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抗日戰爭海外華人的貢獻(華人華僑與抗日戰爭人物故事)

时间:2024-06-03 06:37:57 编辑: 来源:

海外華僑華人對中國革命的貢獻?!

錢學森: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鄧稼先: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楊振寧: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

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擴展資料:

海外華僑華人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數量的迅速增長和教育及濟水平快速提升。近年來,由于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中國新移民的大量增加,加上海外傳統華社人口的自然增長,海外華僑華人數量已有較大增幅。

而相對于老移民,新移民的教育水平和經濟實力有較大的提高。新移民中,有近1/3為來自港臺和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及其眷屬,與老移民多為農民有根本差別。

二是世界華僑華人分布狀況發生變化。世界華僑華人高度集中于東南亞的格局已被大規模的新移民所改變。現今東南亞華僑華人占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比例降為73%左右。

北美華僑華人多達530萬,2007年占世界華僑華人總數近12%。歐洲華僑華人200余萬,2007年占世界華僑華人總數近5%。華僑華人聚居區幾乎遍及全球各大洲的各個國家,尤其是À¬丁美洲、非洲和中東各地,也出現多個華僑華人聚居區。

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出國移民通常被稱為新移民。在中國新移民潮中,東南亞并非移民的首選目的地。從改革開放初期到1990年代中期,發達國家是中國新移民的主要目標。

隨著1990年代中期以后發達國家對外國移民日趨嚴厲的限制和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關系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商人前往發展中國家尋求商機,并定居于當地。

這些新移民,其出國動機、教育程度、經濟能力、職業結構和定居狀況和老移民有較大不同,他們具有學歷高、有一定經濟能力、流動性大和來自全國各地等特點。大陸新移民中有相當大比例是高學歷者,本身就是社會精英或潛在精英。

來自港臺的新移民大部分也具有高學歷。他們移民的動機并非謀生存,而是求發展。依出國目的、途徑和職業結構,中國大陸新移民大體可分為四種類型:

一是留學生。二是非熟練勞動力,他們主要以親屬團聚理由申請定居身份,少部分人則選擇非法途徑前往海外定居。三是商務移民,包括投資移民、駐外商務人員和各類商販。四是少部分留居當地的勞務輸出人員。至2008年,中國新移民數量可能達958萬。其中,來自港臺的約160-170萬,來自中國大陸的約800多萬。

有哪些海外華人華僑對祖國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及主要事跡

海外赤子 他們心系故鄉

海口得勝沙步行街,以及文昌中學、南島小學、冠南小學等處,都有充滿南洋風格的、有著同樣名字的建筑———“王兆松樓”,這些樓宇經歷了數十年的風風雨雨,見證著王家四代人的愛國愛鄉情懷.

位于現代都市卻古色古香,在得勝沙51號“王兆松樓”中,由省政府頒發的“愛瓊赤子”獎牌在客廳中閃閃發光,王家龐大基業的奠基人、已故馬來西亞著名僑領王兆松的曾侄孫王錄義娓娓講述著這個家族的故事.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掙基業報效祖國

王兆松先生幼年貧苦,無奈下南洋謀生,經艱辛奮斗,成為馬來西亞著名僑領、企業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于文昌清瀾鎮義門村一個貧困漁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老漁民,成天泡在海水里,家貧如洗.為了尋找一條活路,年僅13歲時王兆松揮淚辭別父母兄長,在鄉鄰的攜領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馬來西亞以撈蝦為業,后又當過冰塊推銷員,他根據不同漁船的需求,主動用舢板把冰塊運到漁船上,用自己的勤勞和誠實換取了珍貴的信譽.稍有積累,便及時買了輛汽車,在推銷冰塊之外,又經營起冰魚運銷業,由于推銷成績突出,被英國商人的一個公司委任為總代理.在此基礎上,王兆松逐步開拓涉足其他項目,除了投資經營房產、種植橡膠、開采錫礦外,還投資經營酒店、戲院等服務行業.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為瓊籍華僑中的知名企業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為人,深得鄉親以及當地上層人士的信賴和敬重,被推舉為吉隆坡瓊州會館總理等職,1930年,他被馬來西亞雪蘭峨州政府委任為華人參事局員和太平局紳,是年王兆松55歲.

對于故鄉的公益事業,王兆松一直非常熱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發起成立瓊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旨在開發瓊崖墾殖、礦業、漁、鹽等業.他帶領眾鄉鄰在萬寧置地8000畝,種橡膠400多畝.抗日戰爭期間,王兆松率瓊崖華僑積極捐資,支持瓊崖抗日戰爭.時任瓊崖自衛獨立隊總隊長的馮白駒曾親筆給王兆松致函兩封,贊揚愛國華僑“熱誠義舉,無任感佩”.

海南很多醫院、學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獻.1926年籌建海口海南醫院時,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為名譽董事;還3次為瓊海中學(海南中學的前身)捐款,獨資為文昌中學捐建圖書館,即兆松樓;文昌清瀾南島小學、會文冠南小學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學樓.這些教學樓目前都保持著原來的騎樓風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記窮人,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體現出來.1956年王兆松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銘刻在僑鄉人民的心中,他的愛國情懷,在他的子孫中代代相傳.

從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從國外匯款為文昌家鄉修路,還在通往家鄉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橋.后來因為匯款麻煩,王兆松在文昌買下3間鋪面房,以房租支付維修費.又在海口買下2棟樓房(今新華北路“長安旅店”和得勝沙51號),托人代理,租金全數用于公路維修和解決鄉親困難,不足部分再從國外匯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終年80歲.

華人華僑與抗日戰爭人物故事

三千南洋華僑機工血肉筑起抗戰生死運輸線

文雋永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封鎖沿海,廣州失守,滯留在香港的2萬多噸軍火須轉從滇緬公路運入,國民政府在昆明、新加坡和緬甸仰光設立辦事處,負責把軍火物資從香港經新加坡移囤仰光,然后從滇緬公路運入昆明。

有一支來自海外的特殊隊伍,主動擔任起祖國大西南川黔滇緬印抗戰運輸任務,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就是由3000多名來自南洋僑胞組成的“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這是華僑史上一次人員最為集中、組織最為有序、經歷最為悲壯、影響最為深遠的愛國行動,他們作出的貢獻,將永留青史,世代留芳。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戰勝利66周年之際,2011年4月,記者策劃獨走渝黔滇緬抗戰之路,沿著當年抗戰足跡,追尋烽火歲月,緬懷革命將士。

陳嘉庚和南洋華僑機工

抗戰中的滇緬公路北起中國昆明,南至緬甸臘戍,全長1146公里,這條剛建好的公路翻越高黎貢山崇山峻嶺,橫穿怒江、瀾滄江和漾濞江急流險灘,地勢極為險惡,行車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難有生還機會,加上不少地段瘴氣肆虐,敵機瘋狂濫炸,人們在此行車要闖四道難關:路段險情關;雨水泥濘關;瘴癘威脅關;日機轟炸關,如此惡劣的行車條件,沒有熟練技術的駕駛員是無法勝任的。

當時,國內缺此人才,國民政府即向南僑總會呼吁,招募熟練的汽車駕駛員及修車機工回國服務抗日。當時擔任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接函后,與諸位僑領立即開會,1939年2月7日,以“南僑籌賑總會”名義發出《征募汽車修機人員回國服務》通告:“本總會頃接祖國電委征募汽車之修理人員及司機人員回國服務,凡吾僑具此技能之一,志愿回國以盡其國民天職者,可向各地華僑籌賑會或分支各會接洽。”南僑總會有關領導侯西反、黃奕欣、劉牡丹、王鐵漢等人穿街過巷走鄉村,發表演說動員鼓勵應募。

第一批應招新加坡32名、馬來西亞48名,2月18日農歷大年除夕,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在怡和軒俱樂部舉行歡送會,華僑機工奔赴祖國抗日戰爭最前線。

據統計,從1939年2月至9月,由南僑總會組織回國的華僑機工共計3192人,這些華僑機工來自南洋各地,有工程師、教師、經理、店員、醫生、工人、黨派領袖等,有富家子弟,也有失業者,他們滿懷愛國激情,發出“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的誓言,回國投身抗日衛國戰爭。

南僑機工駕駛員雖然大多是技術熟練,但還是有不少人葬身于黔滇緬深谷之中。1940年,曲江和越南的“咽喉”相繼失守,滇緬公路成為運輸軍用物資入境的惟一通道。日本侵略者為切斷這條中國對外惟一的交通大動脈,派出大量飛機對滇緬公路特別是怒江惠通橋和瀾滄功果橋進行狂轟濫炸,有數百名驍勇頑強的南僑機工被日機炸死。就在這樣險惡的條件下,南僑機工夜以繼日,出生入死地進行抗戰運輸。

南僑機工運輸隊每月通過滇緬公路運入中國的軍用物資達1萬噸。從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華僑機工們運送了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他們搶運了45萬噸軍火物資入境,并在西南運輸戰線上搶修了上千輛的軍、民用車輛。

南僑機工回國參戰,為抗日戰爭作出巨大的貢獻,當年3000多名南僑機工參加抗戰勝利后,幸存2000余名,1000多人返回南洋、1000余人留居國內,1000余人為祖國的抗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成為中華民族的無名英雄,海內外炎黃子孫永遠沒有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

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滇緬公路的起點---昆明建立一座雄偉莊嚴的“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2005年9月,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又一座“南洋華僑機工紀念碑”在中緬邊境線云南畹町落成。

收集五個海外華僑愛國的故事

1、陳志昆

1961年,陳志昆被委派到香港華僑商業銀行擔任副總經理的職位。由于熟悉中美兩國的文化,陳志昆又不遺余力地為中美兩國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以盡一位愛國華僑應盡的義務。他促成了夏威夷代表團第一次赴北京考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之后,他多次任美國跨國公司的中國顧問。為了更好地促進并推動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1974年,他成立了友結投資顧問公司,主要擔負起中美兩國貿易的買粉絲工作。

2、符克

符克,出生于貧農家庭。1928年,考入廣州市南海中學。在校期間,經常與進步同學研究和探索民族的出路。1933年,僑居越南,任小學教員。1938年初,入延安陜北公學學習,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受派到越南發動華僑支援祖國抗日,任越南瓊崖華僑救國會常委。1939年,組織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