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朝貢貿易的名詞解釋(高分懸賞 幾個中國近現代外交史題目 求答案 謝謝幫忙啦)

时间:2024-05-21 07:03:01 编辑: 来源:

什么是朝貢貿易?

1,朝貢貿易亦稱“隨貢貿易”、“貢舶貿易”。宋代以后中國政府準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買”、“抽解”和“進奉”。

2,對海舶輸入商貨中的禁榷品,由中國政府全部收買;對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購一部分,其余許民間買賣。收購的部分,除供宮廷消費和賞賜外,也有再行出售的。元代行抽分。明代實行貢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設市舶提舉司,管理朝貢和朝貢貿易。朝貢貿易是封貢體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產物,以厚往薄來為原則的官方貿易。

拓展資料:

1,屬國的設置始于戰國,如秦兵器銘文中已有屬邦一詞。漢避漢高祖劉邦諱而改稱屬國。據《漢書》卷6《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合四萬余人來降,置五屬國以處之。以其地為武威、酒泉郡”。《漢書》卷6《武帝本紀》顏師古注曰:“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

2,”《后漢書》卷118《職官志·百官五》又云:“屬國,分郡離遠縣置之,如郡差小,置本郡名。”可見“屬國”是中央王朝為安置歸附的邊疆民族而依緣邊諸郡設置的一種行政建制,“主蠻夷降者”,與郡同級。從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到漢末為止,北、西、東三邊諸郡:定安、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北地、犍為、廣漢、蜀郡、張掖、居延、遼東都有屬國的設置,大者領有五六城,小者一二城。

3,大郡割邊遠縣置屬國,如割廣漢北部都尉所治為廣漢屬國,割蜀郡西部都尉所治為蜀郡屬國,割犍為南部都尉所治為犍為屬國,割遼東西部都尉所治為遼東屬國。小郡則屬國置于本郡之內,不另標名稱,如龜茲屬國只作為上郡的一個縣而存在。 屬國設有都尉、丞、侯、千人等官,下有九譯令,又有屬國長史、屬國且渠、屬國當戶等官。

4,各官由漢人或內屬胡、羌的首領充任。屬國都尉秩比二千石,與西域都護同一級,直屬中央,其治民領兵權如郡太守。 屬國官掌屬國兵,稱屬國騎或屬國胡騎,又稱屬國玄軍(玄軍即鐵軍)。張掖屬國有精兵萬騎。

農耕經濟名詞解釋

農耕自然經濟是一種安定自守的經濟。產生于原始社會,原始農業產生后,自然經濟就存在了。主要由自耕農經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封閉性、狹隘性、保守性、自給自足

中國自古以來不乏海外貿易,但其政治意義遠大于經濟利益,在以形式上的政治服從為前提的朝貢貿易體制之下。

中國古代也有為數不多的海洋貿易,但在海外經濟往來中,主要是一種“賜”、“貢”的貿易形式,屬內斂型的海洋貿易,比如明朝鄭和七下西洋,船隊滿載的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特產,到外國后,都是把這些特產“賜”給當地的國王,同時接受該國的所謂“貢品”,比如象牙、香料、珊瑚、珠寶等特產,并不計較經濟得失,屬于一種“貨換貨,二頭樂”的友好交往,其政治上互相往來的意義遠比經濟上的意義重大。

明代中葉以后至清代,東海沿海私人海上貿易有了一定發展,但私人的海洋商業受到了政府的限制和歧視,因此其規模較小,沒有形成氣候。這種狀況是中國農耕經濟內向型文化的負面影響。

性,對外界依賴較小。

中文名

農耕自然經濟

外文名

Natural e買粉絲nomy of Agriculture

快速

導航

農耕與游牧

經濟成分

海洋貿易

發祥地及重心

1、四五千年前 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黃河中游地域)——農耕文明

屈家嶺文化(長江中下游)、河姆渡文化(錢塘江流域)——農耕文明

《論語·憲政》:“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史記·周本紀》:“務耕種。行地宜,……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徒而保歸焉。周道 之肖,自此始”。

2、三代時期

《詩經·豳風·七月》:“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

《帝王世紀·擊壤之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3、春秋戰國時期

齊管仲、魏李悝、秦商鞅 政治經濟制度改革——促進農耕經濟

4、中心轉移

黃河中下游——長江流域——長江中下游、江南地區

黃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發源地,長期以來是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但是隨著各種條件 的變化,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一)唐中期之前,中國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魏晉以來,隨著大批中原人口的南遷,江南得到開發。

第一,黃河流域細膩而疏松的黃土層較適宜于遠古木石銅器農具的耕作,所以農業生產首先在黃河中下游達到較高的水平,使黃河中下游地區成了中國上古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第二,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國的農耕區,逐漸有了向土壤肥沃的長江流域擴展的能力。

第三,秦漢大一統局面的形成,為中國農耕區向南部轉移提供了有利社會條件。

第四,魏晉南北朝,北方邊患叢生,戰亂頻繁,使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迅速惡化,中原地區的人們為了逃避戰火,紛紛南下,尋找新的安身之地,他們的遷徒,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和文化觀念,再加上南方優良的自然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長江流域很快就顯示出發展農耕經濟的潛力。

(二)唐安史之亂之后,北方為藩鎮所控制,賦稅不入中央,江淮地區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區。

隋唐有諺語為證:“蘇湖熟,天下足”,“湖廣熟,天下足”,都證明了唐宋以后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事實。“東南財賦”與“西北兵甲”共同構成了唐以后歷代社會政治穩定的基本格局。

高分懸賞 幾個中國近現代外交史題目 求答案 謝謝幫忙啦

曾紀澤(1839~1890)中國清末外交官

湖南湘鄉(今雙峰)人

字劼剛

曾國藩長子《中俄伊犁條約》一、沙俄歸還中國伊犁地區,不再割讓帖克斯河流域,但伊犁西部霍爾果斯河以西本屬于中國領土的土地卻被沙俄占去;齋桑湖以東一帶,中俄邊界兩國派員勘改,所有尚未設界碑的中俄各段邊界都要派員勘定,安設界碑

想問一下現在歷史研究生怎么考試?都考什么?

考研歷史專業大綱

內容:

世界古代史60分,世界近現代史90分,中國古代史90分,中國近現代史60分

題型:

選擇題20個40分,名詞解釋8個80分,材料題2個60分,問答題4個120分

不指定參考教材,范圍涵蓋歷史本科統編教材,包括史學理論和史學基礎(史學常識,古漢語常識),世界通史(上古到1991年),中國通史(原始社會到1991年)

歷史大綱

一、 內容比例

中國古代史 約30% 中國近現代史 約20%

世界古代史 約20% 世界近現代史 約30%

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歷史文獻學、歷史地理學、專門史等方面的內容將有機的體現在以上各部分之中。

二、 試卷題型結構

選擇題 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名詞解釋 8小題,每小題10分,共80分

史料分析題 2小題,每小題30分,共60分

簡答題 4小題,每小題30分,共120分

三、 考察范圍

(一) 中國史

1、 中國古代史

(1) 中國歷史的開端

中國遠古時代的人類

氏族公社

我國遠古社會的傳說

(2) 夏商西周

夏朝的考古發掘和文化遺址

夏朝的鞏固和發展

商族的起源

從盤庚遷殷到武丁中興

周族的興起和滅商

西周后期的社會矛盾及滅亡

商、西周的制度和社會結構

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

夏、商、西周的文化

(3)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

春秋戰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春秋戰國社會等級關系的變化

從諸侯割據到秦統一

春秋戰國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4) 秦漢

秦統一專制集權國家的建立

漢承秦制與“文景之制”

漢武帝與西漢的強盛

西漢后期的社會危機與王莽改制

劉秀加強東漢統治的制度與措施

東漢后期的政治腐敗

漢代的社會結構

秦漢社會經濟的發展

秦漢的農民起義

秦漢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

秦漢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5) 魏晉南北朝

曹操統一北方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蜀吳三國的政治與經濟

西晉的短暫統一及其政治經濟問題

“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及其意義

十六國的興亡和南北對峙局面的出現

東晉門閥政治

南朝門閥的衰落和寒人的興起

江南社會經濟的發展

北魏統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北魏末年的社會矛盾

北魏府兵制的建立及其特點

北朝時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6) 隋唐五代

隋朝的統一及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

隋朝大運河的開鑿

唐朝的建立和“貞觀之治”

唐朝相關制度對隋朝的繼承和發展

武則天和唐玄宗的統治

唐朝前期的社會經濟

“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唐中葉政治、軍事、社會各領域發生的變化

兩稅法的頒行與唐后期的經濟

唐朝末年的社會問題

隋唐時期邊境各少數民族概況

隋唐時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科技

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治與經濟

(7) 宋(遼-西夏、金)元

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

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

北宋與遼、西夏的關系和宋金對峙

宋代經濟的繁榮

元代的統一及其影響

元代行省制度

元朝的民族政策

元末的農民戰爭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思想文化

宋元時期的海外交通

(8) 明清(前期)

朱元璋與明代中央集權的加強

鄭和下西洋

“南倭北虜”問題

明中葉的社會危機與改革

東林與復社

耶酥會士與早期西學東漸

明末農民戰爭

清軍入關與清初的社會矛盾

清代疆域的奠定與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康乾盛世

清前期的邊疆與民族政策

明清海外政策與朝貢貿易

明清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生產方式的變化

明代的衛所與清代的八旗、綠營制度

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2、 中國近現代史

(1) 晚清時期的侵華戰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