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國的監管機構對中資企業海外(有哪些因素影響跨國公司在海外設立分子機構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對母國,東道國影響何在,區別在哪里?)

时间:2024-06-02 10:43:35 编辑: 来源:

有哪些因素影響跨國公司在海外設立分子機構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對母國,東道國影響何在,區別在哪里?

近年來,基于開拓國際市場和利用國外資源的需要,我國企業開始“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海外投資作為“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也獲得了較為迅速的發展。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我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風險有哪些。

一、東道國政治動亂風險

當前在非洲拉美、亞洲等我國企業已進行海外投資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均存在政治動亂風險。無論何種原因,只要一旦在東道國發生政治動亂風險,則我國企業均將面臨產生損失的可能性。如,在委內瑞拉和贊比亞等與我友好的國家,甚至也出現了敵視我投資的現象。

二、政策與法律風險

最近的政策與法律風險以澳大利亞資源租賃稅的出臺最為典型。

近年來,我國企業紛紛加速了海外投資礦產資源的步伐,其中澳大利亞正是中國企業投資礦業的聚集地,赴澳投資的企業包括寶鋼、首鋼、中鋼、鞍鋼、中信泰富、五礦、兗州煤業等企業。如2011年6月,澳大利亞政府終于就備受爭議的礦產資源稅問題公布了草案。草案提議,礦產資源使用稅僅針對鐵礦和煤礦,稅率設定為30%。草案正式執行之后,除了將會增加在澳投資礦業的中國企業的成本之外,同時如果礦產供不應求的狀況持續,礦產資源稅增加的成本很有可能最終要由中國鋼廠等礦石進口商埋單。

三、匯率風險

匯率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隨著我國匯率制度的改革,匯率風險已成為企業“走出去”時刻關注的問題。在匯率風險方面,我國企業有著深刻的教訓。如我們都知道的在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我國在泰國、韓國投資的企業也因匯率變化損失嚴重,有的甚至血本無歸。在海外市場投資或承包工程的企業都會面臨匯率變化的風險,隨著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改革,匯率風險更加凸顯,企業應掌握規避匯率風險的各種工具,以免遭受損失。

四、市場風險

無論是到海外投資建廠還是承包工程或勞務輸出,都會遭遇激烈的市場競爭,而且存在巨大的潛在風險。幾年前,我國某企業為了在海外競價,低價投標,中標后項目未完成就導致數千萬元的損失。市場時刻都在變化,誰占領的市場份額高,誰就能生存發展,誰失去市場或占領的市場份額小,就可能經營失敗甚至被淘汰。企業要充分研究海外市場變化,只有掌握了市場變化方向才能及時調整經營策略,讓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五、技術風險

我國企業“走出去”兼并或購買國外企業,有一個重要的母的就是要獲取先進技術。先進技術是否能買到,購買的是先進技術還是即時過時的技術,值得企業深入研究。一般來講,先進技術很難買到。如TCL收購法國湯姆森電視機業務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獲取先進技術,但沒料到即時更新如此之快,購買的是一個即將淘汰的技術。

六、文化差異風險

文化差異往往帶來管理理念和行為的不同,實踐中,我國的部分企業非常易于將一些不良的文化習慣延伸到國外使用。如,我國一些企業在拉美與工人、工會發生爭執之后,往往并不通過合法手段予以積極合理解決,而是采取賄賂收買工會頭目等違法方式處理,易造成無窮遺患,最終致使問題升級。

七、項目價值風險

項目價值風險是指由于我國企業對海外投資項目的開發成本、影響項目開發的具體制約因素估計不足或誤判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發生項目價值風險往往基于五個方面的原因:我國企業因急于擴張規模而“饑難擇食”、企業及其所聘顧問專業水平不足、情勢變更、被欺詐、違反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國內審核程序等。

八、企業內部運營管理風險

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虧損5.5億美元的案例。中航油作為上市公司,本應將風險控制放在首位,但公司的獎懲機制卻明顯鼓勵高管過度投機和冒險。該公司當時規定每年將10%的盈利獎勵給老總,但卻沒有相應的懲戒條款。單向激勵下,公司總裁年薪一度高達2300萬元,但過度投機最終導致了巨虧5.5億美元。再如,2008年,中信泰富虧損146.32億元港幣的案例。

盡管存在上述六類風險,但是,應當指出的是,我國政府、企業、學者、媒體、公眾等社會各界均應當客觀地認識到:在海外投資領域,遇到風險是正常的。特別是在我國企業還處于“走出去”的初期階段,我們應當容忍和允許企業在開展跨國經營中發生損失,交納一些“學費”進行“試錯”,因為一定數量的投資失誤是投資成功的必要前提和成本代價。在海外投資風險不斷發生的情況下,我們特別需要注意避免出現因噎廢食、止步不前的情況,而是要采取多種對策措施,盡力避免風險,將損失減少控制在盡量小的范圍。

各種風險的防范與控制是“走出去”企業的首要工作,只有具備了風險防范意識和有效地控制手段,才能避免各種風險的發生,或者使風險損失降到最低。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重視對外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通過科學決策規避投資風險。

可行性研究對于減少或避免對外投資風險具有舉重輕重的作用。目前,我國有些海外企業經濟效益不高,并不是企業生產經營本身的問題,關鍵是在于其投資決策失誤。有些企業缺乏對海外投資環境的深入考察,沒有弄清東道國的相關情況就盲目投資,所以我們要重視對外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研究。

二、完善對外投資企業的治理結構,加強投資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

目前,我國大部分海外企業沒有建立完善的投資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企業各部門各員工之間的風險管理的責、權、利不明確,對跨國經營風險的評估與控制的能力嚴重不足,一旦風險發生,就互相推諉,逃避責任。在新的國際經濟和金融環境下,各種復雜的風險因素經常密切地交織在一起,相互作用和影響,這就要求海外企業必須統籌兼顧各種風險的綜合效應,完善對外投資企業的治理結構,加強投資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

三、積極實施“本土化”的經營戰略,在投資區位上實現多元化。

在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積極實施“本土化”的經營戰略,不僅有利于盡快熟悉和適應當地投資環境,充分利用和享受東道國推行的外資優惠政策,而且有利于獲得當地政府和民眾的廣泛認同與支持,減少或避免來自企業外部的投資與經營風險。

四、構建對外投資風險預警系統,及時發現和消除風險隱患。

為了有效防范企業對外投資風險,必須建立健全科學的風險預警系統。該系統是對企業對外活動中可能遭遇的風險采取提前預測個事先防范的機制,一旦發現風險征兆,就及時發出預警信號,提醒投資者采取矯正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利后果的發生。

五、完善對外投資的法律監管、加強政策扶持和信息服務。

與西方勢力雄厚的跨國公司相比,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眾多企業不熟悉國際市場的游戲規則,國際競爭力相對薄弱、抵御跨國投資風險的能力也不強,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充分發揮政府及有關部門的作用,加強對外投資的法律監管和政策扶持。為企業規避對外投資風險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力圖構建一個“法制健全、監管高效、投資便利的新型對外投資體制”。

六、完善對外投資保險制度,發揮雙邊與多邊投資保護機制的功能。

為了規避對外直接投資風險,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都制定和實施了《對外投資保險法》。但是,我國至今尚未制定保護對外投資的專門法律,因而難以消除企業對外投資的后顧之憂。因此,我國必須要完善對外投資保險制度,發揮雙邊與多邊投資保護機制的功能。

美國金融監管改革與中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采納)

要想分析出美國和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的異同,首先得了解美國和中國的金融監管體制的特點,才能進行詳細合理的解釋。

2009年6月17日中午,美國政府正式公布了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徹底的全面金融監管改革方案,稱之為美國金融監管體系改革的"白皮書"。下面將對改革藍圖和最新的白皮書進行分析。

(一)改革藍圖的主要內容

《現代化藍圖》分別從短、中、長期提出建議,其中長期建議中提出了目標監管的新理念,以建立市場穩定監管、審慎監管和金融市場商業行為監管的三支柱監管體系,確保美國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核心地位。

2. 以監管機構的部分整合為目的的中期建議。在短期建議的基礎上, 藍圖提出部分中期建議,以減少美國監管重疊, 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 其中部分建議可以在現有監管框架下盡快推行。具體包括五個方面:第一,建議取消聯邦儲蓄機構牌照, 將其納入國民銀行牌照體系, 這個過程應該在兩年內完成;撤消儲蓄管理局, 其原有職責由擁有全國銀行監管權的貨幣審計局履行。第二,針對目前州注冊的聯邦存款保險銀行受到州和聯邦的雙重監管的情況,提出將州注冊銀行交給美聯儲或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監管。第三,在支付清算系統的監管上,應當確立重要支付清算系統的聯邦特許權和聯邦優先權,美聯儲負有監管此類系統的主要職責,享有重要的自由決定權和制定相關強制性標準的權力。第四,在保險業方面,一直以來都是由州監管當局負責監管,聯邦政府對保險業務只是進行調節而很少監管, 因而才導致了美國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 因大量創設和持有CDS 而瀕臨破產。第五,合并商品期貨貿易委員會和證券交易委員會,由證券交易委員會對證券期貨業進行統一監管,來改善之前對證券、期貨分業監管的低效。

3.以建立目標性監管模式為目的的長期建議。藍圖建議:第一,由美聯儲履行市場穩定監管者職責, 其目標為保證金融市場穩定, 側重控制系統性風險。第二,設立謹慎金融監管機構(Prudential Financial Regulator),整合銀行監管權,把目前由5個聯邦機構負責的日常銀行監管事務收歸金融審慎管理機構統一負責。其監管重點側重于有政府擔保的金融機構的日常業務運作, 監控其資金充足性和投資限制、活動限制等事宜,進行必要的現場檢查。第三,設立新的商業營運監管機構(Business Conct Regulator),負責商業行為監管,保障投資者和消費者權益(主要是現有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以及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主要職能及銀行監管機構的一部分職能)。此外, 設立聯邦保險保證人和公司融資監管者。

由此看來, 藍圖對現行的多頭的功能性監管體系進行了重新梳理和歸類, 實現了三個監管目標與三個層次的監管機構的緊密結合,目的在于提高監管效率、維護金融穩定,以及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和消費者的權益,提高美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競爭力。而且,通過對藍圖的介紹,我們也可以看出藍圖的改革是改善監管而非單純地增加監管和增加干預,并沒有放棄充分依賴市場紀律的理念,而是在新的金融市場發展背景下,對于監管和市場關系的再平衡。

(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最新成果:"白皮書"

2009年6月17日中午,美國政府正式公布了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徹底的全面金融監管改革方案,稱之為美國金融監管體系改革的"白皮書"。這份長達88頁的改革方案幾乎涉及美國金融領域的各個方面,從更嚴格的消費者保護政策到出臺對金融產品更為嚴格的監管規則,這一計劃把目前游離在監管之外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都要置于聯邦政府的控制之下。改革目的旨在全面修復美國現有金融監管體系,防止類似當前危機的再度發生。

首先,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白皮書指出,所有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嚴重風險的金融機構都必須受到嚴格監管。為此,政府將推行以下六方面改革:成立由美國財政部領導的金融服務監管委員會,以監視系統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