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廣州對外貿易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被譽為(廣州對外貿易源遠流長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

时间:2024-06-03 18:48:12 编辑: 来源:

廣州被譽為海上絲綢發源地被譽為

海上絲綢發源地廣州被譽為海上香料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戰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現代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而東南亞地區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和組成部分。基于歷史,著眼于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十周年這一新的歷史起點上,為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盟的合作。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為雙方乃至本地區人民的福祉而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合作伙伴并不僅限與東盟,而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增進同沿邊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串起連通東盟、南亞、西亞、北非、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的市場鏈。發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合作經濟帶,以亞歐非經濟貿易一體化為發展的長期目標。由于東盟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和必經之地,將是新海絲戰略的首要發展目標。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被譽為

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被譽為“海上香料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絲路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戰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

相關說明

隋唐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后,在隋唐以前,即6—7世紀,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到隋唐時期,由于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

到唐代,伴隨著中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中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的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于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中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海上絲綢之路

廣州對外貿易源遠流長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對外貿易源遠流長,很早就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口岸,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和重要港口,千百年來,商船來往不絕,商旅。所以,廣州被譽為千年商都。

秦漢時期起,中國對外經濟和文化交流通過兩條路線:一條是從中國新疆地區進入中亞,然后到達西南亞的陸上絲綢之路。

另一條即是起自廣州,從中國沿海港口經過南中國海,進入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的海上絲綢之路。這兩條路線的開辟,使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日漸繁盛。

隋唐時期,黃浦港灣已經是船舶進出廣州的外港停泊地。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海上貿易越來越便利,中國對外貿易中心慢慢轉移到廣州,使廣州逐步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第一大港。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背景

海上絲綢之路雛形在秦漢時期便已存在,已知有關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載來自《漢書·地理志》,當時中國就與南海諸國接觸,而有遺跡實物出土表明中外交流可能更早于漢代。

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國對外主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之后由于戰亂及經濟重心轉移等原因,海上絲綢之路取代陸路成為中外貿易交流主通道。唐代,中國東南沿海有一條叫作“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這便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

這條航線全長1.4萬千米,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宋元時期是范圍覆蓋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活動和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載體。

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仍是絲綢,所以后世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出口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又稱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由于輸出商品有很大一部分是香料,因此也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泉州還是廣州?

說不清楚,各有各的說法,樓主問這種有爭議的問題,是得不到答案的

海上絲綢之路為何以泉州為起點

在中國漫漫的五千年歷史當中,絲綢之路鑄就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輝煌。泉州這顆嵌在我國東南沿海的璀璨明珠,也曾經沐浴在絲綢之路的光芒之中,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以泉州為起點的。今天,我們重提這個話題,就是要探究泉州當時所具備的歷史條件,更好地解讀這段歷史。

首先,從它的歷史前提條件來看,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給泉州提供了一個歷史契機。在海上絲綢之路興起之前,東西方交流以主要是通過陸路絲綢之路來進行溝通的。然而隨著戰爭的硝煙,加之另經濟重心的南移,陸路絲綢之路漸漸失去了往日的風采,直至最后被取而代之。應該這樣說,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有著必然性,但同時也有偶然性。

就在中國當是處于四分五裂的時期,一個興起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帶著他們的騎兵,帶著他們的思想,席卷中華大地,繼而統一整個中國,開創了另一個新的歷史天地。它大力發展漕運和海運,拉直大運河,溝通南北航路,進一步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泉州,就是在這種歷史機遇的推動下,走在了歷史的最前頭。摩洛哥旅行家伊本·泰圖說它"可以和埃及的亞歷山大山港并駕齊驅,是世界上的兩大港口之一。"后來游歷中國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更說它是"世界第一大港"。史載:"當時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艘,小船不可勝數,這里出產的綢緞,較杭州及大都更好。"足見當時泉州的繁榮景象,這也正是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典型表現。

再者,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商人之一的閩商,更是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福建自古以來就有"八分地一分水一分田"的說法,因為耕地少,從商的人也就相對多,尤其是閩南這一帶。閩南人秉承"愛拼才會贏"的理念,開創了屬于閩商的新天地。姑且不論它形成的根源所在,只要看看當時的情況,便可略知一二。南宋末年,泉州有一蒲氏巨賈,原是阿拉伯人的后裔。后南宋滅亡,投元,做了市舶司的主管,有條不紊地管理著當時泉詐的海外貿易。此外,閩商還廣泛地奔波于這些航路之間,不僅壯大了自己的實力,也開拓了與各國交往日益密切的新局面。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閩商似京劇中的"跑龍套",是牽線者,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者。

我們看其歷史,看其現實,還要看其自身的有利條件。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介于上海和湛江兩大港口之間的海岸線中段。大陸海岸線蜿蜒曲折,多海灣良港。正是這樣一個優越的地理環境,造就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一個基本的條件。當時的起點就是從泉州港開始的。泉州港就在晉江的入海口處,不凍、不冷、不淤、避風港灣寬廣。所有的這樣的地理條件,足足讓泉州港輝煌時。只是后來由于淤積泥沙,這種優勢才逐漸減弱的。泉州之所以成其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真可謂是天造地設。

泉州,正是占據著"天時"、"地利"、"人和",才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研究課題:海上絲綢之路為何以泉州為起點

指導老師:黃毅琳、黃桂玉

課題組成員:鄭宗偉、呂燕玲、陳麗雪、陳素燕、鄭素花

課題組長:鄭宗偉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

買粉絲://買粉絲.84tom.買粉絲/pex/ 加入日期:2006-7-17 10:07:21

廣州是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有2210多年的建城歷史。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它又有著很準確的歷史定位一一漢唐以來的大港口,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

南越造大舟

廣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從西漢初年我國就已形成了對外貿易的廣州港市,一直延續至晉、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廣州還遺存著秦代造船工場遺址(秦漢)、南海神廟(隋)、懷圣寺光塔和蕃坊(唐),以及十三時夷館(明)等一大批文物和史跡。

秦代造船工場遺址位于廣州市區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內,在深5米的第八文化層。1975年試掘,結果發現有3個并排的造船臺和木料加工場。其中1、2號船臺還各揭開了一部分造船工場。由平行滑板組成滑道,下墊枕木,上置木墩構成造船臺。滑道寬1.8米和2.8米,長度在100米以上。這里還出土有錛、鑿等鐵工具和秦、漢半兩錢、銅鎖等。

造船工場建造于秦代,至西漢文、景年間廢棄。造船臺發掘后就地覆蓋保存,至于船臺結構、船體構合方船體如何下水等問題,還有待擴大挖掘與進一步研究。

由此可見,秦代廣州地區已有了造船工業的萌芽。

從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來看,中國原始航海活動始于新石器時期,尤其是嶺南地區,瀕臨南海和太平洋,海岸線長,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南海之濱的南越先民就已經使用平底小舟,從事海上漁業生產。

秦漢時代是開發海上貿易,將航海向遠洋發展的重要時期。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平定嶺南時期,當時處在番禺(即今廣州)的一支秦軍,專門建造了大量的船只,供平定甌越所需。

廣州是中國古代的造船基地,從廣州東漢墓出土有不少船模,有貨艇、渡艇,還有人貨并載的航船。單從廣州東漢墓出土的陶船看,船分前、中、后三艙。前艙低矮寬闊,蓬頂為拱形;中艙略高,成方形;后艙稍狹而高,是舵樓;坡式篷蓋,船尾還有一間矮小的尾樓。這種船吃水深,負載量大,適合深水航行。這反映出兩千多年前廣州造船技術和生產能力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

而從秦代造船工場遺址來看,兩千多年前的造船工場頗具規模——當時是可以造出寬8米、長30米、載重五六十噸的木船來。

兩晉南北朝時期,廣州已能造出載人五六百、載貨萬斛的船舶,而最壯觀的是廣州的樓船,有四層,樓高三四米,抵御風浪的能力十分強,可把大量的絲綢運到外國去。

唐代中后期廣州有了大規模的造船業,能造樓船、斗艦、游艇等六種船只,在性能、設備、載重、動力、作戰能力各方面,已列人世界的前列。難怪外籍《中國印度見聞錄》中載:“只有龐大堅固的中國漁船,才能抵御波斯灣的驚濤駭浪,而暢行無阻”。外國商人十分喜歡搭乘中國船。

宋代廣州的造船業更具規模 所造船舶大,可載數百人和備用一年的食品,還能在船上養豬、釀酒。此時海上已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設備指南針導航。

元代,廣州建造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