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朝貢貿易什么時候開始解體明朝中后期(為什么明朝后期不再實行朝貢貿易了呢?)

时间:2024-05-18 14:47:50 编辑: 来源:

為什么明朝后期不再實行朝貢貿易了呢?

1、由于“朝貢貿易”完全建立在明朝的補貼上,導致了明廷財政的縮減;

2、由于“朝貢貿易”主要是宣揚“國威”,影響了正常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導致了中國逐漸失去唐宋以來海外貿易的優勢地位;

3、由于“朝貢貿易”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貿易途徑,導致了民間的走私的頻繁,影響了社會的安定。

擴展資料:

朝貢貿易亦稱“隨貢貿易”、“貢舶貿易”。宋代以后中國政府準許外國使節在進貢的前提下,隨所乘船舶、車馬攜帶商貨來中國進行的貿易。源于宋代市舶司的“抽買”、“抽解”和“進奉”。對海舶輸入商貨中的禁榷品,由中國政府全部收買。

對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購一部分,其余許民間買賣。收購的部分,除供宮廷消費和賞賜外,也有再行出售的。元代行抽分。明代實行貢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設市舶提舉司,管理朝貢和朝貢貿易。 朝貢貿易是封貢體系的衍生物,也是海禁政策催生的產物,以厚往薄來為原則的官方貿易。

中國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落后于西方的

中國在明朝的中后期已經開始落后于西方。

16,17世紀相當于明朝中葉的時候西方國家已經開始崛起了,這候西方國家的封建制度解體了進入了商業社會,而后又有了工業革命使歐洲各國強大起來。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有了蒸汽機,極大的增加了生產力,武器也精良了起來。

火藥和火炮都是中國人發明的,但是到了明末我們只能仿造西方國家制作鼎鼎有名的“紅夷大炮“和能連續發射的佛郎機炮。這個時候中國還處于封建制度的統治之下以中國為天下中心自居,殊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力量強弱已經發生了變化!

公元1687年,23歲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時,大清的康熙正在御花園練習書法,他還陶醉在“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而當時的中國人還以為太陽落山是沉到大海里。

1798年,病重的乾隆讓術士計算自己還有幾年陽壽時,法國的傅立葉正在用級數理論為拿破侖的火炮做優化設計……更可悲的是,乾隆年間,中國人仍沉浸在“天圓地方”的神話時代。當時,當有人對紀曉嵐說地球是圓的,他還興致勃勃地把這種觀點當作一個“奇聞”記載了下來。

由此可見,明朝中后期與西方世界的差別,不僅僅在于“船堅炮利”的表面現象。真正的差別在于數學、物理、化學、材料學、彈道學和冶煉技術……這些基礎學科,這個差別是極其深遠的,可謂天壤之別。實際上,明清之際,西方火炮技術就已經遠遠把中國甩在了后面。

擴展資料

我國近代之所以會遠遠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原因

一、重農抑商

重農抑商是利用政策手段抑制商品經濟發展,鼓勵農業生產的一種政策。最早推行這項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的秦國,重農抑商政策是商鞅變法中的一部分內容。商鞅變法是我國歷史上最成功的改革之一,它讓秦國從一個中原諸國看不起的弱國,迅速強大起來,成了一個讓六國都忌憚的強國。

商鞅之所以會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是因為我國古代社會以農業為主,商業為末,經濟形勢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農業是封建王朝的經濟基礎,所以國家鼓勵農業而打擊商賈。

重農抑商政策也有不少弊端,例如地主官僚強取豪奪、土地兼并等,讓農民失去了可耕種的土地,生活難以為繼,容易揭竿而起造反。

重農抑商政策也影響了我國的商品經濟的發展,遏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晚清時期,西方國家在商品經濟的刺激下,出現了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但清政府還固守重農抑商政策,將農民捆綁在土地上,雖然穩固了統治,但卻害了國家。

二是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施行之前,統治階級主要采用的選人制度是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這導致階級固化,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做官的人多為世家大族和豪門出身,而底層出身的人才。

科舉制度在早期階段,是一項很先進的選人制度,但到明清時期,它就逐漸落伍了,主要是科舉制度考試內容、形式固化了,不再適應該時代的選人標準了。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主要以四書、 五經為考試內容,考試形式也八股文化,逐漸讓考生變成了答題機器,束縛了考生的思想和創造力,導致讀書人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四書五經上,影響了他們天賦和才能的發展。

三是閉關鎖國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始于明朝時期,當時明朝倭寇嚴重,所以明朝開始實施海禁,目的是穩固海疆,但明朝開了通商口岸,依然可以和外國商人進行商業往來,外邦還可以通過朝貢貿易等。

與明朝進行商業往來,而但到了清朝時期,由于商品經濟、航海技術的發展,很多外國的商人、傳教士來華經商和傳教,清朝害怕西方的自由思想影響百姓,不利于自身統治,所以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

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基本是將自己隔離起來,與世隔絕,這影響力中外關系,減少了中國和外邦的聯系。

導致我們無法吸收西方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使我們在科技、文化等方面逐漸落后于西方各國,還影響了國內的資本主義的發展,最終的結果是,讓清朝錯過了工業革命,逐漸落后于世界各國。

明清的經濟、文化、軍事發展的情況 詳細啊!!急急急

我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從戰國時期產生,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地主階級的一層建筑,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鎮壓廣大勞動人民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制度。自產生以來,歷朝都實行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到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產生

原始社會末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開始產生,國家也隨之出現。在奴隸社會,國家形式是以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政體。王是最大的奴隸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王同各級奴隸主依靠國家行政機構、軍隊、刑罰、監獄等對廣大奴隸進行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周武王滅商以后,我國歷史進入封建領主制社會。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宗法制度為基礎的分土封侯制。周王是最高統治者,既是中央機構的首領,又是諸侯的共主。周王以下實行分封制,形成一種壓在廣大勞動人民頭上的“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寶塔式的統治,并且世卿世祿。平王東遷以后,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出現了春秋五霸迭興。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封建領主制經濟解體,封建地主制經濟萌芽,戰國時期各國先后進行了變法,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祿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了以職官制度為特點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國君起初稱侯,戰國中期以后,相繼稱王。車君之下,由相和將分掌政治和軍事。相之下,有御史、執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職,分掌兵刑錢谷等。地方則逐步實行郡縣制,郡守、縣令(長)均由國君任免。縣下有鄉、里等基層組織。這是一套正在形成中的以地主豪紳為基礎的新的封建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標志著封建社會的發展階段,即封建地主制社會的開始。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為基礎,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為基礎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一制度有以下幾個特點:

(1)皇帝制。確定最高統治者的名號為皇帝,嬴政自稱始皇帝,總攬國家大權。

(2)三公九卿制。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稱為“三公”,分別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監察百官和管理軍事。“三公”之下還設有“九卿”,分別掌管各部門的政務。

(3)郡縣制。郡設守、尉、監御史,郡下設縣,縣以下是鄉、里,基層治安機構叫“亭”。郡縣主要官員均由皇帝任免,必須絕對服從和執行皇帝的命令。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秦朝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統治體系,強化了地主階級的國家機器。這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地主階級用來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它也是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個新發展,在當時及以后相當長時期內,對保衛、鞏固統一,對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都起過一定作用,對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秦以后的各個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襲了這套制度。清末維新志士譚嗣同慨然寫道:中國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何謂秦政?就是君主專制統治。這種政治,是由君主個人全權占有和控制整個國家機器,其統轄范圍內的任何人物對君主都是絕對隸屬和臣服的關系。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漢高祖劉邦建漢之初,中央機構繼承秦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則實行“郡國并行制”,即一方面設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為五,建立諸侯國。諸侯國后來逐漸成為割據五方的地方勢力。文帝、景帝時,為消除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把齊國分成六個小王國,把淮南國分為三個小王國,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納晁錯“削藩”的建議,削減了幾個諸侯王的封區,導致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之亂”。“七國之亂”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諸侯王的治民權,又減縮諸侯王的統治機構,降低王國官職的等級,使之成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基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病,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漢武帝時,又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樞體制。A.建立中朝。為削減丞相權力,由皇帝身邊的較低級的親信官吏和侍從人員組成“中朝”,形成一個宮內決策機構,也稱為“內朝”。依靠內朝,削弱相權。B.設置刺史與司隸校尉。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漢武帝把全國劃為13個州,各州設刺史一人,定期巡視所部郡國,監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強的行為,保證中央政令的貫徹。在首都所在地設司隸校尉,糾察京師百官。C.《推恩令》與《附益法》。將諸侯國越分越小,不許諸侯王招結賓客,削減諸侯國的力量。D.加強法制。增補《漢律》,重用“酷吏”。

漢武帝劉徹(前156年-前87年)

(2)建立侍從軍和禁衛軍。西漢前期實行征兵制,中央沒有長期駐守的軍隊。漢開帝著手組建職業兵為侍從軍和禁衛軍。侍從軍主要有三支,就是期門、羽林和羽林孤兒。禁衛軍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約七百人,由八個校尉率領,因稱“八校尉”。

(3)改革財政。漢武帝對財政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以增加財政收入。改革有四個方面的措施:A.改革幣制。禁止私人鑄錢,由國家統一鑄造五銖錢。B.鹽鐵專賣。收鹽、鐵、酒歸官營。C.均輸、平準。均輸法就是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運輸貸物,以謀取利益的政策。平準法就是由國家平抑物價的政策。D.算緡、告緡。算緡就是征收財產稅。還下令“告緡”,鼓勵告發隱瞞財產不報者。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思想統治。還在長安興辦太學,培養人才,以選拔官吏。

這樣,西漢的中央集權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鞏固。

劉秀建立東漢后,以“中興”漢家相標榜,恢復和發展了西漢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劉秀加強中央集權是西漢武加強中央集權的繼續和發展。

(1)退功臣,進文吏。劉秀給跟隨他打天下的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卻解除了他們的實權。選用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國家的人為官吏。

(2)雖置三公,事歸臺閣。削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權力,加強尚書臺的權力。

(3)加強監察制度。恢復和加強御史臺、司隸校尉、州刺史三套監察機構。

(4)集軍權于中央。削弱地方軍權,加強中央的軍權。中央的軍隊有四支,在首都有兩支,就是南軍和北軍;在地方上有兩支,即黎陽營和雍營。

漢光武帝劉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