策的保護性質

貿易政策的國際協調,促進了貿易政策的國際趨同化。自二戰以來,雙邊貿易政策的協調,區域性的政策協調,尤其是致力于國際貿易體制的多邊貿易政策的協調,使各國貿易政策趨于統一,體現了全球經濟關系的秩序化,給各參加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無論是哪種協調,貿易政策的本質始終具有保護性,即貿易政策的目的——保護本國市場,擴大本國產品的出口市場,促進本國產業結構的改善,積累資本或資金,維護本國對外的經濟、政治關系,沒有根本改變。就拿WTO這一多邊貿易的最高成就來說,仍然改變不了各個國家貿易政策的保護本性。

(1)自由貿易是個謊言 WTO規則的制定,形式上是通過多邊貿易談判回合(MTN)的協商產生,實質上依據國家貿易實力決定分量,由于歷史原因和貿易實力,基本上是美國一手把持。貿易談判(貿易自由化)只是攫取利益的手段,使國家利益最大化(貿易保護)才是貿易談判的實質。

(2)WTO的例外條款和規則,為國家的保護貿易政策的實施提供了可能和依據 由于貿易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利己的,即在最大范圍內保護本國利益,同時最大程度地攫取他國利益。因此,國家貿易政策的目的(在沒有一個足夠有約束力的國際組織的約束條件下),決定了這種例外條款和規則就會必然成為貿易保護的依據。

(3)在WTO下仍有一些公開的高度保護的行業農業、紡織業,便是各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公開的保護產業。但這些產業恰恰是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是發達國家中相對比較劣勢的產業。

請簡述出口導向、進口替代、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幼稚產業保護四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定義]

①. 出口導向,是指國家采取種種措施促進面向出口的工業部門的發展,以非傳統的出日產品來代替傳統的初級產品的出口,擴大對外貿易,使出口產品多樣化,以推動工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

②. 進口替代,是指一國采取各種措施,限制某些外國工業品進口,促進國內有關工業品的生產,逐漸在國內市場上以本國產品替代進口品,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實現工業化。

③. 戰略性貿易保護政策,是把產業政策與出口貿易政策有機地結合起來的經濟政策。

④. 幼稚產業保護,是指政府以關稅,配額的手段對國內新興產業實施的保護政策。

[相同點]

4中政策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要提高國內產業競爭力。

[不同點]

達成目的的方法不一樣。

①給特定的國內產業優惠的出口政策,增強其價格優勢。讓國內產業的產品更容易賣到海外去。

例如,來料加工的出口退稅etc.

②是降低國外競爭對手的競爭力,間接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讓國外產業的產品更難賣到國內來。

例如,糧食產品的進口配額etc.

③是直接投入資本提高特定的產業水平,外加貿易政策。讓國內產業的產品以更高的性能優勢更容易賣出去,同時,國外產業的產品難以賣進來。

例如,高科技行業的研發補貼+該行業出口退稅etc.

④是提高海外發展相對成熟產業進入國內市場的成本,使國內產業有“時間”發展壯大。讓國內產業沒有發展壯大之前,國外產業的產品難以賣進來。

例如,提高相關產業關稅etc.

發展中國家保護貿易政策的特點和政策評價

試述發展中國家保護貿易政策的特點 從歷史的經驗看,一國發展經濟的途徑是國民經濟的工業化。國際貿易是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根據理論和實際經驗的總結,發展中國參加國際貿易至少可以從三個方面得到好處:

1. 可以從比較利益方面獲得利益;

2. 可以從規模經濟效果中獲得經濟利益;

3. 可以從貿易和由貿易引起的投資中獲得本國生產技術水平提高的利益。 世界銀行在其1987年發展報告中特別指出了對外貿易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性。因而選擇適當的貿易政策是發展中國家制定經濟發展戰略的主要議題之一。

一、發展中國家的界定

定義:發展中國家,根據世界銀行1996年的標準,發展中國家是指,那些1994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于8,956美元的國家和獨立行政區。

在發展中國家中,又進一步分為:(1)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725-8956美元之間;(2)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其人均收入在725美元以下。 從更廣泛的意義看,發展中國家不僅僅是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較低,還涉及到生活的質量標準。

二、 發展中國家走工業化道路的原因

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大都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起步的。從發展規律經濟學和各國的經濟實踐看,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的唯一道路就是走工業化的道路。

1. 固守農業難以獲得勞動生產率的持續增長。

2. 社會對農產品和工業品的需求變動程度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與工業品相比,農產品的需求彈性是比較低的,導致了其存在著生產發展的市場潛力問題。

3. 不象工業部門那樣,農業部門難以形成壟斷,甚至不完全競爭。

不完全競爭或壟斷能夠帶來“壟斷利潤”或額外利潤,這種利潤有利于企業擴大生產,實現規模經營,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不完全競爭或壟斷能夠也帶來需求方面的改善。然而在農業部門由于農業經營的特點和自然條件的限制,農業部門很難形成賣方不完全競爭或壟斷。

基于上述三點理由,發展中國家要想發展經濟,提高收入水平,趕超發達國家,必然要經歷工業化階段。

三、 擴大初級產品出口與穩定價格

發展中國家在初級產品出口中面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初級產品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二是初級產品的價格不穩定。

重商主義貿易思想、幼稚產業保護理論、超保護貿易理論、與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的異同點

1、美國漢繆爾頓的關稅保護論,詳見其發表的《美國制造業報告》,強調政府通過對外國商品征收高關稅的措施,來保護本國國內產品和市場

2、德國李斯特的幼稚工業保護論,主要強調政府應保護那些國內新建,在國外擁有強有力競爭對手的幼稚工業,通過扶持幼稚工業,使其發展壯大,增強國內企業或行業的競爭力

保護的時間以30年為限,保護的手段是關稅和禁止外國產品輸入

保護的對象是幼稚工業

3、凱恩斯的超保護貿易理論

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不僅要保護幼稚工業,還要保護壟斷行業的利益

通過對壟斷行業或國內衰落的大企業的保護,使其重新煥發競爭魅力,參與世界市場競爭

戰略性貿易理論所保護的對象是怎樣的

戰略性貿易理論所保護的對象是戰略性產業。戰略性產業指的是國家發展戰略和國家安全需要的關鍵領域和關鍵產業,例如能源、航空、通信、國防等領域。戰略性貿易理論認為,國家在保護自己的戰略性產業方面應該采取貿易限制措施,以避免外國競爭對該產業造成的威脅。

戰略性貿易理論的核心是“戰略性貿易保護”,即在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受到威脅時采取貿易限制措施。這種保護措施包括貿易壁壘、出口管制、技術轉移限制等。戰略性貿易保護的目的是保護國家的戰略性產業,防止外國企業通過低價傾銷、技術轉移、并購等方式侵犯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

實際上,戰略性貿易保護措施的實施需要權衡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一方面,貿易保護措施的實施會導致國際貿易的壁壘增加,給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如果不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戰略性產業可能受到外國企業的侵犯,對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造成威脅。

因此,國家應該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的基礎上,合理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例如,對于一些戰略性產業,可以采取技術保護措施,提高技術門檻,避免外國企業通過技術轉移侵犯國家利益;對于一些敏感產品,可以采取出口管制措施,避免產品流向敵對國家或恐怖主義組織。

總之,戰略性貿易理論所保護的對象是國家的戰略性產業,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的目的是保護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但是,貿易保護措施的實施需要權衡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合理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是保護國家利益的有效方式。

通過學習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