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抗日時期海外華僑(抗日戰爭時期,南洋華僑的領袖是誰)

时间:2024-05-15 07:22:51 编辑: 来源:

遠離祖國好幾代,華僑為何歸國抗日?

自1920年代開始,中國稍顯“和平”的國際氛圍再度發生變化,新晉的“西方”強國日本對中國虎視眈眈,先后發動了“濟南慘案”、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就在不遠處的東南亞,一場如火如荼的愛國教育正緩緩拉開大幕。

九一八永不能忘

一、從邊緣化到革命的中堅力量

自明清大量中國人南下以來,南洋的華人群體一直不被朝廷重視,可謂是邊緣得無法再邊緣的人物。乾隆時期在東南亞發生過一次針對華人的屠殺慘案,但乾隆皇帝卻對此嗤之以鼻,將其視作“天朝的棄民”。

直到孫中山組建革命黨并多次在海外奔走呼號,南洋華僑才算是被正式視作一支潛在的革命后援力量。孫中山更是多次前往東南亞,向華人群體演講,并進行招納革命黨人、籌集活動資金等革命活動。而南洋華僑也以實際行動展示出其強大的愛國力量,對后來革命的成功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孫中山先生在南洋

在廣闊的南洋各地,至辛亥革命時已建有僑校數百所,鑒于華僑在海外的弱勢地位,人們認為有必要在華人聚集地開辦新式學校,以開民智、習科學,進而提高華僑在南洋的地位。而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之所以能夠在南洋順利地宣傳演講,與數百所僑校的建成有著很大的關系,在孫中山的宣傳下,南洋華人群體中涌現出一大批有智識的青年和甘愿“傾家蕩產”來支持革命的同志。

二、1920-1930年代的南洋華僑教育

辛亥革命后,南洋各地的華僑學校更是如雪花般四處成立,到1920年代,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兩地大約有10萬名左右的華僑學校學生,印度尼西亞地區也有近5萬學生,學生數量呈爆炸式增長。數量的大量增加也意味著教育的普及范圍更加廣泛,這正與華僑學校創辦的初衷,即通過創辦學校普及中國文化,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根”到底在哪,進而多關注危機四伏的祖國,并通過學習掌握能夠報效國家的本領。

如今的新加坡華僑中學

僑校內的重要教育內容是推動國語的教學,要知道語言是民族自我認同最為重要的方式,學習并大膽地講國語是海外華僑認同中華民族身份的最直截了當的體現。除教授國語之外,許多僑校將教育的重點放在了民族危機的宣傳上,尤其是此時的中國已經處在日本的強大威脅之下,學校希望通過教育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日本將會是中國最大的敵人。當全面戰爭爆發之后,無數青年正是在華僑學校愛國教育的影響下,積極投身于抗日戰爭當中去,為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富強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如今的華僑中學

到了1935年,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南洋地區的僑校數量已經達到了2500多座,學生數量保持在十數萬以上。大量南洋僑校的建立使得在二三十年內成長起來的青年人形成了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他們會發覺自己雖身在海外,但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他們有義務為中國的前進與發展做出應該做的貢獻。時人曾在報刊上有過這樣的言論:“舍己國之主人教育,而受他國之奴隸教育,是謂就之死地!僑而曰華,必須受華僑教育,通曉華語,認識華文,確立起為華僑之身份。”這句話用來概括華僑教育的必要性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三、國民政府與華僑教育

眼見南洋地區興辦僑校搞得如火如荼,革命黨起家的國民政府再次認識到了南洋華僑所擁有的力量,而這些力量如果運用得當,是很有可能起到巨大的效果的。為此國民政府制定了關于華僑的四大方針,即“移、殖、保、育”,其中的“育”,就是華僑教育。

此后,國民政府陸續頒發了21部有關華僑教育的政令法規,如《華僑學校立案規程》,十分清楚地規定國內的華僑學校開辦需向政府報備,但凡有利于國家發展,政府都會給予大力支持。同時,政府還決定選派國內教師趕赴南洋華僑學校任教,并鼓勵他們在海外舉辦教育類的培訓班、自行編寫僑校教育的教材與書籍,而其教授的華僑學生若想回國,其待遇與國內學生是一樣的,不會有任何不公平對待。

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館塑像(瑞麗)

國民政府非常希望能夠參與南洋地區的僑校教育,并培養出當地華僑的愛國心,但操之過急了。1931年,國民政府希望前往僑校教課的教師能夠多向學生宣講國內政治時事,希望通過教育傳播國民政府所奉行之三民主義思想,但這種做法顯然帶有強烈的政府主導意志,必然有違教育的初衷。

事實也的確如此,當課本中增添了政府所傳播的思想后,很快引起了當地殖民者政府的不滿,他們將僑校看作國民政府宣傳三民主義的場所,甚至有學校在風波中被查封,這顯然與僑校的開辦目的南轅北轍,最終的效果也不會太好。在壓力之下,國民政府被迫放棄這些做法,僑校依舊在南洋的土地上四處盛開,宣傳著愛國主義教育。

華人華僑與抗日戰爭人物故事

三千南洋華僑機工血肉筑起抗戰生死運輸線

文雋永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封鎖沿海,廣州失守,滯留在香港的2萬多噸軍火須轉從滇緬公路運入,國民政府在昆明、新加坡和緬甸仰光設立辦事處,負責把軍火物資從香港經新加坡移囤仰光,然后從滇緬公路運入昆明。

有一支來自海外的特殊隊伍,主動擔任起祖國大西南川黔滇緬印抗戰運輸任務,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就是由3000多名來自南洋僑胞組成的“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這是華僑史上一次人員最為集中、組織最為有序、經歷最為悲壯、影響最為深遠的愛國行動,他們作出的貢獻,將永留青史,世代留芳。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抗戰勝利66周年之際,2011年4月,記者策劃獨走渝黔滇緬抗戰之路,沿著當年抗戰足跡,追尋烽火歲月,緬懷革命將士。

陳嘉庚和南洋華僑機工

抗戰中的滇緬公路北起中國昆明,南至緬甸臘戍,全長1146公里,這條剛建好的公路翻越高黎貢山崇山峻嶺,橫穿怒江、瀾滄江和漾濞江急流險灘,地勢極為險惡,行車一不小心,跌入深谷就難有生還機會,加上不少地段瘴氣肆虐,敵機瘋狂濫炸,人們在此行車要闖四道難關:路段險情關;雨水泥濘關;瘴癘威脅關;日機轟炸關,如此惡劣的行車條件,沒有熟練技術的駕駛員是無法勝任的。

當時,國內缺此人才,國民政府即向南僑總會呼吁,招募熟練的汽車駕駛員及修車機工回國服務抗日。當時擔任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接函后,與諸位僑領立即開會,1939年2月7日,以“南僑籌賑總會”名義發出《征募汽車修機人員回國服務》通告:“本總會頃接祖國電委征募汽車之修理人員及司機人員回國服務,凡吾僑具此技能之一,志愿回國以盡其國民天職者,可向各地華僑籌賑會或分支各會接洽。”南僑總會有關領導侯西反、黃奕欣、劉牡丹、王鐵漢等人穿街過巷走鄉村,發表演說動員鼓勵應募。

第一批應招新加坡32名、馬來西亞48名,2月18日農歷大年除夕,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在怡和軒俱樂部舉行歡送會,華僑機工奔赴祖國抗日戰爭最前線。

據統計,從1939年2月至9月,由南僑總會組織回國的華僑機工共計3192人,這些華僑機工來自南洋各地,有工程師、教師、經理、店員、醫生、工人、黨派領袖等,有富家子弟,也有失業者,他們滿懷愛國激情,發出“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的誓言,回國投身抗日衛國戰爭。

南僑機工駕駛員雖然大多是技術熟練,但還是有不少人葬身于黔滇緬深谷之中。1940年,曲江和越南的“咽喉”相繼失守,滇緬公路成為運輸軍用物資入境的惟一通道。日本侵略者為切斷這條中國對外惟一的交通大動脈,派出大量飛機對滇緬公路特別是怒江惠通橋和瀾滄功果橋進行狂轟濫炸,有數百名驍勇頑強的南僑機工被日機炸死。就在這樣險惡的條件下,南僑機工夜以繼日,出生入死地進行抗戰運輸。

南僑機工運輸隊每月通過滇緬公路運入中國的軍用物資達1萬噸。從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華僑機工們運送了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他們搶運了45萬噸軍火物資入境,并在西南運輸戰線上搶修了上千輛的軍、民用車輛。

南僑機工回國參戰,為抗日戰爭作出巨大的貢獻,當年3000多名南僑機工參加抗戰勝利后,幸存2000余名,1000多人返回南洋、1000余人留居國內,1000余人為祖國的抗戰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成為中華民族的無名英雄,海內外炎黃子孫永遠沒有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

198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滇緬公路的起點---昆明建立一座雄偉莊嚴的“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2005年9月,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又一座“南洋華僑機工紀念碑”在中緬邊境線云南畹町落成。

抗日戰爭時期,南洋華僑的領袖是誰

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1961年8月12日),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人(今廈門市集美區)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

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

近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

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國內的抗日力量

海外華僑華人對中國革命的貢獻?!

錢學森: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鄧稼先: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制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于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楊振寧: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

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擴展資料:

海外華僑華人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數量的迅速增長和教育及濟水平快速提升。近年來,由于包括港澳臺在內的中國新移民的大量增加,加上海外傳統華社人口的自然增長,海外華僑華人數量已有較大增幅。

而相對于老移民,新移民的教育水平和經濟實力有較大的提高。新移民中,有近1/3為來自港臺和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及其眷屬,與老移民多為農民有根本差別。

二是世界華僑華人分布狀況發生變化。世界華僑華人高度集中于東南亞的格局已被大規模的新移民所改變。現今東南亞華僑華人占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比例降為73%左右。

北美華僑華人多達530萬,2007年占世界華僑華人總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