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古典貿易理論代表人物(新古典自由貿易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时间:2024-06-16 14:24:07 编辑: 来源:

新古典自由貿易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亞當斯密和大衛

李嘉圖是自由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

新古典貿易理論是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內建立的標準的貿易理論形式

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的觀點是什么

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古典經濟學逐漸形成,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下對國際貿易進行分析的新古典貿易理論也隨之產生。主要包括要素稟賦理論和里昂惕夫悖論

1、要素稟賦理論

1919年,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Eil F Heckscher)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的基本觀點,指出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必備的兩個條件。 1930年代,這一論點被他的學生伯爾蒂爾·俄林(Beltil G Ohlin)所充實論證,其代表作《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進一步發展了生產要素稟賦理論,因而這一理論又稱為H-O理論。 與古典貿易模型的單要素投入不同,H-O模型以比較優勢為貿易基礎并有所發展,在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框架下分析產品的生產成本,用總體均衡的方法探討國際貿易與要素變動的相互影響。 其核心內容為:在兩國技術水平相等的前提下,產生比較成本的差異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國間的要素充裕度不同;二是商品生產的要素密集度不同。 各國應該集中生產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以換取那些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產品。這樣的貿易模式使參與國的福利都得到改善。 20世紀40年代,保羅·薩繆爾森(Palua A Samuelson)用數學方式演繹了H-O模型,指出國際貿易對各國收入差距的影響,將必然使不同國家間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和絕對價格均等化,這也稱為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或H-O-S定理(赫克謝爾—俄林—薩繆爾森模型)。 這一定理潛在地認為,在沒有要素跨國流動的條件下,僅通過商品的自由貿易也能實現世界范圍內生產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和這一理論相關的還有另外兩個基本定理。 國際貿易對本國生產要素收益的長期影響,由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歸納為:出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充裕要素)的報酬提高;進口產品生產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國稀缺要素)的報酬降低;不論這些要素在哪個行業中使用。 羅勃津斯基定理認為,在兩種商品世界中,如果相對價格固定不變,一種生產要素增長會減少另一種商品產量。表明要素稟賦的變化決定著資源配置的變化。 這些定理均對H-O理論進行了重要拓展。

2、里昂惕夫悖論

按照H-O理論,美國是一個資本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其對外貿易結構應該是出口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 20世紀50年代初,美籍蘇聯經濟學家里昂惕夫(Leontief)根據H-O理論,用美國1947年200個行業的統計數據對其進出口貿易結構進行驗證時,結果卻得出了與H-O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這一難題稱為里昂惕夫悖論。 里昂惕夫悖論雖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觀點,但它對原有國際分工和貿易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引發了對國際貿易主流思想的反思,推動了二戰后新的國際貿易理論的誕生。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三個學派是什么?由誰提出?各個學派的理論分別是什么?

對應于早期的,俗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買粉絲nomics)x0a對應于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俗稱:新古典派經濟學第二代(New Classical E買粉絲nomics)x0a對20世紀80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一個新流派即: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買粉絲nomics)x0a以及20世紀末開始的第四次“整合”x0a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x0a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系統性發展源自亞當斯密,中經大衛李嘉圖、西斯蒙第、穆勒、薩伊等,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理論體系,這就是古典經濟學 (Classical E買粉絲nomics)

在20世紀以后,現代西方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GE MING”、“凱恩斯GE MING”和“預期GE MING”等所謂三次大的GE MING,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買粉絲nomics),以區別于先前的古典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

他們運用邊際分析法,分析了“競爭”的成因、均衡條件、福利效應等,從而完成了微觀經濟的GE MING

x0ax0a“凱恩斯GE MING”使得西方經濟學在分析方法上實現了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的分野,從而在理論體系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

凱恩斯完成理論創新包括:否定了古典經濟學關于充分就業均衡的假定及其理論基礎“薩伊定律”,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業的均衡,導致非自愿失業和小于充分就業均衡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費傾向、靈活偏好和對資本未來收益的預期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

據此凱恩斯提出的政策建議強調,政府須采取財政政策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彌補私人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實現充分就業,消除產生失業與危機的基礎

x0ax0a“預期GE MING”的演繹邏輯是,貨幣對產量等經濟變量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貨幣供給的變化可以導致貨幣存量的隨機變動,并由此引起經濟波動;另一方面由于經濟的這種波動是通過總需求曲線完成的,所以,貨幣供給的變化將導致總需求的變化,而總需求的變化又將導致經濟波動

所以他們認為,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干預經濟的宏觀經濟政策是無效的,因而不僅存在“市場失靈”,也存在“政府失靈”

x0ax0a新古典經濟學是19世紀70年代由“邊際GE MING”開始而形成的一種經濟學流派

它在繼承古典經濟學經濟自由主義的同時,以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需求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經濟學以供給為核心的分析

新古典經濟學形成之后,代替了古典經濟學成為當時經濟理論的主流

新古典學派主要包括奧地利學派、洛桑學派、劍橋學派

認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理解經濟現象的一個根本基礎,利用這一規律可以解釋買主面對一批不同價格時所采取的購買行為、市場參與者對價格的反應、各種資源在不同用途之間的最佳配置等各種經濟問題

x0ax0a第二代新古典派經濟學x0a新古典派經濟學(New Classical E買粉絲nomics)是在對以往新古典派經濟學(Neoclassical E買粉絲nomics)進行細化,而于1970年代形成的學派

其理論框架由理性預期假說和自然失業率假說組成

該學派主張市場經濟能自動解決失業、不景氣等問題,而政府主導的穩定政策沒有任何效果

在失業和通貨膨脹的兩難問題不僅在長期,短期也不存在這一點上,與貨幣主義不同

x0ax0a該學派有時也因為其對理性預期的注重為特征稱之為理性預期學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學派稱呼

x0ax0a新興古典經濟學x0a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以澳大利亞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用非線性規劃和其他非古典數學規劃方法,將被新古典經濟學遺棄的古典經濟學中關于分工和專業化的精彩經濟思想,變成決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現代分析工具復活古典經濟學的思潮

比如,他們以個人專業化水平的決策以及均衡分工水平的演進為基礎,重新闡述斯密的分工理論及其對國際貿易原因的論述

他們的研究旨在重新科學的尋找經濟增長的微觀機制,建立起宏觀經濟增長的微觀模型;他們將新古典經濟學關于“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在多種經濟用途之間進行合理配置的學問”的定義,改變為“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中的各種兩難沖突的學問”,其主要任務是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

楊小凱等人提出的新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并逐漸形成一個新的經濟學流派,這個流派被稱為“新興古典經濟學”(New Classical E買粉絲nomics),以區別于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買粉絲nomics)

x0ax0a第四次“整合”x0a此外,西方主流經濟學在20世紀末,以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1993年出版新的《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和標志,又開始了第四次“整合”

斯蒂格利茨完成的理論創新在于:一是將宏觀經濟學的表述直接奠定于扎實的微觀經濟學基礎之上,從而實現對薩繆爾森《經濟學》的超越;二是加強對信息問題、激勵問題、道德問題、逆向選擇問題等新課題的研究并取得新成果和新發展;三是進一步注重政府干預經濟的積極作用,認為依靠政府的依法調控,就能實現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

x0a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代表人物x0a正當古典經濟學的危機即將來臨之際,有人猛然醒悟:以前的經濟理論只強調了生產和成本,卻忽視了效用和需求

因此,經濟學的大樹分出了枝干:一個枝干是以馬克思為杰出代表,繼續沿著勞動價值論這條線索,以其獨特的智慧和洞察力,赤裸裸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剝削性質,并成為號召廣大無產階級投身GE MING,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強大動力,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的GE MING綱領,對于這些理論,大家要比較熟悉一些,這里就不多費篇幅

x0ax0a另一個枝干就是通過對需求和效用的認識,建立在“邊際效用論”和“均衡價格論”基礎上的新古典主義理論(因為新古典主義拋棄了勞動價值理論,所以被馬克思稱為庸俗經濟學,現在有很多教科書仍把這部分理論叫做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

x0ax0a1.薩伊(1767—1832年),法國人,他與英國的李嘉圖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對斯密學說的態度截然不同,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包含兩個大的方面:一是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二是商品的價值又是這個商品在交換中所能購得和支配的勞動決定的,在此基礎上,斯密進一步說,這種購買到的能支配勞動的生產物,不全部歸勞動者所有,除工人應得的工資外,還要給資本家以利潤,給地主以地租,因此得出價值由三種收入構成

李嘉圖繼承了前者,提出了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成為馬克思價值理論的基石

而薩伊則繼承了后者,重點從交換價值即價格的角度來分析,提出了“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價值的基礎”

“所謂生產,不是創造物質,而是創造效用”,“商品的價值取決于它的效用”,并提出商品的效用是由勞動、資本、土地三要素共同創造的

以生產三要素理論為基礎,薩伊進一步創立了“三個統一體”的分配理論(即勞動——工資,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和“供給會自行創造需求”的市場理論(即在西方經濟學中影響巨大的“薩伊定律”)

這一理論在西方經濟學界影響十分巨大,長達一百多年時間,作為自由放任經濟的理論基礎,直到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GE MING”才被取代,其大致意思是:商品供給恒等于生產者的貨幣收入;生產者的貨幣收入恒等于他們的貨幣支出,貨幣支出必然引出商品需求

因此,商品供給等于商品需求,國民經濟會自動實現均衡

x0ax0a2.馬爾薩斯(1766——1834年),英國人,牧師,后因結婚而失去神職,成為教授

人們都知道馬爾薩斯是著名的人口理論學家,但其實他后來主要由人口理論轉到研究經濟學

這里分別簡單介紹一下他的人口理論和經濟學理論

x0ax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