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新生兒溶血癥網織紅細胞正常值(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的正常值是多少?)

时间:2024-05-17 14:55:13 编辑: 来源:

新生兒溶血癥篩查

新生兒溶血癥對血液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如果溶血癥比較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新生兒休克的情況,所以想要知道新生兒有沒有溶血癥,可以進行篩查,接下來我們說下新生兒溶血癥篩查吧。

新生兒溶血癥篩查陰性

一旦懷疑新生兒有溶血癥,需要篩查才行,那么新生兒溶血癥篩查陰性是什么情況呢?

新生兒溶血癥篩查是新生兒篩查中一項重要檢查。 新生兒溶血診斷要看直抗實驗和游離試驗,二者均為陽性,提示新生兒溶血。血型為rh陰性血并不能證明是不是溶血。如果新生兒溶血病篩查結果均顯示陰性,而且寶寶的黃疸數值升高不明顯,那考慮是沒有溶血的可能性大,但如果黃疸進展快,也需要排除假陰性的可能。

新生兒溶血癥檢查第一新生兒溶血癥血常規,新生兒溶血癥最基本的檢查就是血常規。第二新生兒溶血癥血清膽紅素,新生兒溶血癥的常見表現癥狀主要表現為未結合膽紅素升高。所以,要是懷疑寶寶患有新生兒溶血癥可以檢查血清膽紅素是否升高。第三新生兒溶血癥抗人球蛋白試驗,抗人球蛋白試驗是指Coombs試驗,主要是指檢查特異性血型抗體。

新生兒溶血癥篩查報告單怎么看

新生兒溶血癥篩查了之后是不會直接告訴你結果的,通常都是需要看報告單,那么新生兒溶血癥篩查報告單怎么看呢?

根據新生兒溶血病實驗結果,可以判斷新生兒溶血實驗結果陽性。游離實驗就是將小孩的血漿與標準的A,B,O血球孵育,看看有沒凝集,而放散實驗是通過加熱或者其他方法將新生兒血球上面結合的抗體洗下來,然后將洗下來的東西和標準的ABOx血球孵育,假如凝集的話就是陽性。

國內多數醫院做的新生兒溶血癥篩查,是先天性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癥、苯丙酮尿癥和聽力篩查。做新生兒篩查的目的,主要是在孩子沒有出現明顯癥狀之前,就篩查出疾病,給予及時處理,以防止對孩子的損傷。比如苯丙酮尿癥,篩查出來之后,可以給孩子服用低苯丙氨酸的奶粉,來代替普通的奶粉或者母乳,這樣就可以減輕苯丙氨酸在大腦內堆積,造成對大腦的損傷。

新生兒溶血癥篩查必須做嗎

新生兒很容易患有溶血癥,此時需要做篩查才行,那么新生兒溶血癥篩查必須做的嗎?

新生兒溶血癥必須做,其因為苯丙酮尿癥,一般生后數月才會表現出臨床癥狀,比如皮膚的顏色比較淡或者智力比較低下,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就可以及早處理。另外,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低癥是因為甲狀腺功能減低,而引起的有可能會出現呆小癥的疾病,如果早期發現,可以吃一些相關藥物減輕對孩子的損傷。

新生兒溶血癥篩查是新生兒篩查中一項重要檢查。新生兒溶血病亦稱胎兒性成紅細胞癥,屬于同族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的一種,是指由血型抗體所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它是由母嬰血型不合所致,是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最常見的病因之一,且發病早,進展迅速,嚴重者可致核黃疸,故是一種很值得重視的疾病。第一胎發病率占40%-50%。

新生兒溶血癥篩查組合

新生兒溶血癥篩查對新生兒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新生兒溶血癥篩查組合是什么呢?

血液學檢查: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多數在正常范圍,血紅蛋白在100g/L 以下者僅占5%左右,網織紅細胞常增多,重型病例有核紅細胞可達10%以上。紅細胞形態特點是出現球形紅細胞,而且紅細胞鹽水滲透脆性和自溶性都增加。

抗體測定:在新生兒紅細胞或血清中查出對抗其自身紅細胞的血型抗體,是診斷ABO。溶血病的主要實驗根據。一般進行3種試驗:第一是改良Coombs 試驗,這是用“最適稀釋度”的抗人球蛋白的血清查出附著在患兒紅細胞上的抗體;第二是抗體釋放試驗,這是用加熱的方法,使患兒紅細胞上的抗體釋放出來,再檢查釋放液中的抗體。這2種試驗任何一項陽性,均可確診為ABO溶血病,而抗體釋放試驗的陽性率較高。

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的正常值是多少?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一)血漿 血漿相當于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為淺黃色液體,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還有無機鹽、纖維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種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等

這些物質無一定的形態,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漿中含有900~910g水(90%~91%)

65~85g蛋白質(6

5%~8

5% )和20g低分子物質(2%)

低分子物質中有多種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如代謝產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

血漿中電解質含量與組織液基本相同

由于這些溶質和水分都很容易透過毛細血管與組織液交流,這一部分液體的理化性質的變化常與組織液平行

在血液不斷循環流動的情況下

血液中各種電解質的濃度,基本上代表了組織液中這些物質的濃度

(二)血細胞 在機體的生命過程中,血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

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顆粒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

淋巴細胞的生存期長短不等,從幾個小時直到幾年

血細胞及血小板的產生來自造血器官,紅血細胞、有粒白血細胞及血小板由紅骨髓產生,無粒白血細胞則由淋巴結和脾臟產生

血細胞分為三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1、紅細胞 紅細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徑7~8

5μm,呈雙凹圓盤狀,中央較薄(1

0μm),周緣較厚(2

0μm),故在血涂片標本中呈中央染色較淺、周緣較深(彩圖5- 2)

在掃描電鏡下,可清楚地顯示紅細胞這種形態特點

紅細胞的這種形態使它具有較大的表面積(約140μm2),從而能最大限度地適應其功能――攜O2和CO2

新鮮單個紅細胞為黃綠色,大量紅細胞使血液呈猩紅色,而且多個紅細胞常疊連一起呈串錢狀,稱紅細胞緡線

紅細胞有一定的彈性和可塑性,細胞通過毛細血管時可改變形狀

紅細胞正常形態的保持需ATP供給能量,由于紅細胞缺乏線粒體,ATP由無氧酵解產生;一量缺乏ATP供能,則導致細胞膜結構改變,細胞的形態也隨之由圓盤狀變為棘球狀

這種形態改變一般是可逆的

可隨著ATP的供能狀態的改善而恢復

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也無細胞器,胞質內充滿血紅蛋白(hemoglobin,Hb)

血紅蛋白是含鐵的蛋白質,約占紅細胞重量的33%

它具有結合與運輸O2和CO2的功能,當血液流經肺時,肺內的O2分壓高,CO2分壓低,血紅蛋白即放出CO2而與O2結合;當血液流經其它器官的組織時,由于該處的CO2分壓高而O2分壓低,于是紅細胞即放出O2并結合CO2

由于血紅蛋白具有這種性質,所以紅細胞能供給全身組織和細胞所需的O2,帶走所產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紅細胞數的平均值,男性約400萬~500萬個,女性約350萬~450萬個

每100ml血液中血紅蛋白含量,男性約 12~15g,女性約10

5~13

5g

全身所有紅細胞表面積總計,相當于人體表面積的2000倍

紅細胞的數目及血紅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變,如嬰兒高于成人,運動時多于安靜狀態,高原地區居民大都高于平原地區居民,紅細胞的形態和數目的改變、以及血紅蛋白的質和量的改變超出正常范圍,則表現為病理現象

一般說,紅細胞數少于300萬/μ1,血紅蛋白低于10g/100ml,則為貧血

此時常伴有紅細胞的直徑及形態的改變,如大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9μm,小紅細胞貧血的紅細胞平均直徑<6μm

缺鐵性貧血的紅細胞,由于血紅蛋白的含量明顯降低,以致中央淡染區明顯擴大

紅細胞的滲透壓與血漿相等,使出入紅細胞的水分維持平衡

當血漿滲透壓降低時,過量水分進入細胞,細胞膨脹成球形,甚至破裂,血紅蛋白逸出,稱為溶血(hemolysis);溶血后殘留的紅細胞膜囊稱為血影(ghost)

反之,若血漿的滲透壓升高,可使紅細胞內的水分析出過多,致使紅細胞皺縮

凡能損害紅細胞的因素,如脂溶劑、蛇毒、溶血性細菌等均能引起溶血

紅細胞的細胞膜,除具有一般細胞膜的共性外,還有其特殊性,例如紅細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

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紅細胞以外,還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稱為網織紅細胞(reticulocyte)在成人約為紅細胞總數的0

5%~1

5%,新生兒較多,可達3%~6%

網織紅細胞的直徑略大于成熟紅細胞,在常規染色的血涂片中不能與成熟紅細胞區分

用煌焦藍作體外活體染色,可見網織紅細胞的胞質內有染成藍色的細網或顆粒,它是細胞內殘留的核糖體

核糖體的存在,表明網織紅細胞仍有一些合成血紅蛋白的功能

紅細胞完全成熟時,核糖體消失,血紅蛋白的含量即不再增加

貧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網織紅細胞的百分比值增高

因此,網織紅細胞的計數有一定臨床意義,它是貧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診斷、療效判斷和估計預指標之一

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

衰老的紅細胞雖無形態上的特殊樗,但其機能活動和理化性質都有變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紅蛋白變性,細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電荷改變等,因而細胞與氧結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

衰老的紅細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處被巨噬細胞吞噬,同時由紅骨髓生成和釋放同等數量紅細胞進入外周血液,維持紅細胞數的相對恒定

2、白細胞 白細胞(leukocyte,white blood cell)為無色有核的球形細胞,體積比紅細胞大,能作變形運動,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

成人白細胞的正常值為4000~10000個/μ1

男女無明顯差別

嬰幼兒稍高于成人

血液中白細胞的數值可受各種生理因素的影響,如勞動、運動、飲食及婦女月經期,均略有增多

在疾病狀態下,白細胞總數及各種白細胞的百分比值皆可發生改變

光鏡下,根據白細胞胞質有無特殊顆粒,可將其分為有粒白細胞和無粒白細胞兩類

有粒白細胞又根據顆粒的嗜色性,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用嗜堿性粒細胞

無粒白細胞有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兩種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