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34.8(2022外貿依存度)

时间:2024-06-02 09:12:45 编辑: 来源:

2022年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33.8%是對的嗎?

錯。

2022年一季度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為34.8%,此數據十幾年前曾達到67%,所以不是33.8%而是34.8%。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說,就是出口。

2022外貿依存度

34

8%

對外貿易依存度又稱為對外貿易系數(傳統的對外貿易系數),2022外貿依存度34

8%,是指一國的進出口總額占該國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其中,進口總額占GNP或GDP的比重為外貿依存度

是衡量一國國民經濟對對外貿易的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

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有多大?

2009年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為41.1%。與傳統算法相比,這一結果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展情況。預測未來10年的對外技術依存度:2015年降至34.8%,至 2020年達到32.4%。對外技術依存度的合理區間是5%至30%。

對外技術依存度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四個總量指標之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自主創新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如何客觀、準確計算對外技術依存度,對科學測度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算法是以國別貿易為基礎的

對外技術依存度是從對外貿易依存度衍生而來的。隨著世界市場的擴大,技術貿易日益繁榮,當人們以貿易依存角度來審視技術貿易時,對外技術依存度便成為一個反映國家經濟技術對外依賴程度的指標。

對外貿易依存度一般是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目前,國內學術界計算對外技術依存度的方法有多種,但主流方法是建立在國別貿易基礎上的,即以國內企業當年對外技術貿易總額為分子,以國內企業當年用于獲得技術的總經費為分母來計算。綜合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可忽略性,對外技術依存度(D)可以簡化為:從國外引進技術經費(I),占國內企業R&D經費支出(R)與從國外引進技術經費與之和的比例。

全球化擴展了獲得外國技術渠道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條件下,我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互動和依存不斷增強。特別是跨國公司的R&D活動促進了技術的交流與擴散,使技術往來之間的國界變得模糊。2009年,在華外資企業(規模以上)R&D經費支出997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6%;發明專利申請17536件,占28%;新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3384億元,占36%。尤其是在高技術產業上,跨國公司占據優勢經濟地位,2009年外資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達39141億元,占高技術產業的66%;新產品銷售收入7953億元,占58%,其中新產品出口占77%。

全球化使得外國技術既可在境外獲得,也可在境內獲得。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外資企業是中國的企業,其R&D經費支出已經計入中國全社會的R&D經費支出。但這些企業的關鍵核心技術仍然牢牢掌控在跨國公司的手中。過去獲得外國技術只能通過技術貿易,現在既可以通過技術貿易,還可以通過外資公司在中國本土的研發和外資母公司向子公司的技術轉移,而且后者的份額越來越大。

2001年以來,我國引進技術經費增長平緩,國內R&D經費支出則是快速增長,其中包括外資企業的 R&D經費支出。傳統算法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全球化影響因素外資企業在華R&D活動(包含在國內R&D經費支出中),一個10年增長了近10倍的影響因素,因此得到一個偏低的值,造成對外技術依存度快速降低的假象,影響人們對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的正確判斷。

基于全球化的計算方法與結果分析

在全球化條件下,對外技術依存度的測算僅僅以對外國的貿易為基礎已經不符合實際情況,應擴大為以對外資的依存為基礎,即計算口徑既包括對外國的技術貿易(進口I和出口 O),也包括對外資的技術交易(T")和外資在華的R&D經費支出(R")。因此,應將計算公式進行修正。

由于目前缺少對國外的技術出口(O)的公開統計數據,且考慮當前我國發展階段,這一數值可能較小,暫忽略。而從大中型外資企業購買國內技術經費額上看,2009年僅為25億元,數額較小,且無法區分國內外資企業之間的交易額,以及無法獲得外資企業在國內技術轉讓等技術交易收入,因此也暫時忽略國內對外資的技術交易(T")。因此,基于全球化條件進行修正的對外技術依存度計算公式可簡化為:

D=(I+R")÷(I+R)

按此計算,2009年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為41.1%。與傳統算法相比,這一結果能夠更加客觀地反映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展情況。

我們可以有以下假設:一是我國經濟將實現長期、穩步、快速發展,市場經濟制度進一步完善,但經濟發展速度會有所降低;二是我國堅持開放政策不變,國內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發展進一步融合,外資繼續將中國視為首要的投資熱點并不斷加強上游R&D產業轉移,全球化深入發展;三是自主創新戰略深入實施,國內企業R&D經費投入持續、穩健、快速地增長。基于公式計算,預測未來10年的對外技術依存度:2015年降至 34.8%,至 2020年達到32.4%。

對外技術依存度與自主創新能力密切相關。2000年以來,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不斷下降,特別是2006年以后下降較快,主要原因是我國企業R&D經費投入的高速增長。未來十年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自主創新能力會有更大提高,企業R&D投入會持續增長,《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出的對外技術依存度目標基本能夠實現。

對外技術依存度的合理區間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對外技術依存度越高,表明該國技術創新與發展對國外技術的依賴程度越強;反之,則表明該國技術創新中的自主創新成分較大。在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在某一階段內其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而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如果還是一直居高不下,則應警惕對國外技術供給高度依賴的負面影響。對外技術依存度的合理區間與國家的大小、發展的不同階段等因素密切相關。初步的研究結果是:對于一個大國來說,對外技術依存度低于 5%則處于比較封閉的狀態,超過30%則容易產生對外技術依賴。

在跟蹤模仿階段,我國存在“以市場換技術”的理念,依靠購買使用國外技術發展經濟成為普遍做法,使對外技術依存度曾一度較高。這與我國的經濟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戰略等密切相關,能發揮我國在資源、勞動力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是合理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認識到,重要生產領域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是無法買來的,長時間保持較高的對外技術依存度,會對經濟、技術的發展產生負面作用。20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每年花費在技術引進方面的支出高于研發經費的支出,對外技術依存度平均值超過了60%,尤其是關鍵技術自給率低,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至2002年,中國對外技術依存度仍然高達60%。這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在這種形勢下,國家提出自主創新發展戰略,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支撐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將降低對外技術依存度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一個標志指標,并在《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2020年的發展目標。

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化時代,對外技術依存度不僅可以測度一國經濟對外的技術依賴程度,還可以衡量一國經濟和技術的國際化程度,特別是衡量追趕型國家、新興國家吸納國外先進技術、整合全球創新資源能力的重要指標

為了實行對外開放,我國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舉措?

一、在擴大內需的同時,采取各項政策措施,千方百計擴大出口,開拓國際市場

1998年以來,面對亞洲金融危機沖擊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疊加交織的困難局面,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審時度勢,及時果斷地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與此同時,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成功地穩住了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在世界貿易和投資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加劇、國際商品價格走低、國際主要貨幣匯率大幅波動的形勢下,果斷采取提高出口退稅率等一系列擴大出口的政策措施,對外貿易取得長足發展,確立了貿易大國地位,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

1.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努力鞏固傳統市場,大力開拓新興市場,降低國際市場風險。在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發展的前提下,各國經濟之間的關聯度越來越強,一國的經濟危機或變故,極有可能變成區域性或世界性的災難。在世界政治經濟不確定性因素加大、世界市場瞬息萬變的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1992年提出了一個重要戰略,即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減少或避免世界不確定性可能對我國出口造成的影響。特別是1998年以來的五年間,市場多元化戰略進一步推進,在鞏固和發展美、日、歐等傳統市場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開拓了俄羅斯、印度、非洲、拉美、中東等富有潛力的市場,同時注重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經貿關系。對美國、日本的出口,由1997年的326.9億美元和318.2億美元,分別增加到2002年的699.5億美元和484.4億美元。對俄羅斯、印度的進出口總額,由1997年的61.2億美元和18.3億美元,分別增加到2002年的119.3億美元和49.4億美元。我國進出口商品市場的多元化格局已經基本形成,1980年我國出口或進口超過1億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29個,到2001年,出口或進口超過1億美元的國家和地區分別上升為86個和67個。2002年我國出口商品國別(地區)占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分別為美國21.5%、香港18%、日本14.9%、歐盟14.8%、東盟7.2%、韓國4.8%、臺灣省2%、澳大利亞1.4%、加拿大13%、其他國家和地區13%。除加拿大外,與10大貿易伙伴的貿易額均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合計占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的85.2%。

2.實施以質取勝和科技興貿戰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升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實現了第一個根本性轉變,即從初級產品出口為主向制成品出口為主的轉變。近10多年特別是1998年以來,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一是繼續下大力量抓好機電產品出口。制定政策,把機械及設備、電器及電子產品、運輸工具、儀器儀表4大類機電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7%,將農機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3%。鼓勵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增加科研投入,研究開發費年均增長幅度在10%以上按實際發生額的50%抵扣應稅所得額。積極鼓勵機電出口企業通過質量體系、環保及安全認證,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核心競爭力的骨干企業,擴大名牌機電產品的市場份額,促進大型成套設備、通信電子等產品出口。二是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能力。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建設,全面落實鼓勵軟件產業、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三是加大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抓好重要資源性、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農產品的深度開發,提升我國出口傳統大宗商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這些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動了以質取勝戰略和科技興貿戰略的實施,大大提升了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出口商品正在實現從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為主轉變。機電產品連續9年成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2002年機電產品出口1570.8億美元,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