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國出口貿易面臨的主要困境(我國對外開放遇到了哪些困難?)

时间:2024-06-01 08:58:43 编辑: 来源: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著哪些困境?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如下:

1。體制結構仍然不合理,長期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

中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影響發展的體制和制度障礙依然存在,重大改革面臨著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

2、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明顯。東海岸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正在擴大。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緩慢。

3、農業基礎薄弱、農民收入低、農村發展滯后的狀況沒有改變。

“三農”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4、通貨膨脹壓力仍然存在

農業生產資料、部分農副產品和部分工業品價格的結構性上漲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

5、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住宅、安全生產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很多。

解決方案如下:

1、深化改革進一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關鍵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經濟增長,實現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促進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3、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達到經濟量的增長。“總部經濟”是指某區域由于特有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將總部在該區域集群布局,將生產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較優勢的其它地區,而使企業價值鏈與區域資源實現最優空間耦合,以及由此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一種經濟形態。

我國對外開放遇到了哪些困難?

首先,退回去和停下來都是沒有出路的

我國在30多年的對外開放中,通過向世界學習、擴大國際經貿交往以及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贏得了開放型經濟的空前發展和繁榮

實踐已經證明,對外開放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

當前遇到的挑戰和問題是前進中必然要出現的,一帆風順只是幻想

如果一遇到困難就退縮,那就不僅否定了我們自己30多年的成功實踐,而且否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道路

如果停下來,對外開放就此打住,不僅解決不了現在面臨的新問題,而且還將導致已經開創的開放型經濟新局面出現倒退,最終導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遭到損害

其次,經濟全球化趨勢沒有改變,我們仍然處于有利于對外開放的戰略機遇期

雖然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貿易量和國際資本流動量都會出現一個時期的下降,但這種流量的起伏變化在長期發展中屬于正常的波動

最重要的是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基本機制沒有改變,這就是: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程度并沒有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而稍有減弱,反而有所加強;國際經濟的對話與協調機制以及各種多邊和區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協調和約束作用也在增強

雖然貿易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但貿易自由化仍然是世界經濟的主要潮流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跨國公司的公司內貿易占國際貿易1/3以上,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貿易占我國出口貿易總額的55%以上

對貿易伙伴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既損人也不利己;中國經濟可能因此而受損,但對世界經濟更為不利

因此,貿易保護主義需要認真對付,但它成不了大氣候,不必過度擔心

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了國際壟斷資本之間的矛盾,加劇了國際金融寡頭與各國人民的矛盾,但這種矛盾還不足以引起世界性戰爭,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

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改革國際經濟秩序以及談判與相互妥協等和平方式,仍是解決這些矛盾的主要途徑和手段

因此,我們仍然處在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決不能因放棄對外開放而喪失戰略機遇期

只有繼續堅持對外開放并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才能緊緊抓住這個戰略機遇期

再次,只有繼續擴大開放,才能把握化解矛盾的新機遇,并提高駕馭開放型經濟發展的能力

當前,面對外部需求下降以及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流量下降的困難局面,如果停止對外開放,關起門來,那就將真正束手無策;如果繼續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我們就可能在其中找到新機遇和新途徑,從而走出困境

例如,針對進出口貿易增長速度下降,可以通過實行出口市場多元化、推進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強國際貿易融資合作、繼續推動企業“走出去”等各種努力,化解困難,緩解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針對外資流入下降,可以通過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擴大內地與沿邊開放、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以及擴大服務業利用外資等措施,吸引外商投資

我國吸收外商投資的規模與國際直接投資流量并不存在完全的正相關關系

國際直接投資流量連續3年下降,而我國吸收外商投資規模卻連續3年上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14

9%、12

5%和1

4%

這說明,國際投資總流量下降并不排除某個經濟體流量增長和份額上升的現象,關鍵要看我們的出口商品和投資環境是否具有競爭力

對于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我們只有在擴大開放的實踐中才能逐漸認識和把握其客觀規律,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

而如果不敢實踐,就永遠無知

這當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沒有代價的成功是不存在的

針對我國國際性資產的安全保障問題,我們不僅提出了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訴求,而且采取了貨幣互換、區域金融合作、跨境交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等實際措施,推動國際金融合作

這些初級的合作形式雖然不可能根本解決主權貨幣與國際儲備貨幣之間的內在矛盾,但有助于緩解世界主要貨幣匯率波動造成的交易風險,是通向成功道路的鋪路石

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從長遠來看,當房地產發展到一定程度,泡沫必然破裂,到時候對經濟的影響打擊非常大,現階段不管是從租金回報率還是收入房價比來看,都顯示中國房價存在很大的泡沫,當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后,中國經濟將像當年日本一樣進入長期衰退

由于中國地方政府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80%以上來源于房地產行業,其中包括稅收和賣地收入

因此,要解決中國房地產的問題,必須調整財政收入結構,將地方政府對房地產的依賴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扼殺開發商僥幸心理,遏制其囤地,坐等升值的投機行為,迫使開發商加快開發速度,增加房地產的供給,同時中國政府積極主動發展大型城市,鼓勵房地產開發規模及開發速度,改變房地產行業運行機制,以效益和生產速度取代房價上漲來帶動房地產市場

這樣政府對房地產的調控才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較大的傷害,中國房地產及中國經濟才能實現軟著陸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

當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和政策性建議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重大意義,面對世界經濟一體化和我國即將加入WTO ,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認識、內部經營、社會環境、宏觀政策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針對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中小企業 宏觀政策 內部機制 創新

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積極扶持中小企業,使它們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同大企業建立密切的協作關系,提高生產的社會化水平。要從實際出發,繼續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國有小企業,不搞一個模式?quot;我國中小企業量多面廣,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目前在我國工商部門登記的中小企業已超過1000萬,是全國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在全國工業產值和利稅中分別占到60%和40%左右。提供的就業崗位已占全國城鎮就業總數對75%。著名經濟學家吳敬蓮在1999中國經濟發展高級研討會上指出,中小企業發展狀況既直接決定我們今后是不是能好過一點,也是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能否保持穩定增長態勢的關鍵所在,中小企業將是決定中國未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須從國家決策的高度重視發展中小企業。

一、 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20年以來,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中小企業在經濟社會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們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生長點。進幾年來,每年1500億美元左右的出口貿易額中,中小企業占到60%。中小企業的發展對于拉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保證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據統計,"七五"至"八五"期間,我國工業企業生產總值增長率為18%,其中大型企業增長率為5-8%,而同期中小企業增長率超過30%。中小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可以有效地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滿足勞動力就業需求的需要。改革開放后的二十年間,我國非農業共創造了2.48億個就業崗位,這一巨大成就主要取決于中小企業。據測算,我國大、中、小型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之比為:1.83:1.23:1,由于中小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較低,因而單位資金能夠容納的就業人數就多,而我國目前勞動力大量過剩,適當保持較低的資本有機構成對于增加就業,緩解就業壓力以利于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降低產品成本還是有利。目前,工業部門就業數為1.5億左右,其中中小企業就業人數為1.1億人,占73%;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鄉鎮企業吸納了1.3億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期,勞動力從農村向非農業轉移,資源性產業、紡織業以及軍轉民工業的結構調整,更增加了就業壓力。面對這樣的就業壓力,毫無疑問要發展中小企業。

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中的后兩步,中小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國工業化歷程短,市場經濟剛剛起步,中小企業的發展對我們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律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現實上講,我國縣級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發展中小企業對于解決基層財政,積累資金、振興經濟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二、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近幾年來,中小企業雖然有了飛速發展,但也面臨許多亟需解決的困難。

1. 阻礙中小企業發展的外部因素

第一、體制不順,社會服務體系之滯后。當前,我國的企業依然按照原有的所有制、部門和區域分屬于不同部門。婆婆眾多,職能交叉,多頭管理,致使管理混亂、口徑不一,使中小企業無所適從。在項目審批、產品鑒定、職稱評定等方面職責不清。這種多方重復"管理"的狀況也造成"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