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朝貢貿易的含義特點表現目的(朝貢貿易目的是什么)

时间:2024-06-02 18:51:22 编辑: 来源:

朝貢貿易的目的和影響

目的: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

影響:

一是由于“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

二是由于“朝貢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

三是由于“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擴展資料

屬國的設置始于戰國,如秦兵器銘文中已有屬邦一詞。漢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稱屬國。據《漢書》卷6《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四萬余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書》卷6《武帝本紀》顏師古注曰:“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后漢書》卷118《職官志・百官五》又云:“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可見“屬國”是中央王朝為安置歸附的邊疆民族而依緣邊諸郡設置的一種行政建制,“主蠻夷降者”,與郡同級。

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到漢末為止,北、西、東三邊諸郡:定安、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北地、犍為、廣漢、蜀郡、張掖、居延、遼東都有屬國的設置,大者領有五六城,小者一二城。大郡割邊遠縣置屬國,如割廣漢北部都尉所治為廣漢屬國,割蜀郡西部都尉所治為蜀郡屬國,割犍為南部都尉所治為犍為屬國,割遼東西部都尉所治為遼東屬國。小郡則屬國置于本郡之內,不另標名稱,如龜茲屬國只作為上郡的一個縣而存在。

屬國設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譯令,又有屬國長史、屬國且渠、屬國當戶等官。各官由漢人或內屬胡、羌的首領充任。屬國都尉秩比二千石,與西域都護同一級,直屬中央,其治民領兵權如郡太守。

屬國官掌屬國兵,稱屬國騎或屬國胡騎,又稱屬國玄軍(玄軍即鐵軍)。張掖屬國有精兵萬騎。

歷史延伸

朝貢貿易目的是什么

朝貢貿易也是一種貿易方式。外國使節來華的任務,就是前往京城朝見皇帝,遞交和接受兩國外交文件,并把一些珍貴的本國土特產貢獻給皇帝。中國皇帝也回贈禮物,并根據所進貢的物品價値回贈相當物品,這就是所謂的朝貢。 朝貢貿易就是中國政府與海外諸國官方的進貢和回賜關系。唐朝之前,國富民強,海外諸國官方借進貢來表示友好,所以一直以朝貢貿易為主導。

朝貢對于宗主國而言是得不償失的,但是他有其政治意義。

對于朝貢國而言,這是他們獲取貿易利潤的主要方式。

朝貢貿易是指什么?

朝貢貿易是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在互市貿易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經濟交往方式。所謂“朝貢”,即由邊疆民族向中央朝廷呈獻貢品(一般來說以當地的土特產為主),以換取朝廷的禮物。

對歷史上的朝貢體制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朝貢貿易之所以能夠長期維持,關鍵在于它符合邊疆民族與中央政權雙方的需要。在這種經濟交往方式中,邊疆民族的“貢賦”對中央來說其經濟價值是次要的,而重在其作為政治象征的意義,也即“朝貢”象征著邊疆“四夷”對中央權威的認同和對朝廷的忠誠,所以朝貢貿易往往是以“厚往薄來”的形式進行的,中央愿意付出更高經濟代價,給予朝貢者的報酬往往要比其呈獻的貢品豐厚得多,從而給“四夷”以具體的經濟實惠。尤其當互市貿易受阻的情況下,朝貢貿易對維系邊疆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隸屬關系就更為重要。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