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數字貿易企業案例(好利來發展歷史(網絡營銷案例))

时间:2024-06-03 11:42:10 编辑: 来源:

經典案例:世界上最大的避稅企業——蘋果公司

2013年5月,美國參議院發布了一份長達40頁的備忘錄,指出從2009到2012年,蘋果公司利用對海外企業在稅收方面的漏洞,規避了440億美元海外收入的稅務支出。綜合計算,總稅率僅為22%,遠低于聯邦稅率的35%。其實,早在2012年,《紐約時報》就刊文指出了蘋果公司的國際避稅問題。

《紐約時報》披露了蘋果公司采取的全球避稅手段,包括其國內避稅與國際避稅策略,并揭露出蘋果公司已成功避稅數十億美元。文章引用了曾負責蘋果公司iTunes歐洲市場的零售市場營銷的前高管羅伯特·哈塔的話,他向媒體公開了他通過盧森堡進行交易讓公司減少納稅金額的戰略。

另外,曾經參與起草蘋果公司國際避稅策略的前任主管,也稱蘋果公司的戰略之一就是利用不同地區之間的稅率差異這一漏洞進行避稅。蘋果公司已在全球多個地區如雷諾、愛爾蘭、荷蘭、盧森堡、英屬維爾京群島等設立辦事處,大大降低了其全球納稅額支出,并且都是合法的。

《紐約時報》還報道了蘋果公司通過將利潤轉移到低稅率的美國州和海外國家的子公司,使其應納稅稅率大大降低,并遠低于大多數同等規模的企業。研究數據稱,蘋果公司2011年在美國僅聯邦稅一項就成功避稅24億美元。

以在美國內華達州雷諾市設立的子公司Braebum為例,盡管蘋果公司不在雷諾市生產或設計任何產品,但相當一部分銷售利潤卻流入這個Braebum公司,它幫助蘋果公司規避了在其他州所產生的高額賦稅,原因是內華達州不征收企業所得稅。

其實,蘋果公司最令世界矚目的不是其在美國當地的避稅策略,而是其設計的名為“Double Irish With A Dutch Sandwich(愛爾蘭荷蘭三明治)”的國際避稅策略。該策略沿用已久,并已被其他跨國公司紛紛效仿甚至直接抄襲采用。

蘋果公司利用自己在愛爾蘭和荷蘭的子公司,合法地將利潤轉入這些子公司,然后再轉出到加勒比島國,因為上述三地需要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很低或根本無須繳納,蘋果公司因此成功進行了國際避稅。

案例分析

從蘋果公司避稅的案件來看,其策略雖然很復雜,但是取得了成功。其原因一是各國相關的稅收法規不一樣,美國法律認為只有在美國注冊的公司才是本國公司,才需納稅;二是美國法律認為,不需按國家分別報告收入、贏利和稅負,使蘋果公司在海外的納稅處于模糊狀態。以下兩個方面是其最好的避稅舉證。

1.避稅樂園——盧森堡

蘋果公司在盧森堡設立了名為iTunes的子公司。該公司在盧森堡只有幾十名員工,且公司注冊地址顯示其規模小、辦公環境布置簡潔。根據一些現職或離職公司管理人員的說法,當許多國家地區的顧客在蘋果公司官方網站下載歌曲、電視節目或者應用軟件后,相關的收入會流入登記在盧森堡的這個名為iTunes公司的名下。

其實,蘋果公司在盧森堡設立子公司的目的在于享受當地的優惠政策。盧森堡稅收優惠政策規定,對于通過開展新業務、采用新制造流程或提供高 科技 服務而獲得的利潤,可以免除高達8年的25%的公司所得稅和市政營業稅。

因此,蘋果公司作為高 科技 公司,只需把高 科技 服務類的交易在盧森堡進行操作,就可以減免一定程度的稅收。蘋果公司選擇盧森堡這一國際避稅樂園進行國際避稅,除了使自身免受數十億的稅負外,還使本應屬于其他國家及美國本土的稅收收入人為地流入盧森堡。

2.“愛爾蘭荷蘭三明治”

“愛爾蘭荷蘭三明治”由英文“Double Irish With A Dutch Sandwich”翻譯得來,是1994年由蘋果公司的一名歐洲財務經理蒂姆·詹金斯提出并幫助建立的一種國際避稅策略。這種稅務框架幫助蘋果成功地實現了公司利潤的轉移并進行了國際避稅。

蘋果公司之所以選擇愛爾蘭,同樣是因為愛爾蘭政府向蘋果公司提供了稅收優惠政策。蘋果公司通過公司內部的資金轉移,把在美國加州產生的專利使用費轉移到了愛爾蘭,享受了12%左右的稅率,而非美國35%左右的稅率。

另外,蘋果公司還將愛爾蘭子公司的部分所有權交給了位于英屬維爾京群島上的鮑德溫控股無限公司。鮑德溫控股無限公司注冊登記的管理人正是蘋果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彼得·奧本海默。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注冊公司的優勢在于該地區政府保護股東利益,不需要公布受益人身份,且允許一人完全擁有一家有限公司。同時,該地區實施低稅率,對外資有限公司稅務管制很少。愛爾蘭與荷蘭簽有稅收協議,歐盟成員國公司之間的交易免繳所得稅。

“愛爾蘭荷蘭三明治”策略很好地解釋了蘋果公司的一些報告數字,如蘋果公司2011年年報顯示公司稅前利潤中70%來自國外,30%來自美國當地。從追溯利潤來源地可知,蘋果公司采用這種避稅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稅法實施的有效性,并且揭露出蘋果公司這一避稅行為的買單者不只是美國自己,還包括與美國有經濟關聯的其他國家。

啟示

蘋果公司的全球避稅策略,引發了國際 社會 對于“避稅”的重新思考與激烈爭論,導致世界各國紛紛展開國際反避稅行動,例如簽訂國際稅收協定等舉措,盡量從法律上彌補稅收制度的不足,以加強國際稅收制度的合理性。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1.嚴密的稅收法是最有效的避稅工具

要避免逃稅、避稅,就要加強反避稅立法,提高防范國際避稅行為的意識,彌補稅收漏洞與不足,盡量不給跨國納稅企業可乘之機,使稅法真正做到平等、公正,避免重復征稅以及稅負失衡。

一般來說,可以從這幾方面進行努力:一是加強對關聯企業的稅務監管,明確關聯企業之間的法律關系;二是對轉讓定價應該制定明確的、限制甚至制止的法律措施;三是明確稅務機關對外資企業稅收的審查范圍和處罰措施。

2.保證稅收監管的有效實施

加強監管是對避稅采取的非常必要的一項管理措施。一是要提高涉外稅務人員的素質,涉外稅務人員應掌握審計、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稅法等多種相關業務知識;二是要加強稅務調查,除了要求跨國企業提交稅務報告,還應通過稅務顧問、審計部門,加強跨國企業的納稅透明度;三是要對跨國企業的納稅報告義務予以明確告之,使之系統化和規范化。

3.加強國際的稅收協作

國際避稅涉及不同國家的稅收政策,因此,僅靠一個國家的相關立法和稅務監管是遠遠不夠的。要防止國際的避稅,必須采取雙邊或多邊的措施,這就需要在有關國家之間簽訂反避稅的國際稅收協定。比如,兩國稅務部門之間進行稅務情報交換;對兩國間國際避稅行為,雙方協商處理辦法;各國國內相關稅法的變動情況要及時告知合作方稅務部門。

求一個企業內控的案例

福臨汽車配件有限責任公司對人事權的下放

福臨汽車配件有限責任公司位于珠江三角洲,是喬國棟于 10 年前創辦的,專門生產活塞、活塞環、汽門之類產品,為華南的汽車制造與修理業服務,是個人合股企業。喬國棟是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傅立朝是副總,主管生產,手下還有位生產廠長,叫劉志仁,是傅總自己找來的。事實上創業之初,廠區布局、車間設備、工藝、質量標準,直至 4 位車間主任人選,全由傅總包攬,連第一批生產工人中不少人也是他招考進來的,喬總并未全力關注公司發展的全局和戰略,至少 1 / 4 的精力花在他愛干也擅長的營銷、采購和公關上了,好在當時公司規模不大,市場也有利,這么干下來效益相當不錯。

從一開始,公司的做法就是大膽放權,各車間主任和科室負責人都各自包下自己單位的人事職能,對自己手下人,從招聘、委派、考核、升遷、獎懲都他們說了算,公司領導基本不過問。7年發展,公司規模擴大到 340 人左右,業務也復雜起來。喬總發現當初那幾年全公司“和睦大家庭”的氣氛消退了,員工士氣在不斷下降。領導班子開會研究,一致決定,該專門設一個管人事職能的辦公室了。但這辦公室該設在哪一級,班子的意見是不一致的。爭辯再三,才決定設在生產廠長之下,該辦公室有主任1名,并配1名秘書。

公司財務科有位成本會計師,叫郭翰文。他 6 年前從北方一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經他的父親,喬總的一位親戚推薦,來公司財務科工作。那時公司還小,工作分工不細,他聰明能干,科長讓他管成本控制,不久他就熟練了。他的工作使他跟生產與營銷兩方面的人都多有接觸,人緣甚佳,喬總和傅總都覺得這小伙工作自覺,受到大家喜愛。但他常說,我并不喜歡干財會,我其實愛搞人事工作,喜歡跟人打交道,不愛跟數字打交道。他那天在食堂,正巧跟總經理秘書小周同桌吃飯,他從小周處聽到公司要設“人事辦”的消息,于是他聞風而動,馬上遞上書面申請,要求當這“人事辦”主任,又分頭向喬、傅、關“三巨頭”口頭匯報,又找領導軟磨硬纏,后來他終于如愿以償,當上了“人事辦公室主任”。上任前,喬總關照說:“你這人事辦公室干得好壞,對全廠工作很重要。”

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上任伊始,他就向各車間的主任發出書面通知說:“為適應公司的擴展,公司決定對全廠員工的人事管理實行集權。為此成立本辦公室。今后各車間一切人事方面的決定,未經本主任批準,一概不得擅自執行。”

通知下發后,車間主任們對此政策變化的不滿便接踵而至。劉廠長有一回見到一位車間主任,問為什么生產下降了,主任們抱怨說:“工人們已經跟剛招來時不同,難管多了。”又說:“我的手腳給捆住了,還怎么管得了工人。如今獎勵、懲罰、招聘、辭退,我都沒了權,叫我怎么控制得了他們?怎么讓他們出活? "

有一天,有位姓林的女工闖進人事辦公室氣沖沖地說,她被車間主任無緣無故地辭退了。郭主任說:“別急,讓我先搞清楚情況。”就給那車間主任掛了電話:“喂,三車間張主任嗎?我是郭翰文。你們車間小林是怎么回事? " “我炒了她魷魚。”“這我知道,但為什么? " “很簡單,我不喜歡她。”“你知道,沒有人事辦批準,你是不能隨便辭退工人的。”“是嗎?可是我已經辭退她了。”“老張,你不能這么辦。你總得有個站得住腳的理由才 … … ”“我不喜歡她這一點就夠了。”電話到此給掛斷了。

郭主任把這事向劉廠長作了匯報。劉廠長做了不少工作,并堅持讓小林復職,這事才平息下來。但車間主任們關于招的工人質量差,自己沒有人事權,管不了的抱怨卻有增無減,并主張人事辦應當管的事越少越好。這事終于鬧到傅總那里,但喬總出差走訪用戶去了。劉廠長對傅總說,看來,現在這廠的規模還不算大,用不著設一個專門的人事職能部門。他還建議用行之有效的老辦法,去讓各車間主任自己管本單位人事工作,郭主任還是回他財務科去做原來的成本會計為好。傅總左思右想,覺得恐怕只好按劉廠長意見辦了。但他說還是等幾天喬總回來后,請示了再定。

討論題

1、為什么最初福臨公司同意把人事權下放給車間主任?為什么當初這套辦法看來還算有效?

2、你認為該公司這樣處理人事職能恰當嗎?若恰當,為什么?不恰當,又為什么?

3、福臨公司在人事管理上都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

4、你若是喬總,回來聽了傅總的匯報,會怎樣決定?為什么?

5、郭翰文改行去干人事,是否正確?為什么?

6、請你為這個組織設計一個組織結構圖。

7、請你幫助策劃一份人事辦主任職位說明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