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朝貢貿易什么時候瓦解(泰國是什么時候建國的)

时间:2024-05-20 10:49:31 编辑: 来源:

明朝朝貢貿易體系何時瓦解

從1511年葡萄牙占領馬六甲開始,葡萄牙牢固統治后,開始阻撓馬六甲以西呈貢國到達明朝,明朝因困于內政,國力下降無力遠征,朝貢貿易體系開始瓦解

甲午戰爭以后的東亞宗藩·朝貢體系如何走向瓦解?

以美國費正清為代表的學者,將前現代即鴉片戰爭之前中國與外國的關系稱之為宗藩體系,或朝貢制度。這種體系或制度,構成了東亞地區以中國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架構。自鴉片戰爭以降,西方的條約體系與中國傳統的宗藩體系和朝貢制度相互沖撞,后者在前者的沖擊下不斷瓦解,直至消亡。

1

首先得弄清楚中國有多少藩屬國。根據《清通典》記載,由禮部(當時相當于現在的外交部)分掌的屬國有7個:朝鮮、琉球、安南(今越南)、南掌(今老撾)、暹羅(今泰國)、蘇祿、緬甸;由理藩院分掌的有17個,如哈薩克左右部、廓爾喀、孟哲雄等。這些屬國只有承認中國皇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才能跟中國進行朝貢貿易。

與中國朝貢關系最為緊密的國家主要有三個,琉球、越南和朝鮮,宗藩體系和朝貢制度是如何走向瓦解的,即看這些國家是如何脫離與中國朝貢關系的。

2

1874年,日本以1871年琉球漂民被臺灣原住民殺害為由,發動征臺之役。不久后,李鴻章與大久保利通簽訂《臺事專約》,日本利用條約上臺灣原住民“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等字樣,作為清政府承認琉球是日本屬國的依據。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王國,改名沖繩縣。清政府由于期間和英國處理馬嘉理案以及和俄國就新疆問題進行談判,未能給予琉球相應的援助。琉球亡國,可以視為宗藩體系·朝貢制度開始解體的重要標志。

1883年,中法因越南問題爆發戰爭。兩年后,雙方正式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即《中法新約》),清政府承認越南與法國政府簽訂的一系列條約,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就這樣,清政府再次丟掉了越南。

3

1882年和1884年,日本在朝鮮先后制造了“壬午兵變”和“甲申政變”,在朝鮮扶持親日勢力,加快侵略朝鮮的步伐。1894年,中日因朝鮮東學黨起義同時出兵朝鮮。但日方未能同意清方提出同時撤兵的建議,反而就朝鮮內政問題向清方提出了一系列無法接受的要求。

隨后,日軍大量增兵朝鮮,甲午戰爭爆發。1895年,由于中國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清政府承認朝鮮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在日本的控制下,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中國的宗藩關系。1896年,朝鮮高宗稱帝,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中國勢力退出朝鮮后,日俄因干涉還遼事件矛盾加劇,在朝爭奪也日益激烈。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俄國戰敗,朝鮮徹底淪入日人之手。1910年,日本迫使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并條約》,朝鮮亡國,徹底淪為日本殖民地。

所以說,甲午以后宗藩體系·朝貢制度就徹底瓦解了,因為這時中國已經完全喪失了三個最重要的朝貢國。

明清朝貢貿易終結的標志是南京條約的簽訂還是馬關條約?

是《南京條約》。

歷史學者曾稱“從這個條約的簽訂,就開始改變了明清以來朝貢貿易、或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等中國與外國人之間經商的習慣和組織,開始了新的貿易制度。一夜之間,過去原本舉足輕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南京條約》涉及貿易的條款主要有:

①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

②廢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貿易制度,準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③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與英國商定(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

萬歷年間指的是什么時候?

明末

與許多人的感覺一樣,每讀《明史》,特別是讀到晚明部分,總會令人感到寒氣逼人,脊背上的涼意,胸腑中的悲意,一時不易排遣。孫武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明朝便在這生死存亡的夾縫中度過一個個多事之秋。僅明末軍事領域,戰事頻繁,令人感到暢快淋漓的時候不多。然而萬歷三大征,特別是三大征之一的萬歷朝鮮之役,勉強算的上是晚明歷史中少有的亮色之一,曲折處慘烈處屢屢讓人動容不已。

萬歷朝鮮之役是四百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的一場國際戰爭。日本史書把萬歷朝鮮之役分為兩次戰爭,分別叫作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朝鮮史書則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整個戰爭從萬歷二十年(1592年)開始至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結束,歷時七年。這場戰爭,明朝“幾舉海內之全力”,前后用兵數十萬,費銀近八百萬兩,歷經戰與和的反復,最終異常艱苦的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戰爭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日軍戰略進攻階段,在短短的時間日軍迅速占領朝鮮全境。第二階段是明軍的反攻階段,明軍通過一系列戰役,最終收復了平壤、開城等地。第三階段是相持和議和階段。第四階段是日軍再次入侵,明軍和朝鮮展開戰略總反攻,最終日本軍隊被全部趕出了朝鮮。

萬歷朝鮮之役對當時東亞的政治軍事格局有著深遠的影響。由于此役,明朝一方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最后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由于此役,朝鮮從亡國到復國,付出了數十萬軍民傷亡的沉重代價。由于此役,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徹底垮臺,日本從此進入德川幕府時代。因此,從長遠來看,萬歷朝鮮之役實際上起到了重新整合東亞各國政治軍事力量的作用。

萬歷朝鮮之役是明朝戰史上較為精彩、較為曲折的戰例之一,史稱“其軍威之盛,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這是一場公平的較量,在戰場上,明軍和日軍均有過良好表現,當然,雙方也都在不同時期犯過錯誤,遭受過敗績。而在停戰議和期間,中日雙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同時,戰爭期間也有極富戲劇化的人物和荒謬的事件參差其中,頗具野史和演義色彩。戰與和期間無休止的紛爭,使整個戰爭的進程詭譎多變。當后人透視這場戰爭的全過程時,必會被其跌宕起伏、風云變幻的場面和情節所吸引。

1.風雨欲來

豐臣秀吉是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長期割據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全日本。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日本天皇任命豐臣秀吉為“關白”(攝政)。正如歷史上所有完成統一大業的梟雄一樣,豐臣秀吉也有一個很大的夢想,那就是野心勃勃的向亞洲擴張。《劍橋史》為豐臣秀吉的入侵動機做了辯護,認為日本當時只是企圖占領朝鮮,并無侵略中國的意圖。但根據日本方面的史料,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豐臣秀吉的目標是中國,例如豐臣秀吉為侵略中國制訂了戰略計劃。日本侵朝前一年,即萬歷十九年(1591年)六月,日本特使宗義智曾通告朝鮮國王李昖:“有意在明年春天假貴國道路進攻明國,屆時還請多多包涵與協助!”

日本在數年內儲備了大量的軍糧、戰船和火器,矛頭直指鄰國朝鮮,試圖把朝鮮的三千里富饒江山變為日本的一個行省,使之成為日本向亞洲大陸擴張的橋頭堡。這也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次企圖在亞洲實施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朝鮮幾乎是明朝的一個縮微翻版。朝鮮當時為李氏王廷統治,黨爭激烈,政局不穩。和明朝的體制幾乎一樣,朝鮮也重文輕武。但與明朝不同的是,朝鮮半島在元末以后一直沒有大的戰事,武備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沒有城防。君臣上下對日本的虎視耽耽和精心戰備一無所知,或者說是毫無反應。還是明朝獲得了日本將要入侵朝鮮的情報,特意派使臣去質問朝鮮國王李昖:“聽說日本欲假道朝鮮侵略明朝,有這樣的事么?”朝鮮國王連連否認。

此時的明朝內政邊事相對比較平穩。明神宗一邊在紫禁城內悠閑的做著皇帝,一邊一步步地毀掉張居正當年的施政成果。以申時行、王家屏等人為首的大學士們吸取張居正生前權傾朝野、死后受到清算的教訓,不斷弱化和放棄內閣權力,原先的一些重要職權漸漸下放到六部。西部、北部邊事一直比較安定。遼東雖不平靜,但前方捷報不斷傳來。可戶部做了調查之后,聲稱“假稱捷報,冒功授官者甚多,在薊鎮一邊分為四鎮,一鎮又分三路,設官比原額幾二十倍。” (《神宗實錄》卷二三四)然而軍隊系統的這種欺瞞和膨脹,還沒有到惡化的地步,當時的明朝還能承受,所以這也沒有引起朝廷的警覺。雖然幾年內接連發生了太湖農民起義、永昌衛士兵暴動、廣東白蓮教起義等事件,但很快被平息下去了。這么大的國家,怎么能不出一點事呢?于是神宗皇帝繼續過著“每夕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大睡”的逍遙日子。還好,太倉還有糧食,庫銀還沒有耗盡,軍餉、火器的供應還算及時。在所有人看來,帝國還遠沒有到憂心忡忡的時刻。

朝鮮沒有覺察到任何危險,明朝雖然看出了豐臣秀吉的野心和舉動,但也沒有對事態的嚴重程度做出進一步判斷。所以,這一對友邦兄弟,繼續在大戰前的平靜日子里享受著那一份舒坦。

2.一瀉千里

日本人做事的認真程度一向令人敬佩。萬歷十九年(1591年),千余艘戰艦已建造完畢,名古屋屯積了足夠使用數年的糧草,三十萬的軍隊在動員后已是整裝待發。豐臣秀吉看來,一切已是箭在弦上,積蓄了數年的力量終于到了該要爆發的時刻。

萬歷二十年(1592 年),豐臣秀吉正式發布命令,以9個軍共15萬兵力(按:不同史料給出的兵力數不一,根據《日本戰史》的說法,用于作戰的陸軍兵力共為9萬多人),大小艦艇七百余艘,出征朝鮮。先頭部隊是小西行長率領的第一軍,共1.8萬人,分乘350艘艦船。四月十二日,渡過對馬海峽后,翌日凌晨搶攤登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釜山朝鮮守軍,迅速攻下了釜山。四日之內,朝鮮海防重鎮釜山、東萊、梁山等地相繼陷落。其余沿海守軍聞風而逃,朝鮮的海防線迅速崩潰。四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率第二軍2.2萬人、黑田長政率第三軍1.1萬人也相繼在南部海岸登陸。前三軍登陸后,日軍后續主力(8萬人)和其余艦隊相繼入朝。日本傾舉國之軍力,目的是速戰速決,以強大兵力在短時間內控制朝鮮。

日本大軍兵分三路向北部快速挺進。驚惶失措的朝鮮王廷,倉猝組織了8千人的朝鮮精銳在烏嶺天險據守。朝鮮軍隊的布防尚未在烏嶺山口展開,就被小西行長迅速突破。朝鮮將軍申昱受命倉促集結了1萬多人,在忠州背江與日軍3 萬人激戰,全軍覆沒。隨后,日軍如入無人之境,沿途各道守軍望風而逃。不幾日日軍已經到達王京漢城城下,朝鮮備邊使李謚看到日軍軍容強盛,竟然慨嘆說:“今日之敵,似如神兵!”此時漢城守城主將李陽元,竟把兵器沉入漢江,落荒而逃。五月二日,登陸僅十七日,日軍便兵不血刃地進入朝鮮國都漢城。

日軍稍事整頓,繼續北進。守臨津江之朝鮮軍隊,暫時使日軍進攻受阻。日軍佯裝后撤,誘朝軍走出工事,然后迅速反擊將之擊敗。守大同江之朝鮮軍隊,竟坐視日軍徒步安然過江,不敢發一矢。隨后開城、平壤相繼失陷。僅兩個月零兩天,朝鮮“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三都(王京漢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兩個朝鮮王子被俘,朝鮮國王李昖逃到義州。處在絕望中的李昖忙派使臣向明朝求救。(按:朝鮮關于這段敘述時,用了這樣的話,“因朝鮮人民奮起抵抗,日軍進攻暫告停止。”三都十八道都給占了,當然沒什么地方可進攻的了。)

在攻占朝鮮全境的過程中,日軍的表現可圈可點。不得不承認,經過了戰國時代的日軍戰斗力很強,戰略戰術運用的較為成功,武器裝備也優于對手。首先,日軍往往以偷襲、強攻等閃電式戰術打的朝鮮軍猝不及防、暈頭轉向。其次,日軍與朝鮮軍相遇時盡量打殲滅戰,而非擊潰戰,這樣可以起到徹底殲滅朝鮮正規軍的作用,也能達到迅速瓦解朝鮮軍隊斗志的目的。第三,日軍配備了一定數量的火器。這些火器主要以火繩槍為主,射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