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開創中西方貿易的絲綢之路是什么(絲綢之路是什么時候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

时间:2024-04-29 03:20:00 编辑: 来源:

開創中西方貿易與文化交流新紀元的絲綢之路打通時間是什么時候?

德國歷史學家郝爾曼在20世紀初出版的《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根據新發現的文物考古資料。

進一步把絲綢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綢之路的基本內涵,即它是中國古代經過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

主要的歷史背景:

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要道,但為何在河西走廊上沒有“絲門”而有“玉門”?早在文獻記述絲綢之路之前2000年,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線路已經開通,但它不是為出口絲綢,而是為進口和田玉。“絲綢之路”名稱是德國學者的“發明”。

傳統的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經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

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出發,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等。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古代貫通什么的通道?

絲綢之路是古代貫通亞歐的通道。

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

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張騫、班超、甘英,他們的一些故事都與這條道路有關!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人們通常所指的絲綢之路是穿越中亞、翻過帕米爾高原、抵達西亞的線路。若再往北走,則是北路,往南走是南海路。公元前139年,張騫首次從長安出使西域,到達樓蘭、龜茲、于闐等地,其副手更遠至安息國,身毒國等。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聯系東西方的“國道”,也是整個古代中外經濟及文化交流的國際通道。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絲綢之路的開創者是誰

絲綢之路的開創者是張騫。

張騫(約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人。中國漢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故里在陜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城南2千米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西漢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大漢帝都長安出發,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

絲綢之路開創的意義

絲綢之路是古代連接中西方的商道,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張騫先后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中國人通過這條通道向西域和中亞等國出售絲綢、茶葉、漆器和其他產品。同時從歐洲、西亞和中亞引進寶石、玻璃器等產品。張騫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張騫

絲綢之路主要商品是什么?

絲綢之路的起源是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促成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交通線——絲綢之路,從長安經河西走廊,再分為南北兩道,南道是出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西行,經鄯善(今羅布淖爾附近),沿昆侖山的北麓,經過于闐(今和田)、莎東、蒲犁(今塔什庫爾干),逾蔥嶺,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羅馬共和國),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經車師前國(今吐魯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經焉耆、疏勒,逾蔥嶺,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這條橫貫歐亞的大路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是絲綢,因此被稱為“絲路”或“絲綢之路”。

(1)貨物的交易輸出輸入:

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鐵器、打井技術等傳到西域,西域的土特產、樂器,印度的佛教等也傳入中國。中國以盛產絲織品而聞名世界,被稱為“絲國”。通過絲綢之路,大量絲帛錦繡不斷西運,同時,西域的“珍奇異物”也被輸入中國。 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也通過這條路貿易的范圍十分廣泛:線輸入中國.絲綢之路同時又有"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的稱呼.

貿易的范圍十分廣泛:

中國商人用絲綢,茶葉、糖、蠶絲、瓷器、紙張、珍珠母、樟腦、肉桂、銅、明礬、金銀、絲制品、漆器、植物油、竹器、大黃等商品,換回歐洲人,阿拉伯人帶來的棉花、羊毛及制品、阿拉伯馬,鐵、鉛鋅、鉆石、雕像、珊瑚、琥珀、魚翅、珍珠、米等商品.

中國商人的貨物主要是漆器、瓷器、鐵器、茶葉等等;而由此路東傳的物品有西方的玻璃、寶石、葡萄、石榴、胡桃、芝麻、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等,以及大宛馬、無花果等。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和活版印刷術)也經由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了西方;而西方國家的文學、藝術和宗教等也相繼傳到中國。

"無形的貨物"

(2)豐富的文化的遺產:

中國段絲綢之路沿線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主要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保存釋迦牟尼佛骨的法門寺、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長城嘉峪關和漢代烽燧遺址、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絲路重鎮高昌故城遺址,沿途還發現了一批制作精美的銅器、骨器、陶器、石器、動物骨骼及炭化了的農作物果實等。

 絲綢之路是漢唐千余年間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絲綢之路是什么時候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

答:1、陸上絲綢之路起源于西漢(前202年—8年)。

2、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3、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以廣州為起點,經海南島東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島海面抵達南海諸國,再穿過馬六甲海峽,直駛印度洋、紅海、波斯灣,對外貿易涉及15個國家和地區,絲綢是主要的輸出品。

資料擴展

“一帶一路”總規劃

“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的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英文縮寫是OBAOR或OBOR。“一帶一路”的漢語全拼“yidaiyilu”。

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大會上,李克強總理以“共同開創亞洲發展的新未來” 為題發表演講,全面闡述了中國的亞洲合作政策,并特別強調要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發揮新疆獨特的區位優勢和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與中亞、南亞、西亞等國家交流合作,形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商貿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百科詞條

絲綢之路的開通對中西交流的影響是什么?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云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國際鐵路線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商品交流

文化交流

中國古代技術西傳 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于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紙制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于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系的。天山與昆侖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于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國。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并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圣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意大利出現,令這種便于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傳遍了整個歐洲。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紀)時在中國北方發現的西方傳教士像東漢初期,佛教自于聞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側之“絲綢之路”子孔道,全面傳到西域各國。關于佛教傳人西域地區,目前尚有許多說法。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紀末已傳入西域了”。據此,佛教公元前87年傳入西域于闐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闐向西或北方向傳播到葉城、莎車、塔什庫爾干、喀什、阿克蘇、庫車、焉首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北路各地和向東北方向傳播到且末、若羌、米蘭、樓蘭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南北路諸地是理所當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韓國、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

拜火教(一名為祆教)是中國人對波斯瑣羅亞斯德教(這可能與西域地區與拜火教敵視的伊斯蘭教有關。)的稱呼,該教于前5—前1世紀沿絲路向東方傳播,被認為是最早傳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國教,在阿拉伯帝國興起后被迫東移。有記載當時西域各國都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受到當時南北朝時代的北方各國皇帝的支持,唐朝時也有許多祆祠以備“胡商祈福”,地方統治者為控制拜火教的發展,設立薩薄一職,試圖將宗教納入國家管理體系中。但該教宋朝以后則基本消失。其宗教風俗則被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

搜索关键词: