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朝貢貿易體系對財政的影響(朝貢貿易產生的原因)

时间:2024-05-20 02:29:33 编辑: 来源:

朝貢貿易對明朝社會的影響

1、由于“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

2、由于“朝貢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

3、由于“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擴展資料:

朝貢貿易亦稱“隨貢貿易”、“貢舶貿易”。宋代以后中國政府準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買”、“抽解”和“進奉”。對海舶輸入商貨中的禁榷品,由中國政府全部收買。

對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購一部分,其余許民間買賣。收購的部分,除供宮廷消費和賞賜外,也有再行出售的。元代行抽分。明代實行貢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設市舶提舉司,管理朝貢和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是封貢體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產物,以厚往薄來為原則的官方貿易。

朝貢貿易產生的原因

朝貢外交是中國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種外交體系,其立足點是傳統政治思想中的中心大國的定位。

自商周以來,中原王朝都一直認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國”,是世界的主體,故自稱“中國”、“中華”;而周邊乃至更遠的地區與國家都是蠻夷戎狄居住的化外之地。這樣,他們與中原王朝的關系自然被限定為自下而上的朝貢關系。朝貢外交的實質是名義上的宗主認同外交,并不是擴張式的帝國外交,因而,在政策導向上則是“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在實施過程中,便形成了一個定式:凡肯朝貢的國家、地區、部族,不論遠近,不論是否有過恩怨前嫌,一概慨然接納;凡要與中原王朝建立關系、展開外交者、必須以朝貢方式進行。進至清朝,外國使節們到來后,都要先安排學習各種朝貢禮儀,會見之時,要以藩屬朝貢覲見之方式,行跪拜禮。

在這一外交政策下,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戰爭也就很少有掠奪性戰爭,很少有主動進攻的戰爭,防御性戰爭遠多于進攻性戰爭。

除極少數歷史時期外,即使是進攻,也是以攻為守,而不是出于掠奪的需求。這樣,中國古代王朝的對外戰爭大多都是勞民傷財,最終導致了國庫空虛,國內各種矛盾激化;而且戰爭獲勝后,對于肯向王朝稱臣納貢降服者,往往是賞賜有加。因而可以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勝仗。

與之相聯系,中國歷代王朝除成吉思汗外,很少進行過真正的遠征。為數很少的幾次遠距離作戰,也都在自己的附屬國中,即便是漢武、唐宗之偉業,也不是依托軍事征服,他們在軍事打擊之后多班師回朝,退回原地,只要求對主的附屬與臣服。而在西方歷史上,只要有強大帝國的出現,必然伴隨著一系列的軍事征服與遠征,無論是亞述帝國、羅馬帝國還是后來的奧斯曼帝國,都是如此。其原因當在于東西方經濟結構與文化社會結構的不同所致。

在這一外交政策下,中國王朝的對外交往不僅不以經濟利益為目的,相反,還以經濟的付出換取朝貢來儀的名義。

自漢以來,凡來朝貢者,中國王朝都大量回饋,盛情相待。漢武帝曾專門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讓他們陪同出游各地。清王朝為接待英國馬嘎爾尼使團所用招待費用不下十七萬英鎊,全部費用耗費白銀八十五萬兩左右。為了讓英國“貢使”看到中國“民物康阜,景象恬熙”而“知感知畏”,乾隆還安排馬嘎爾尼一行由內陸至廣州,也是沿途款待,勞民傷財。中國使臣之外行,則是多攜禮物,大量贈送。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即率隨員三百人,帶牛羊萬頭以及大批的絹帛、錢幣、價值“數千巨萬”;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有寶船六十二艘、士卒兩萬七千多人,并帶有大量的絹帛、瓷器、茶葉以及金銀錢幣。每到一地,都是大加贈送,動員當地首領到中土朝貢,并不攻城略地或進行經濟掠奪。鄭和七次下西洋,都是如此。這樣,各國前來朝貢者大大增加,從一般使臣到國王本人,往來者不絕。但明王朝的財政卻無法維系這一“盛舉”,致使國庫空虛,財政危機。這與晚于鄭和的哥倫布等人開辟新航路的結果大相徑庭。

在這一外交政策之下,中國王朝的對外貿易也有著突出的朝貢貿易色彩。

所謂朝貢貿易,就是通過兩國官方使節的往返,以禮物贈答進行交換的貿易方式。在中國古代,每一次官方使節的往返都伴隨著禮物的“交易”。如曹魏明帝時,倭國女王遣使送來牲口十人、班布二匹三丈,明帝贈還錦五匹、毛毯十張、各色絲織物百匹,以“答所獻貢值”。南朝劉宋時代,印度笈多王朝旃陀羅笈多二世專門致書宋文帝,提出“若有所須,珍奇異物,悉當奉送……愿二國信使往來不絕”,其用意是要劉宋也同樣對待,以達到交易的目的。除此之外,中外商人打著朝貢、奉使的旗號進行國際貿易者更是不乏其人。如張騫以后,西遣的使節多貧人子弟與“妄言無行之徒”,他們只是要“私具縣官赍物,欲賤市以私其利外國”。這樣憑借政府資本以使節名義出行的商人“一輩大者數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年之中“使多者十余(輩)。”也難怪大宛對于這些人“非出幣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騎用”。外國使節中也不乏冒名的商人。 賓“奉獻者皆行賈賤人,欲通貨市買,以獻為名”。東漢時到洛陽的羅馬敦王的使節,后人一致認為是大秦商人偽托。這一貿易形式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

明清時代,面對近代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他們仍然頑固地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一方面堅持把貿易歸入朝貢體系中;另一方面,繼續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如明朝即規定:“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這樣的朝貢貿易自然會使各國紛紛來“貢”,其結果則是明王朝“歲時頒賜,庫藏為虛”。只好對來貢者的時間、次數加以限制。如明朝對安南即規定三年一貢,使者不過三四人,但安南卻總是提前來貢,人數與貢物也超出規定。其目的當然是要換回更大的經濟利益。

當然,在朝貢貿易中,中國王朝并不是無所要求,更不是不講回報。只是在這一貿易體系中,政治動機大于經濟目的,奢侈消費的需求大于對商業利潤的追求。他們的根本動機是造就“四海賓服,八方來儀”的宏大場面。而對奢侈性消費的需求又使官方外貿的著眼點放到了使用價值上,不注重貨幣的增值。西漢桑弘羊就主張“天下高我下,天下輕我重”,即低價出口,高價進口,使轉口商人獲取超額利潤,而封建政府則得到使用價值的滿足。至于流出的大量黃金與絹帛,在他們看來都是“纖微之貢,所以誘外國而釣胡羌之寶也”。由于對外貿易的入超,中國黃金、銅幣大量外流,形成了“府庫之藏流于外國”的局面,這對中國古代國家的財政產生了不良影響。

概括明初“朝貢貿易”的特點

一是由于“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二是由于“朝貢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三是由于“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萬歷三大征對經濟有什么影響?

萬歷三大征對經濟有什么影響?明代貿易體系是怎么瓦解的?

早在宋代,商業活動異常繁榮,如繁榮的清明上河圖和設置專門征收商稅的機構商稅務院均是明證。白銀作為貨幣的功用越來越大,在當時的民間使用極為普遍。到了明初,雖然明令禁止金銀交易,但民間仍然屢禁不絕,等到明英宗正統年間正式取消了用銀禁令,白銀取得了正式的貨幣地位,以銀本位的貨幣制度正式建立了起來。

此后,明代的雜役、甚至賦稅等都可以折合成等價的白銀支付,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中的賦役征銀就是順應這一趨勢進行的。銀本位確立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對白銀的需求量日益增多。

雖然國內已經開采了眾多的礦坑,但不能滿足明代商業活動繁榮發展的需要。此時,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西方國家已經開辟了新航路,并在美洲發現了巨量的白銀儲量,同時他們對中國貨物的需求也很大,尤其是絲綢、銅合金、瓷器、香料等貨物的需求最為旺盛。于是一條中國與西葡之間的貿易線路就此建立了。美洲的白銀大量輸入明朝,而明朝的貨物則不斷出口到歐洲。

除了與西、葡等歐洲國家的貿易外,明朝也存在朝貢貿易,這是一種特殊的貿易方式。在規定期限內,明朝的附屬國前來朝貢時,也帶來了大量的商人,其中主要以朝鮮、日本、安南、南掌等國為主,這些交易中也多以白銀為結算單位,因此通過這一貿易方式,也有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

當然,中國東南沿海還存在走私貿易,多以浙東、福建沿海人為主,這也使得一部分白銀流入中國,著名的港口月港、明州都是那時世界性的大港口。總之,透過這幾種方式,大量的白銀流入了中國,通過白銀的連接,明代的中國成為當時世界貿易的中心。但是,這一良好的發展進程,卻被萬歷三大征嚴重的阻斷了,甚至可以講瓦解了以明朝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

顧名思義,萬歷三大征是發生在明神宗萬歷年間的三次大的軍事戰役,分別是發生在明朝西北方的哱拜之亂,發生在西南方的播州楊應龍之亂,發生在東北方的萬歷朝鮮之役。除此之外還有發生在西南方的明緬之戰,以及稍后發生在東北方的薩爾滸之戰。這些戰爭嚴重消耗了明朝的國力,對明朝的滅亡不可避免了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對于明朝的貿易體系來說,萬歷三大征及稍后發生的幾場大戰,作用不可不謂不大。我們從內外兩個大的角度來分析萬歷三大征對明代貿易體系的影響。

第一,萬歷三大征消耗了明朝的國庫庫銀,使得明朝進入了入不敷出的階段,甚至負責皇帝吃穿用度的內帑也消耗殆盡。常言道,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持續不斷的大規模戰爭,使得多年集聚的明朝財政體系最終破產,財政體系的破產使得以銀本位為準的貨幣體系失靈,只能寅吃卯糧。比如后期的面對崛起的建州女真、農民軍等勢力,只能靠加征遼餉、練餉來解決。

最突出的影響莫過于對社會經濟的破壞,因為戰爭的影響,明朝的貿易無法持續,從而導致白銀輸入量的減少。白銀輸入量的減少進而導致明朝中央財政體系的崩潰,使得戰爭無法維持,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轉也受到巨大的影響。比如在張居正一條鞭法改革中的賦役征銀過程被中斷,整個社會的貨幣化也不復存在。

第二,明朝建立的銀本位制度是以白銀為基礎的,萬歷三大征則使得這項制度不能維持。其一便是朝貢貿易的中斷,隨著戰爭的結束,日本的國內形勢也發生了變化,此時德川家康已經奪得日本的統治權,嚴格實行鎖國政策。

中日之間又因為剛剛爆發戰爭,關系冷淡,貿易無法繼續。受到戰爭影響最大的朝鮮,元氣大傷,更是沒有多余的白銀來進行朝貢。同理明朝西南方因為剛剛發生叛亂和戰爭,地方不靖,貿易路線中斷,也是無法進行貿易。

其二,原有與西、葡等國的貿易活動,因為戰爭的阻隔而無法進行。當時西班牙甚至占領了小琉球南部,在廣東沿海地區,葡萄牙也和明朝中央發生了軍事沖突,此種情況只能導致貿易活動轉入地下,以走私為主,甚至貿易逐漸中斷。總之,萬歷三大征帶來的影響便是使得原有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瓦解,這都是戰爭導致白銀輸入中斷造成的。

第三,萬歷三大征的還使得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貿易體系開始重組,中國在其中的經濟地位也不斷下降。主要原因在于萬歷三大征后,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商品的貨幣化過程就此中斷,貿易中心開始轉向西歐。

而隨著西葡兩國的衰落,英法等后起之秀快速崛起,白銀的地位得到重新的評估,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下降,逐漸建立起以黃金為結算單位的歐洲中心貿易體系。以中國為中心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