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新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和現實意義(新新貿易理論的新新國際貿易理論的產生背景)

时间:2024-05-18 18:19:24 编辑: 来源:

新新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

關于新新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分享如下:

新新貿易理論是指有關于異質企業模型(Heterogeneity of new trade theory)和企業內生邊界模型(Endogenous boundary model)的理論。

主要區別:

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傳統貿易理論主要研究產業間貿易,新貿易理論主要是研究在規模遞增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產業內貿易,而新新貿易理論則是從企業的異質性層面來解釋國際貿易和投資現象。

新新國際貿易理論從更加微觀的層面——企業的角度來分析企業的異質性與出口和FDI決策的關系,關注企業國家化路徑方式的選擇問題。

新新國際貿易理論主要有兩個模型,一個是以Melitz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的異質企業貿易模型,一個是以Antras為代表的學者提出的企業內生邊界模型。前者說明同產業的不同企業在是否出口問題上的選擇。后者說明一個企業在資源配置的方式上的選擇。

發展任何一種產業在某種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偶然性,在不完全競爭和同類產品貿易的前提條件下,生產要素的需求和回報情況取決于生產技術條件的變化。

生產技術的變化,可以改變生產要素的需求結構和收益情況,并影響相似要素條件下的貿易,最終促成同類產品的貿易。

新新貿易理論的新新貿易理論的理論價值

以梅里茲模型為核心的新新貿易理論開啟了國際貿易研究新領域,其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新新貿易理論是對傳統貿易理論的補充,尤其是對新貿易理論的補充;新新貿易理論在壟斷競爭模型的基礎上放松了企業同質的假定,從異質企業角度提出了貿易的新觀點,從而在方法上取得了突破。

第二,新新貿易理論確立了新的研究視角。傳統貿易理論從國家和產業層面研究貿易的產生及其影響,而新新貿易理論是從企業這個微觀層面來研究貿易的基本問題,使得國際貿易理論獲得了新的微觀基礎和新的視角。

第三,新新貿易理論有可能為其他的經濟學科,特別是空間經濟學帶來新影響。空間經濟學的基礎來自于國際貿易理論。赫爾普曼和克魯格曼的新貿易理論通過引入區位因素,從而產生了新經濟地理理論,所以,我們可以大膽預計,如果在新新貿易理論引入空間因素,將會產生新新經濟地理理論。

當然,盡管新新貿易理論的體系正在逐漸完善,但其較為嚴格的假設前提仍然導致了解釋力的局限性。首先,該理論沒有充分考慮產品差異性,產品的差異不僅體現在產品的功用上,還體現在技術含量、功能多樣性、質量、檔次等方面,現代企業越來越重視產品差異化和市場細分,將市場分為高端和低端,一些企業的產品主要銷往高端市場,而一些企業產品銷往低端市場,新新貿易理論還不能解釋如技術含量等差異帶來的產業內貿易現象。其次,新新貿易理論還有待引入企業異質性的其他內涵,企業異質性不僅體現在生產率、企業規模、組織結構等方面,還體現在跨國經營方式(出口、FDI、獨資、合資等)、企業戰略、市場定位等方面。第三,沒有考慮家庭和企業的動態最優化決策,新新貿易理論的均衡是一般均衡分析法下得到的結果,沒有考慮家庭和廠商的動態最優化均衡。

新新貿易理論從企業的異質性入手說明了貿易的好處,蘊涵著豐富的政策含義:(1)對于落后的國家和地區來講,應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分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這有利于提高行業生產率水平,充分發揮優勝劣汰效應。因此,無論是作為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推動出口導向和對外開放政策都非常重要,將有利于本地的經濟發展。(2)新新貿易理論找到了一條提高生產率的新路徑,在不提高單個企業生產率水平的情況下,一國仍然可以通過貿易和開放來提高一個產業甚至全國的生產率水平。

但是,新新貿易理論也表明,自由貿易可能給落后地區帶來負面的沖擊和影響:(1)市場開放可能對落后地區某些產業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例如,一些技術含量高但對地區未來經濟發展卻頗為關鍵的產業,可能由于外部高效率企業的進入而衰退,所以在引進外部企業的同時,還應考慮這些企業對本地區相關產業的帶動效應。(2)自由貿易導致了資源的重新配置,使利潤和市場份額向高生產率企業轉移,這可能導致資源過度壟斷而造成整體市場效率的損失。(3)如果貿易僅發生在部分地區,這可能會拉大地區內部的差距,固化地區分工。如我國的沿海和內地,由于受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沿海企業更易獲得貿易帶來的好處,而內地企業則更傾向于滿足國內市場,這也是地區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新新貿易理論

20世紀80年代Krugman、Helpman和lancaster提出新貿易理論的靜態模型,90年代Grossman和Helpman提出的與“內生增長理論”密切聯系的動態貿易模型得到進一步發展,21世紀國際貿易理論的最新進展主要體現為異質企業貿易模型和企業內生邊界模型在國際貿易中的廣泛使用

目前,國際學界對貿易模式和貿易流量的解釋,已經日漸進入到企業層次的微觀研究,這些研究將原來的CES偏好假設放松為異質企業的假設,并且運用企業層面數據展開實證分析

Baldwin、LarryQiu等學者將關于異質企業貿易模型和企業內生邊界模型的理論稱為“新新貿易理論”

新新貿易理論的新新國際貿易理論的產生背景

在以日本為主的世界各國,出口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有很大比例。但是,近年來發現,從事出口的企業只有極少數。根據伯納德(Bernardetal.2007)的研究,2000年在美國開工的550萬家企業中,出口企業只占4%,而且在這些出口企業中,排名前10%的少數企業卻占有美國出口總額的96%。進而又發現,出口企業的生產率高于非出口企業。

但是,新舊貿易理論都沒有能夠對“出口企業是少數高生產率的企業”這一事實做出解釋。傳統的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都沒有設想,在某個產業,當企業A從事出口的時候,同一產業的企業B不從事出口這一情況。這是因為,李嘉圖(Ricardo)的傳統貿易理論和赫克歇爾-俄林(Heckscher-Ohlin)的新貿易理論都假定(至少在各個產業內)的是生產率相等的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即企業的同質性)。

對此,梅里茲(Melitz 2003)根據存在不同生產率的企業這一實際情況,設計了只有少數高生產率企業從事出口的模型。梅里茲(2003)理論的基本構思是,只有高生產率的企業能夠得到足夠利潤,用來負擔出口所需要的高額固定成本。進而赫爾普曼(Helpma買粉絲al.2004)擴展了梅里茲模型,提出了生產率依出口企業、海外現地生產(FDI)企業的順序逐級升高這一模型。赫爾普曼的理論也是基于這一構思,即能夠擔負在海外現地生產所需要的高額固定成本(現地的工廠建設等)的,只有生產率高的企業。這些“梅里茲式模型”已成為根據企業層面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